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科学“问学”课堂融合的实践
——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种类繁多的动物”为例

2021-12-03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魏达宝

亚太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鱼鳃问学鸟类

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魏达宝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学”课堂是以学生“问”与“学”为主导的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科学“问学”课堂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在小学科学“问学”课堂中深度学习、获取知识、习得方法、提升能力、生长智慧呢?笔者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种类繁多的动物”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问”启“学”,运用游戏活动激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亦然,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真正的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通过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思考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认知结构冲突,促进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疑惑,由疑生问,产生内在的解决问题的需求,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问题的驱动下循问而学,经历思考、探究、发现、感悟和拓展的过程。

片段1:导入新课

在“种类繁多的动物”的新课伊始,教师运用希沃软件的超级课堂活动游戏,让学生将鸡、蜜蜂、鲨鱼、蚂蚁、老鹰、海豚、鸽子、蜘蛛、蝙蝠等动物拉到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对应的选项中,在判断同学的分类对错时,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生1:鸡是鸟类,因为鸡长得跟鸟一样。

生2:我认为鸡不是鸟类,它是家禽。

生3:因为鸟都会飞,鸡不会飞,所以我认为鸡不是鸟类。

师:认为鸡不是鸟类的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鸡不是鸟类)

……

学生的发言让教师对其前概念一“览”无遗,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设计的问题就更具导向性、针对性。“为什么我们无法判别这些动物属于哪个种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分类标准的重要意义。

此时,教师再抛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给动物分类,以及常见的动物种类有什么特征。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来判别那些争议动物到底属于哪个种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深层动机了。

借助希沃软件中游戏化的“超级分类”课堂活动方式导入新课,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碰撞中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鸡是否属于鸟类,蜗牛、蜘蛛是不是昆虫,海豚是鱼类吗……教师抓住问题创生的节点指导与点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提出“怎么分类?各种类的特征是什么?”的核心问题,通过这一核心问题统领整节课的“问学”活动。

二、以“问”导“学”,运用微视频资源点拨促学

“核心问题”提出后,让“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与聚焦。此时,教师的导向作用非但不能缺失,而且更为重要,它将影响学生的“问”与“学”的发展,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探索实践的品质。

片段2:给动物分类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后,教师播放微视频《神秘的泰国野生动物世界》。“看了泰国的野生动物世界,你有什么感想?”“你是从哪个方面感受到其种类多的?”“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可以按什么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呢?”

动物世界纷繁复杂,直接给出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受身心发展规律和对动物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而充分发挥声、光、影、形、色等元素的短视频,为学生创设犹如置身神奇的飞禽走兽游鱼爬虫的动物世界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多重感观,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关注,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索知识。此时,教师适时地以“问”导“学”:“你是从哪个方面感受到其种类多的?”这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其结合短视频的生动、鲜活、逼真的动物世界畅所欲言。为让“学”能够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我们还可以按什么给动物进行分类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由此将学生的“学”引向深入,让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在小组交流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的深层建构。

三、“问”“学”相长,运用希沃软件工具指导建构

“问”是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启发深度思考的重要方式,“问”是“学”的新思维起点;“学”是对“问”的深入探究,是促进思维发展、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问”与“学”同构共生。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的“问学”和教师的“问学”和谐共振,生成充满活力与张力的科学课堂。

片段3: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在探讨自主定标准给动物分类后,引出“科学家给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是‘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让学生自学昆虫类、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应用希沃软件思维导图功能,让学生提炼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的关键词,用词或图的形式填充,使各类动物的特征一目了然。

再完成思维导图各类动物的下一层次“给各类动物增添新的成员”。“咦,现在同学们为什么都把鸡增添到鸟类中去了呢?”教师的问题再度引发学生的踊跃发言,学生对鸟类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形成“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的新概念。“什么是鱼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鱼类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教师将课件链接到鱼鳃页面,利用希沃软件的放大镜功能展现鱼鳃,呈现“鱼鳃”的作用介绍,在学生对鱼鳃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判断:金鱼、鲨鱼、泥鳅、海豚是不是鱼类?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迁移所学知识,解决本课的知识难点。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指出:“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对鸟类的认识漏洞和错误的前概念。“为什么都把鸡增添到鸟类中去了呢?”对学生的“改变”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从浅表的发现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的思维含量,生成和构建正确判断动物种类的方法,在对昆虫、鸟类等概念的巩固和知识迁移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问而学,因学生问。对于学生而言,鱼鳃是个陌生的事物,教师应用课件超链接到预设的界面,通过软件放大镜工具呈现鱼鳃的形状,让学生在讲述鱼鳃中构建鱼鳃的概念。在寻找海豚的鱼鳃活动中,生成“海豚用什么呼吸”的疑问,成为“学”的新思维起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微课形式变教为学,帮助遨游于海豚的知识海洋中,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构建新概念,实现师生“问”和“学”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因学生问,运用网络拓展提升

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习,既有横向拓展的开放性、开阔性,又有纵向突破的厚度与深度,它不是以铃声为起点,更不是以铃声为终点的。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充分时间,并根据的学生困惑或兴趣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网络浩瀚的知识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恐龙不长羽毛,没有腮,也不是胎生哺乳的,它又属于什么动物呢?”在课堂总结活动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学生问并非是学生学得不够扎实,而是学生对更深层次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是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教师不要忙于给学生讲解,可以应用绿色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创建便于学生查阅资料的专题链接,让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并在人人通空间的聊天室交流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将探究活动推向更深层次,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我们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和谐、优化、高效的科学课堂。

猜你喜欢

鱼鳃问学鸟类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蝠鲼过滤海水有妙招
善于学习的鸟类
那么多海蚌一起游,一起流泪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鸟类的叫声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