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初中生物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021-12-03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官淑贞

亚太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白化病创造性深度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官淑贞

初中生物深度学习与初中生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息息相关。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处理好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教师在教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要让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实践,初中生物学通过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诱发深度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图片、故事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初一生物“开花和结果”中,教师一边播放幻灯片展示各种各样花的图片,同时这样设计导入:“被子植物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或者有迷人的色彩,或者有四溢的芳香,但也有特别臭的,这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开花后很多植物能结出果实?”设置这样的生物情境,一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紧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剖花,对照课本的图片认识花的结构,讨论花各结构的功能。最后让学生展示解剖成果,互相启示。

恰到好处的设疑,在导入新课时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在课中以及课后同样具有很强的效果。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关内容时,先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每个同学说出主要的早餐食物(两或三种),并通过查阅教科书第38—39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写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其含量。紧接着提问:“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食物里含有最多的三类营养物质是什么?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能量是否相同呢?这对于我们在饮食方面有什么启示?”学生兴趣被激发,渴望找到答案,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探求欲望。学生的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深度学习正是从这里开始。在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无机盐的作用时,授课过程中利用5个病例,让学生参与“你来当医生”活动,扮演医生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问题应能帮助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易错点,问题难易要适中,要接近初中生思维发展水平,提出的问题要有艺术性,从简到难,层层递进,从而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血流的管道——血管,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大家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到泥鳅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情况,那么,你们能找出最小的血管吗?”最小血管比较难找,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教师又进一步提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毛细血管为什么最细?”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并进行解释。教师进一步启发:“毛细血管最细、管壁最薄、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等结构特点,都有利于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在这里,教师通过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找到毛细血管,进一步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达到深度学习,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弄清楚问题的本质,实现深度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发散型思维需要学生在已有认知范围中进行快速查找,主要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鱼类”一节,首先通过课件展示鱼类的相关资料(鱼的内部及外部结构图片、鱼类呼吸和鱼类游泳的视频),引导学生推测鱼类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生活,并将这些推测整理归纳后写在本子上,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并由组长记录下来,在班级分享。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鳄鱼、草鱼、章鱼、娃娃鱼、鲸鱼、鲍鱼、甲鱼、海马、中华鲟等,属于鱼类的是?”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小结:不是所有动物名字中带鱼字的都是鱼类,例如鳄鱼、章鱼、娃娃鱼、鲸鱼、鲍鱼、甲鱼;有名字中不带鱼字但却是鱼类的,例如海马、中华鲟等。这看着相似实则相反的问题冲击了学生的大脑,帮助了他们掌握知识点,更帮助他们形成辩证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引导探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借助探究实验,可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在生物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大部分孩子对实验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可以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1.改进实验方案,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例如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对此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了种子的结构,也探究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对于知识点及探究设计对照实验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设计一个变量的探究实验,但是对于多个变量的对照实验是第一次接触,很难理解其中的原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设计围绕单个变量和多个变量的方案,学生根据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的方案,课后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终形成设计探究实验的思路。通过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让他们合作选材、实施实验、观察记录,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发现探索新的方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2.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依据现象得出结论。这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深度学习。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探究活动后可让学生总结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通过对实验失败和成功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失误等的总结,不仅能帮助学生得出结论,还能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与生活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生物教学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才能让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注重与生活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讲到知识点“禁止近亲结婚”时,以健康夫妇和他们的白化病孩子为例,向学生讲述了白化病。特别指出,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看起来健康的父母其实都携带隐性致病基因a,并都将a遗传给了孩子,因此孩子的基因为aa,表现为白化病。同一个家族的两个人可能从共同的祖先继承某种相同的致病基因,近亲结婚后有可能把这个基因传给孩子,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感悟,知道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认同优生优育。

2.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讲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让学生归纳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思考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中交流预防措施。这样的活学现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

总之,改进生物教学,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将教材吃透、读厚,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培养抽象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微视频、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白化病创造性深度
“你没有什么不同”
——白化病儿童肖像作品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胎儿镜下头皮活检术对诊断胎儿白化病的应用价值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一激动就变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