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2021-12-03蔡佳立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文科项目式教学

[摘    要]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首次提出“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这一概念并厘清其构成,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中去,构建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适應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77-03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推进我国的新文科建设,重点是将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重组交叉融合,特别强调将新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中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在此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用外语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外语”(如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便不失为一条契合之道,而如何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促进翻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以适应市场的迫切需求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便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界定和构成

截至目前,尚未有“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从语法角度来看,“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是一个由定语“多模态、应用翻译”+中心语“(翻译)能力”所组成的偏正短语。首先,“多模态”源于社会符号学视域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多模态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要将其落实到翻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全面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各种符号资源,引导学生从多种感官模态中主动获取知识,完成意义构建,提高记忆效率,获取翻译能力。其次,关于“应用翻译”,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国家急需口笔译方面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强调“应用翻译”是符合国情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也契合应用型高校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再次,“翻译能力”一直是国内外翻译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西班牙PACTE研究小组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将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系统。[1]综上所述,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指的是译者开展多模态应用翻译活动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系统。

笔者曾撰文尝试厘清翻译能力的构成,将其分为基础能力(包括意识形态、职业素养、任务处理能力)、核心能力(包括翻译思维、转换能力、校正能力、技术能力)和相关能力(包括双语能力、文化能力、专题知识、工具能力)三大部分。[2]以此为基础,结合多模态语篇和应用翻译的特征进一步明晰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中的相关内容就不难得出“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构成。第一,将“翻译思维”明确为“多模态应用翻译思维”:译者除了要熟悉应用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还应了解多模态语篇理论,具备多模态应用语篇翻译意识。第二,将“转化能力”明确为“多模态转换能力”:这是多模态应用翻译活动的关键,是译者运用多模态翻译思维在应用翻译过程中解构原文多模态信息和重构译文多模态信息的能力。第三,将“工具能力”明确为“多模态工具能力”,指将重构后的多模态信息落实到译文语篇中的软件使用能力。

二、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和课程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本科翻译课主要采用理论和技巧(练习)相融合的模式,先介绍翻译理论,然后讲解词、句、语篇翻译技巧,同时搭配各种材料练习;且普遍都是采用已出版的现有教材,真正使用自编教材的不足10%。[3]随着新文科建设号角的吹响,改革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势在必行。而要想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多模态应用型翻译人才,首先要树立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并构建相应课程模式。文军提出的“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便是很好的参照。

(一)分析情景与需要

社会对于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需求就是实用。本专业生源质量虽然不如英语专业,但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好奇心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完备,能够同时开设口、笔译课,且打造了翻译课程群,含中级笔译、中级口译、高级商务笔译等,都是专业必修课。最重要的是本专业学生参加翻译课程学习的兴趣较高,38.71%的学生有考取翻译资格证的意愿,11.23%的学生未来想成为专职译员(其中65.45%的学生倾向选择笔译,而34.55%的学生倾向选择口译),13.53%的学生表示对文学翻译比较感兴趣,而选择应用翻译的占到86.47%。

(二)确定目标

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深化翻译课程的改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也是笔者在前文明确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构成的原因所在。根据情景分析和学生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和整合,确定本课程要着力培养的是其中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多模态转换能力”,从而在后续课程的具体教学中由教师做出相应安排。

(三)选择课程内容与材料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确定的能力发展目标,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景,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材料。为了给下一步课程实施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和语言材料,本专业翻译教师团队耗时两年完成了自编教材的撰写,特别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文化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习惯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事实,编撰适合该类学生特质的教材,以应用翻译为重点,突出能力导向,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内化翻译知识并提高翻译水平。

(四)确定课程实施内容及方法

这是整个翻译课程的核心阶段,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具体问题都考虑到,并尽最大努力把发展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五)检查、评价、反馈与改进

为了验证课程实施对培养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有效性,必须有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评价机制:1. 检查:可采用教师自查、团队教师互查以及专家听课等方式,经常性地督促课堂教学实施,形成监督检查机制。2. 评价:一方面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获得情况进行判断,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评价,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3. 反馈与改进:基于经常性的检查和双向性的评价,结合学生反馈,教师(团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感受,设计一些更适合评价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同时对教学模式细节做出必要调整。

