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问题导向下有效对话的构建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探究

2021-12-0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方燕妮

亚太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数学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方燕妮

教师设计教学时,对于特定的概念很容易提出一些无价值的、浮于表面或者是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整个课堂要么表面热闹,要么沉闷无效。因此,依托深度问题构建有效对话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深度问题是理解的桥梁,它不只关注答案的对或错,更能够引领课程建构有效对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创学习思维。

一、问题导向下教师与自身的有效对话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几何级增长,大家都在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将怎样定位,我们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个时代对未来的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基于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与名师工作室合作,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名师一起学习理论。在课前,我们共同线上备课,提出不同的教育教学经验,激发自身的教育创造潜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上完每一节课,不断反思自己,和同事讨论自己的困惑。课前,我们要明确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知识内容的终极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够对于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没有长期的目标,教案就会缺乏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陷入零散的知识和技能中,无法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表内除法一”时,首先要知道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能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成功经验,并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了终极目标,对这一单元要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去分析研究、如何设计教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带着明确的目标以及通过与名师共同体的交流,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法,一节课下来,收获颇丰。通过与共同体不断对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问题导向下教师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在备课之前完成,在课堂上要以学生对话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创造。文本是空白的,教师是首要的读者,教师只有与文本产生积极强烈的反应,并在这一单元终极目标的引领下对文本进行加工与取舍,做到“脑中有本”,去挖掘文本中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在文本之上超越文本,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密切关注教科书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让文本的内容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核心素养与文本之间有哪些必然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对文本中的核心素养进行提炼、升华。

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时,教师设计提出了问题“3.2÷0.08;15÷16;1.5÷70;21÷0.64”,让学生独立完成,得出商,并观察商有什么不同?生:“商有整数和小数。”讨论:“观察这4个小数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掌握概念。在提升方面,教师还可以追问:“你认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与0.2142857又有什么区别?”通过与问题对话,让学生超越文本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问题导向下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真正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因为大量的读为学生切实创造了直接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有效对话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生。无论多么陌生的文本,学生总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悟、思考与探索,这永远都比教师的灌输有意义。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认为学生看不懂课本,只能听教师讲解,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课堂上学习与思考齐头并进。小组交流时,学生可以独立发表意见;在归纳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自学过程,对增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怎样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裸读,要求步骤如下:(1)初读:认真阅读预习内容,并在本页的左上角写出学习目标。(2)精读:要求非常认真阅读书中的每个字和每幅图。在阅读过程中要完成以下四个内容:用横线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内容或概念等并圈关键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完成例题未完成的内容,写出与例题不同的解法;按照例题的格式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3)质疑:精读后思考,在本页的右上角提出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当然,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也会有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误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深的领悟。

四、问题导向下学生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教育是生本教育,也是生命的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地方,在教学时通过生生互动,带着问题有效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品格的变化。以什么样的深度问题建构知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精力,探索过程,去体验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对话,可以进行分小组讨论、辩论赛、竞赛等。例如,在教学概念课“比的认识”时,教师出示“15∶10与10∶15一样吗?请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讨论指出单位不同不能调换位置,学生理解了比是有序的。教师再出示:“人数比10人∶12人、体重比50千克∶35千克、42252km∶90h。说一说,这三个比有什么不同?发现了什么?”让小组进行讨论得出人数比、体重比这些比单位相同的,属于同类量的比,它们的比值是倍数关系。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倾听能力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及时“顺水推舟”,把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问题导向下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所以,上课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是以师生对话为媒介完成教学任务的。师生的对话主体是教师本身,在最大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在学生中组织引导也极为重要。教师应树立平等师生观,要以相互学习、理解关爱为前提进行有效对话,启迪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感受发现知识奥秘的喜悦,同时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制定不同问题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认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元化,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平等对话中做到教学相长。

比如“比的认识”概念课教学知识点多且散,有比的意义、类别、各部分名称、比和比值的区别以及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用鲜活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出示配对蜂蜜水,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入比的认识,这样更具有现实意义。课堂上提出三个问题:(1)比仅仅表示两个数相除吗?本质是什么?(2)为什么已学了除法还要学习比?(3)联系生活举例黄金比、三个数的连比,如混凝土的比、比和除法、分数相比较有哪些优势?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切实感受比的独特功能。此外,教师还要强调概念系统建构,与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相联系,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用表格呈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灵巧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上寻找切入点,提出问题,挑起认知矛盾,造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同时在学生疑难处适时点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们知道,用数学材料中所蕴含的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方法、数学之理、数学之美来吸引学生,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好的问题是关键所在,它能使每个人打开思维,让学生对于知识点达到精深的理解。从更实际的意义来说,问题是鲜活的且与学生相关,可以让学生投入其中,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数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