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

2021-12-03姚修杰张艳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

姚修杰 张艳阳

[摘    要]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青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未来中坚力量,培育他们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心。本文首先从“思政”课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关系入手,阐明了爱国主义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思政”课培育青年人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必然性。其次,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教学理念及其存在问题。最后则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着“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成功与否,并着重论述了“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論”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60-04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风云激荡的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1]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行动成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青年人的爱国与否直接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培育青年人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把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作为重中之重。

一、“思政”课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关系

“思政”课要想真正实现对青年人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理清爱国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准确认识,是“思政”课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

(一)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青年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有着精辟的论述:“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 [2]虽然说,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终将会消亡,但是在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依然会存在。个人是国家和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国家和社会的存在及发展离不开现实的个人。但是,人始终是社会的存在物,单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离开了国家和社会,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无从谈起。个人价值也只能在国家和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的实现程度,植根于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爱国主义的价值观、个人价值实现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三者本质上是内在的统一。青年人只有爱祖国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和爱自己的国家,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

(二)爱国主义价值观是青年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因素

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人内在伦理规范,体现于人的方方面面,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是以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道德观为基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4]实质上,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人的道德,形成了国家的观念,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脱离爱国主义内容的道德观,必然是抽象的形而上学道德观,更谈不上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核心,在吸收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最优秀道德观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是其永恒的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道德观。青年人正处于人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基础和底线,由此构筑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勇于担当和承担历史使命,在为祖国的奋斗中成长,在为社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培养青年人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思政”课的内在必然要求

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思政”课,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别的国家大学教育的“思政”课。“思政”课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是无可置疑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统领整个“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不能否认,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内容确有不同,但我国“思政”课所培育爱国主义价值观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价值观,这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是无可置疑的。“思政”课培育青年人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及以后的人生过程,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自觉地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不良价值观影响。用知识和行动为新时代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为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服务。

二、“思政”课爱国主义价值观教学理念分析

教学理念作为“思政”课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因素,对于“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分别就“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教学理念展开具体分析。

(一)情怀或情感式的教学理念

通过展示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以期和青年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或者教师深情的讲述再现他们的感人事迹,的确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青年人对爱国主义的认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青年人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是逐渐内化于心的长期过程,绝不仅仅是一时情感共鸣所引发的瞬时激情。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往往具有特殊性及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备普遍性。青年人的知性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一旦发现那些感人的事迹和现实生活相冲突,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从而弱化“思政”课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作用。“思政”课教师应注意这一特点。首先,不能无限拔高英雄和模范人物,而是要突出他们于平凡中创造伟大,突出其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应尽可能选取贴近青年人现实生活的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最后,教师更应该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和模范人物,而是要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所有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存在于普通人最普通的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即需要英雄和榜样的负重前行,也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二)个体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教学理念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短短几句话,却道尽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实质,也给现代中国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这几句尽人皆知的诗句也成为教师课堂最常引用的经典名句,“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不自觉的灌输了这种理念,用来引导青年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教育理念对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正向激励作用,但是用来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确值得商榷。在其指导下形成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极有可能完全违背了“思政”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形成个体主义或实用主义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在这里爱国不是目的,国家、社会和他人是個人实现自己物质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爱国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国家和社会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质利益,那么假设有一天,国家不能给个人提供足够的物质利益,或者说个人认为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物质利益,那么个人就可以不爱国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物质追求只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国家更不是个人为实现自身物质追求的目的和手段。“思政”课教师应该认清这种教学理念对于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危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觉的抵制这种教学理念。

(三)义务论或道义论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是“思政”课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中最普遍存在的教学理念。认为爱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底线,具备天然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无需对爱国主义本身进行学理性分析,青年大学生只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就可以。个人热爱祖国本身无须任何证明,也具备无可置疑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是我们必须结合当前青年人自身的特点和人类世界的现实去看这个问题,否则“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容易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目的。假设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学生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作为受压迫阶级,为什么要热爱由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自己服务的国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指出“工人没有祖国”,[5]既然没有祖国,那爱国主义从何说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环节围绕爱国主义进行学理性的分析。首先,中国人之所以谓之中国人,在于国家、民族、文化等等因素,换句话说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其实质上已经打上了中国人的印记,作为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谈到的工人阶级没有祖国的问题,恰恰说明工人阶级最热爱自己祖国。工人阶级不是不爱国,而是不需要爱压迫和剥削自己的那个资产阶级的国。资产阶级把国家作为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疯狂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工人阶级就是要推翻压迫自己的资产阶级的国,建立其由无产阶级统治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国家。也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回应青年人的合理质疑,实现学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达到对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培养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效果

“思政”课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除了理清其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关系问题、转变教学理念之外,还需考虑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所起的重要作用。实质上,“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着“思政”课对青年人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真实效果,其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思政”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6]“思政”课教师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第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文化中汲取养分,厚植自身的爱国情怀。“思政”课教师必须发自内心的认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化,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才能真正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丰田沃土,滋养并厚植自身的爱国情怀。第二、“思政”课教师要从理论层面深刻认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内在统一于爱国主义,从而真正的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国家。个人的美好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在国家和社会中实现,其实现程度完全植根于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个人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在为祖国的奋斗中成长和为社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思政”课教师更要有报国之行,在报效祖国中强化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思政”课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奋斗终生。新时代我们要进行的伟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思政”课教师更要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进行伟大斗争中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而是具体和现实的爱国主义,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思政”课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其中涉及的思想和理论非常抽象和复杂。“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培养新时代的爱国青年。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深耕细研马列经典著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认识。“就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7] “思政”课教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作为自身提升理论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辩证法等具体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具体工作,为新时代更多培养爱国知识青年。第二,“思政”课教师也要深入了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拓宽自身的理论视野。除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外,人类思想史上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理论和思想,同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它们的理论和思想实质,吸收它们的合理部分,扬弃它们的不合理部分,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更要彻底认清那些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面目,并坚决抵制、批判和给予有力回击。第三,“思政”课教师更要学懂学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勤学深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行动指南,必将指引者全体中华儿女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把其作为提升理论水平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同志所有的发言、讲话和理论文章,真正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实质,深刻领会其所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此为核心展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

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新时代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历史时期,新时代中华民族所要实现的梦想更加伟大,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全面,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知识体系、历史任务和国际环境等等,都赋予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新的内容、特点和要求。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使得新时代成为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跟紧新时代的步伐,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用自己丰富的学识素养在教育中征服青年人,回应他们的各种疑惑,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新时代爱国知识青年。第二,“思政”课教师要有国际视野。新时代人类在彼此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培养具备世界思维的新时代爱国青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力量,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三,“思政”教师要有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开阔自己的历史视野,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时代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保持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即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必然经历的历史时期,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都只是暂时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必然会战胜一切困难和解决所有矛盾,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爱国主义的强力支撑和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的努力奋斗。“思政”课肩负青年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做好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是其初衷和使命。“思政”课教师更是必须讲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才能不负习近平同志的谆谆寄语和党和人民的殷切厚望,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才能让青年人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7]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5).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70).

[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9).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7).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7]习近平.向各国共产黨赴华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致信 [N].人民日报, 2018-05-29(01).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爱国主义视阈下的西南联大精神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让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利用海边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九百多万“五老”托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