三、培养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项目教学模式探索

如前文所述,本专业建设了翻译课程群,全面支撑对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而本文只聚焦于其中的一门课——高级商务笔译展开讨论。该课程开设于商务英语专业大三上学期,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已经上完中级笔译,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本课程的需求是希望能具备英汉实务互译的应用能力,熟练翻译各类商务语篇。基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同时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的号召,本研究尝试构建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的关键就是项目的选取。“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都要以项目来贯彻,项目一旦确定,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下来了。”[4]对此,笔者所在的团队在编撰教材时就考虑到了教材的实用性及与课程实施的契合度,在翻译实践部分着力增加了应用翻译的篇幅,其中的“商务文本翻译”主要选取了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和商务合同这四类常见商务文本。下面以企业简介翻译为例展示教学实践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翻译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有关企业简介翻译的专题知识,并开始形成多模态应用翻译意识,逐步具备多模态转换能力和多模态工具能力。将企业简介翻译作为本课程的第一个翻译项目难易度适中,既是对学生基本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小测试,也是让他们了解商务语篇的一次练手机会,学生对此跃跃欲试。教学内容包括翻译项目管理流程讲解和企业简介翻译的专题知识传授。教学活动则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实践:翻译某公司中文简介网页并进行成果展示。网页是集合文字、图像、色彩、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典型多模态语篇,这对于学生多模态相关意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针对性帮助。教学环境是配备有蓝鸽语言学习平台和多媒体设备的语言实验室,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用学号即可登录校园网,使用翻译引擎、搜索网络资源等都很方便。

(二)教学过程

1. 项目准备:主要由教师利用PPT以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本次项目开始前的知识准备,通过这种口语、文字和图像等多种交际方式组合产生的多模态话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一方面是翻译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讲解,从组建项目团队到成员分工、从稿件分析到准备术语库和翻译工具、从项目控制到语言审阅、从译后排版到项目总结,让学生对翻译项目有直观的认识,也为本学期其他项目的开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有关企业简介翻译的专题知识,让他们了解本次翻译项目的专业和行业知识,包括企业简介的内容构成及功能、语言特征及翻译、常用句式表达与翻译等。通过非常丰富的中西企業简介实例对比突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以积极的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以便在翻译实践项目中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相关能力。

2. 项目启动(团队组建):教师首先明确本次翻译项目任务和结项要求: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现场翻译本地某硅业有限公司的中文简介网页并按要求提交译稿,下次课进行成果汇报。项目成绩由译稿质量和汇报效果两部分组成,各占50%;译稿质量由教师评定,汇报效果由民主投票决定。随后,学生自由组成4-8人的项目团队,并选出小组长(即项目经理)。以后的翻译项目可以沿袭此次的人员配置,也可以重新组合。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结合之前学习的翻译项目管理流程提交项目计划书,确定人员分工和进度安排,以此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之一。

3. 项目实施:这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阶段,重点锻炼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同时综合锻炼基础能力和相关能力。学生按小组就座后,教师给出本地某硅业有限公司中文简介网页的链接,提醒学生注意简介中涉及的专业和行业术语,如“硅业”“沉淀法”“白炭黑”等,并要求各组提交译稿时需注意字体、字号、排版等与原网页页面的匹配度。另外,教师特别强调要合理利用机器辅助翻译等现代化翻译技术提高翻译质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核心能力中重要的技术能力。之后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翻译实践,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惑可以寻求教师协助。每个项目组在整个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管是出现的翻译问题、管理问题或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是每位组员的表现和感悟,都应该形成相应的文字记录,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位同学的进步,也有助于团队的提升。教师需把控全场,及时回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本次课结束时,各项目组组长将译稿文档提交给教师评分,课后小组继续准备项目汇报。

4. 项目汇报:各项目组通过抽签决定汇报顺序。项目汇报内容必须包含三点:一是必须介绍翻译项目和小组汇报的分工以及各组员的贡献度;二是必须解读本篇企业简介翻译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三是必须分享所选用的翻译工具和参考的网络信息资源。每组汇报完后教师会就形式和内容进行简单点评。全部汇报完后进行小组无记名投票,得票最多的项目组获得项目汇报部分的最高分。

(三)教学评价

为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主要根据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习得情况(具体到每个分能力)和在项目组内的表现给自己评分。而项目组成员之间对于各自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度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对照项目计划书中的人员分工就每位成员的任务完成度进行打分。教师则按照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的比例给出每个学生最终的项目成绩。同时,教师也通过QQ群、超星学习通的讨论功能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评分细则、测试手段、项目流程等进行持续优化。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对文科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世界大变局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科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5]面对新时代、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应循之道。“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概念的提出顺应了网络时代技术发展的浪潮,响应了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号召,其内涵、外延和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F. 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43-66.

[2] 蔡佳立, 喻旭东. 基于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能力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1, 39(2): 104-107.

[3] 文军. 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 49-52.

[4] 喻旭东. 项目教学法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基于翻译实训教学的应用[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 63-65.

[5] 江锦年, 陈瑛.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J]. 出版广角, 2021(4): 27-29.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新文科项目式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