APP下载

山高人为峰

2021-12-04□阮

民主 2021年11期
关键词:登山队登顶珠峰

□阮 琦

王科钻

人物名片

王科钻,民进会员,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移动集团一级专业人才、集团级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0 年5 月27 日上午11 时,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央视直播见证攀登者登顶和高程测量过程,让全世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方式,共同见证和参与了这个伟大时刻。依托中国移动覆盖珠峰峰顶的5G 网络,珠峰壮丽的景观和人类挑战极限的高清视频画面令人震撼。而这背后,就有民进会员、中国移动集团技术专家王科钻的身影。

让5G 登上世界之巅

2020 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 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 周年。2020 年4 月30 日,在海拔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布:“正式启动2020 珠峰高程测量!”而此时,中国移动已经成功建设起世界上最高的基站——海拔6500 米的前进营基站,实现了珠峰北坡攀登路线及珠峰峰顶的5G 信号全程覆盖,为珠峰登山、科考、环保监测、高清直播等活动提供通信保障。

2020 年4 月,中国移动正式启动“5G 上珠峰”专项行动,计划在珠峰大本营、过渡营地、前进营建设5 个5G 基站。这是整个集团的一件大事,而浙江又是在5G 研究和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于是,有两年援疆经验、一直担任集团“5G 先锋队”队长的王科钻,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作为技术支援专家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方案规划、现场通信保障与技术支援工作。

2004 年,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而山脚下高海拔的工作环境,山体上变幻无常的天气,也为基站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王科钻带领专家组,对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和修改,进行了多次仿真测试,设想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他说,在整个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最大的压力其实是对保护这片净土的责任:为了不破坏珠峰核心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工程采用对自然环境破坏最小的方式进行建设,确保在核心区域内不开挖、不破坏,并在施工过程中统一设立生活区,对生活和施工垃圾进行统一集中处理。40 余头牦牛、60 余名工人,通过肩扛牛驮的方式,一趟接着一趟把数以吨计的网络建设设备和生活保障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每位施工建设人员都进行了严格的登山训练并签订责任书,确保工程顺利安全实施。

王科钻的心早已飞向了珠峰。远程支撑西藏移动方面制定方案并完成初步施工后,2020 年4 月下旬,他抵达西藏,在没有进行高海拔环境适应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奔赴珠峰大本营,参与一线现场指挥。

不舍昼夜 不辱使命

珠峰气候复杂无常,景色瞬息万变。可这壮美瑰丽、云卷云舒的背后,却是无比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冷,实在是太冷了。”回想起在珠峰度过的日日夜夜,“冷”是王科钻用到最多的形容词。珠峰空气稀薄,气温低,风力大,即便是在珠峰大本营,气温也在-20℃~-30℃。王科钻吃、住在帐篷里,常常一天内经历四季变化,风刮在脸上就跟刀子割似的,多走几步就容易喘——用他的话来说,“有口热饭、有地取暖,也算是至尊享受了”。

可这些,都敌不过王科钻心中“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念。“习惯了就好”“能吃饱就行”,他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忘我地投入到了工作中。“珠峰登高测量的通信保障任务必须高质量、高要求完成。我们的预设方案和实际情况总会有所出入,一定要根据现场环境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工程实施能否通过验收?基站运转是否正常?网速测试能否达到要求……为了确保登山队在登顶窗口期内顺利登顶,王科钻带领专家组争分夺秒,梳理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优化保障方案,甚至徒步到海拔5400 米的第二营地对测量队反馈的网络问题进行评估和优化,迅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此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专家组还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不过,这些应急预案最后一个也没用上”,王科钻笑着说。

由于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此次登山队的登顶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王科钻在珠峰的停留时间也比原计划延长了许多。长时间工作在海拔5000 米以上地区对身体的影响,使得他在珠峰大本营坚守15 天之后,不得不返回浙江,在电视机前见证了登山队的冲顶时刻:“看到他们成功登顶的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让中国的5G信号登上世界之巅,让全国人民都能亲眼见证这个‘高光时刻’,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自豪,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见证通信技术发展

此次登高测量是时隔15 年后我国再次重返珠峰之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七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工作。这一次,国产装备“大显身手”,尤其运用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技术,集中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作为一名“70 后”,王科钻在业内早已是“前辈”了——在同事们的眼中,“王工的技术水平绝对过硬”。专注移动通信前沿技术研究20 多年,王科钻曾负责中国移动3G、4G、5G 的前期研发与规模试验,在制定规范、经验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荣获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说,他见证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行业的飞速发展。“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我们只用了短短20 多年!”谈及自己熟悉的领域,王科钻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和媒体直播,充分体现了我国在5G 技术上的积累和领先优势。中国移动、华为携手制定了详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确保在珠峰峰顶能够稳定回传高程测量数据、进行流畅的媒体高清直播。国测一大队测量数据通过峰顶的5G 网络实时回传,央视总台、新华社的峰顶直播影像,由华为5G 背包、5G 手机终端采集后,通过峰顶的中国移动5G 无线网络上传,经过SPN(切片分组网)和骨干网传输链路到西藏拉萨的NSA 核心网或四川成都的SA 核心网后,进入中国移动CMNET 公网,最终到达国测一大队、央视总台和新华社的自有服务器进行处理呈现。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的全过程首次通过媒体直播得到了清晰呈现,队员们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祖国土地的那份坚实,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同身受。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的“5G+4K+VR”云游珠峰慢直播,更让观众拥有了一双“千里眼”,不仅足不出户就能跨越千里云端看珠峰,还可以360 度全景实时观看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珠峰变化,世界之巅对普通人而言变得触手可及。

“有句话,叫作4G 改变生活、5G 改变社会,这是完全正确的。5G 技术将突破时间和空间壁垒,使得跨地域的行业协同运作成为可能。”言语间,不难感受到王科钻对事业的投入和热忱。

勠力同心 勇攀高峰

在珠峰大本营的那些日子里,除了日常工作外,王科钻经常和测量队、登山队队员还有媒体记者交流,他说:“跟他们比起来,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都很平凡,从事着各自的工作,但迈开脚步的时候他们都很伟大,因为他们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在为国家作贡献。”

事实上,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成功登顶,有着太多像王科钻一样,来自各行各业、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未能入选冲顶组的测量登山队员,经历了同样严苛的训练;前期抵达的测量队员,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有的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夜里喘不过气,白天还是坚持开展工作;承担登山后勤和安全保障工作的藏族高山向导、修建登顶“天梯”的修路队队员,险些因为山上的流雪发生冲坠;坚守在海拔5300 米以上区域的网络维护人员,7*24 小时值守确保网络畅通、性能良好,只有在牦牛运送发电机用油上山的同时,才能获得生活必备物资……他们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一个人后退,且出色完成了任务。

“困难”是前进道路上永恒不变的主题,可正如王科钻所言,“我们中国人智慧、勤劳,向来不畏艰难险阻,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我觉得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办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

山就在那里,唯有前进才能抵达,唯有攀登才能登上巅峰。“目前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无人驾驶、智慧零售、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领域,已经开始运用5G 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而我们的通信人使命,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5G 技术成熟落地,让它的影响面进一步拓宽至社会各个领域,大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让我们期待王科钻瞄准新的科技制高点,不断攀登、不断创新,登上新的高峰。

猜你喜欢

登山队登顶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揭秘珠峰身高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登顶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登顶乞力马扎罗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