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时代意蕴与路径探索

2021-12-03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秋雨程文欣

亚太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朱秋雨 程文欣

1840年,马克思提出“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一论断将人类历史的诞生建立在了人类劳动的基础之上,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以及劳动教育相关思想的发展确立了理论根基。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也取得了许多成就。近些年来,在国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出现了不断被弱化和异化的发展困境,由此对我国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稳定和进步留下了隐患。所以,从2015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吹响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出发的号角。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指出我国需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重新思考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其现实意义正在凸显。

一、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时代意蕴

乡村学校是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4000多万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乡村的发展和乡村儿童的成长也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也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考察和分析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改革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对于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推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事业的关键一步。

(一)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出发的必然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2020年3月,《意见》就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出了坚实有效建议。

然而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颇为重视,劳动教育却存在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劳动课程实施大打折扣,劳动教育者观念薄弱,劳动教育实施缺乏支持等问题。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失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重启劳动教育、重拾劳动技能是每一所学校的应有之义。

乡村以劳动立身,乡村学校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天然场域”,在乡村学校创新与深化劳动教育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出发的必然要求,当前乡村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使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

“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乡村,乡村教育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整体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然而,现实是城乡二元分割与教育资源依循中央—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村的非均匀流动,使乡村教育始终处于末梢。我国乡村教育落后问题由来已久。

乡村教育振兴是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招。为更好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要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并规定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可以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因此强化学生劳动的观念,不仅需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好乡村学校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劳动教育是五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在课程安排与设置方面,应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在集体活动或课程中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与兴趣,促进他们劳动技能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现实路径探察

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曾说:“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使他们热爱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习近平总书记重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当下,劳动教育再次被高度重视,研究分析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完善推动与落实路径的保障措施,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是乡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乡村学校就劳动教育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想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光靠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让学生参与“职业体验”就是一个极佳的方式。“将职业体验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是江苏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如是说。

杨庙小学在校内开设“‘敬一’少年超市”,这既是杨庙小学“‘敬一’少年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的好去处。在“‘敬一’少年超市”开放的日子,同学们会拿着因表现优异获得的“敬一币”前往少年超市购物,而在这个特殊的超市,售货员、理货员、服务员、推销员由各年级学生担任。他们上岗工作、参与实践,体验劳动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劳动过后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又能积累社会经验,还能身临其境地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

(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校作为落实劳动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有必要创设一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建体、以劳益美的综合效果的劳动教育课程。

浙江省永康市大司巷小学就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其开发的校本劳动课程“园艺‘大司’——走进空中劳动实践基地”以学校“和悦课程”为依托,立足于当地的永康特色农耕文化,以学校楼顶“空中劳动实践园”中“粮食园区”“蔬菜园区”“花艺园区”“水培园区”“雾培园区”为主要实施基地,形成五大长周期劳动实践板块——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花艺实践、水培实践、雾培实践和一个短周期劳动实践板块——综合园艺,科学合理。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感受到“收获感”“存在感”,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根植学生心中。

(三)围绕家务劳动的家校共育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组织大家族的有效组成部分,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家庭生活同样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家庭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补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子女娇惯、宠溺,面对孩子做家务,常常是瞻前顾后,担忧会影响孩子学习,不愿意也不支持让孩子进行家务劳动。也正因如此,孩子缺乏参与家务劳动的体验,缺失了进行家务劳动的能力。

学校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主体之一,有必要与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家务劳动教育。盐城市阜宁师范附属小学秉承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多途径落实“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利用理论优势,制定《各年级学生家务劳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使其在内容上由易到难,既有关联又不重复,在能力提升上尽量体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其次,学校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劳动教育宣传,让家长参与《指导意见》的制定过程,并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白劳动是孩子成长途中的必修课。最后,阜宁师范附属小学还在校内展示学生在家进行家务劳动的画面,开展鲜果拼盘制作大赛等,既让学生可以与同伴们分享经验,又能让家长从中相互学习。

(四)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乡村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师资、经费紧缺与基地设备不完善等问题不容忽视。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中,尽管存在种种难处,也必须改变师生的观念,让广大师生与学生家长切实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的迫切性。唯有让知识教学与劳动教育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行劳动教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而建立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就是当前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好方法,这也是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最好平台。众所周知,乡村学校虽在资金、器材、技术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自有其优越之处,譬如广阔土地的征用、选点的自由性以及家长的充分配合等,这些都是城市学校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乡村地区优势,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是无数乡村学校所选取的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学生劳动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阔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就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团队活动中亲身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所在,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的自主意识,深化“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提高劳动技能。

扬州市汶河小学成立了“燕尾裁春剪纸社团”,社团以裁剪扬州当地特色建筑、乡村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文化魅力,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剪纸作品,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门传统手工技术,是丰富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更是丰厚的艺术素养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各地区乡村学校也在积极根据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手工艺以及本校的办学特色、可整合资源、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因素,以学生普遍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为目标,大力倡导劳动社团建立,积极关注劳动社团后续发展。

(六)校外公益劳动的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能更大程度地体会到劳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价值。

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价值观正处在塑造阶段的学生而言。譬如上文所提到的杨庙小学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的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表演精心排练的节目,春节期间还会走街串巷赠送自己亲手写的“福”字;盐城市阜宁师范附属小学开设“善娃幸福农场”,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近土地、亲近生活,在农耕文化的氛围中培养勤劳踏实的品质。乡村学校正在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入急需帮助的社区、收容孤寡老人和流浪儿童的福利院以及其他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机构进行公益性劳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路径优化构想

随着《意见》发布,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乡村学校对劳动教育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这其中模式保守单一、缺乏动态管理、思路过于僵化等问题依旧存在。劳动教育在于落实,各乡村学校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抓实、抓牢、抓小、抓细。

(一)重视地方性乡土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乡村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选择上较为趋同,很多乡村学校都选取易操作、成效快、有先例可借鉴的形式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有部分乡村学校觉得劳动教育的“硬指标”因种种客观因素难以实现。

其实不然,地方性乡土劳动教育资源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的最佳源动力。高尔基在《苏联记游》中曾提道:“大自然蕴藏着尚未被我们所利用的丰富的能量,没有比大自然和人们的意志与智慧所创造的现实更大更全的学校了。”故乡村学校应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为学生搭建劳动平台,邀请农人走进校园,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积极为学生创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开发更加多元的地方性乡土劳动资源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现代化机器所带来的创造性魅力。

(二)加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常规教育项目的融合

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和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提出要全面贯通五育,即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劳动教育再次受到重视,此时乡村学校更不应该把它看成在“四育”后面再做加法,而应当以五育贯通的“乘法”思维定位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常规教育项目的融合互通过程中,乡村学校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可以作为德、智、体、美四育的教学情境,乡村学校应协同好劳动教育与常规教育项目的衔接关系,使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因融入德、智、体、美四育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乡村学校需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与实施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三)拓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课程思路

建构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在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这是劳动教育课程由边界课程走向跨界课程的重要环节。因此,乡村学校需要拓宽劳动教育实践的课程思路。一是对基础性课程进行补充,譬如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劳动教育项目。二是对拓展性课程进行筛选,从中挖掘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三是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提炼劳动教育元素,对此进行课程化改造并形成劳动教育专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各科知识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整合,此类现象需要避免。

另外,劳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结合家、校、社会制订一系列行动方案,形成强大的劳动教育合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劳动教育需要贯穿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教育对象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不断涵养崇尚劳动、自强自立、踏实肯干的生活品质。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