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措施

2021-12-03福建省晋江市梅溪中学吴进田

亚太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二次开发初中生法治

福建省晋江市梅溪中学 吴进田

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任课教师应先充分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预想的课堂效果。

一、情景模拟,提供体验机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即通过采用各种接近于真实状况的场景开展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问题。该方法实现了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生活,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学会面对复杂问题主动思考,提升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七上“守护生命”第一框题的“珍爱身体”这一知识点为例,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安全意识淡薄、普遍缺乏自救自护能力这一现状,笔者确定了此次情景模拟活动的主题为“火灾自救”,尝试将火灾自救融入游戏场景。先将学生分成“火灾组”和“受灾组”两组,然后设定相关的角色:“火灾组”男生是“火”、女生是“烟”,“受灾组”出逃、“火灾组”阻挠。规则如下:“受灾组”在撕毁提前发放的“电闸”和“煤气灶”卡片时,开始出逃,遇到“烟”就立刻蹲下,同时拿出写有“湿毛巾”的卡片捂住口鼻,否则就死亡。遇到“火苗”后能够马上出示写有“湿棉被”的卡片就代表活命,反之死亡。同时笔者规定,受灾组人员选择非电梯出逃时,通道中每次只能过一人,当有两人同时通过,即视为发生了“踩踏事故”,自动阵亡;当选择开窗逃走时,务必是两人一前一后拉着对方的“床单”卡片,若发现小组中有单独一个人从“窗口”走的,则视为摔伤,本组阵亡。两个组在竞争中体会受灾过程中的紧张、无助,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然后急中生智,想出逃生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灾害的无情,形成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冷静思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好习惯,也能将课上所学知识、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内化,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价值,在今后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类似障碍,也能具备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自救技能。

二、二次开发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要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并以教材为基础,关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惑,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在精神成长方面对学生起到引领的作用,促进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首先,教师应对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做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解读,找到能够进一步深入与学生展开对话的文本内容,以此作为对教材内容二次开发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

其次,基于核心素养进行二次开发。如八上教材中的内容主要突出了责任和国家利益这一主题,教师就应该围绕如何增强初中生的政治认同,帮助他们形成鲜明的政治立场进行开发。在教学方向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积极奉献社会、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人,懂得自觉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安全。在教学案例方面,课本上只是笼统地介绍各方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事例,但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在此处植入2008年汶川地震中英雄教师舍生忘死、忠于职守的感人事迹,对教材所给案例进行二次开发,充实课程资源,产生情感共鸣,鼓励学生为大家讲述自己身边爱国、爱家的故事,引导他们增强民族自信。

三、以活动为载体,创新课程形式

活动型课程是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力倡导的课程形式,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新教学理念。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以活动为载体,设计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比如,教学七上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今天,我来做爸爸(妈妈)”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回到家中,与父母互换角色。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切身体会父母为这个家庭的付出,感受家庭的温暖,懂得今后要用实际行动好好回报父母。再如,教学八上“遵守规则”这一课时,在以往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学习完相关的知识后,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并不容易。因而,在对新生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水平,为他们设计了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辩题为“规则到底是限制还是保障了自由”。学生正反双方通过激烈的辩论,能够理解自由与规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之呈现“闯不闯红灯”这一情景话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价值澄清,进一步使学生懂得要在他律和自律共同作用的条件下遵守各种社会规则,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通过问题引领,启发独立思考

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问题引领式教学,给学生指引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

比如,教学“法不可违”时,结合初中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链:同学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种法律吗?这些法律都是针对哪些问题设立的呢?如果有人违反了法律,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要求学生在上述问题的指引下,自主或者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材料,初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这对促进初中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具体教学时,以“违法无小事”这一框题为例,教师可以对教材资源进行补充和拓展,如围绕“拾物不还”案例,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案例,缩短学生和法治教育资源的心理差距,增强活动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同时借助问题优化法治教育活动,依据教材中给出的三个镜头分别设计任务。针对镜头一的任务:通过角色表,教师可以模拟镜头中的人物和事件,阐述拾物不还的理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违法现象就可能发生在不经意间。针对镜头二的任务:组织执法、说法活动,要求学生阐述执法的依据,目的是让学生理性地感受法律的无处不在。针对镜头三的任务:探究赃款“1000元”和社会上相似的赃款“2000元”事件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目的是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尽管赃款数量不一样,但是性质是相同的。最后,再设计一项探究性任务:为什么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了法?目的是进一步警醒学生,法治意识淡薄会产生严重后果,内化法治知识。

五、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渗透时事材料

《时事报告》杂志社总编辑曹勃亚曾指出,时事教育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辅助学生认识社会,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时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时事教育潜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具体进行时事教育的时候,选择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立足教材和学情,选择贴近初中生真实生活的时事,然后进行知识点的提炼,设计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和感受,逐步达到甚至超越自身的最近发展区。

以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由阐述各自对家的理解,以及体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生活实例,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后,提到热播剧《都挺好》,让学生探讨一下剧中的家庭关系和亲情之爱。具体来说,笔者先截取了电视剧中的一些经典的家庭不和睦的情景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提示学生顺着剧中人物的性格轨迹去演绎,然后加入自己的思考,用新的方式演绎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重新理解家、家人、亲情、爱的概念。在此过程中,笔者还进行亲情相关知识的拓展,引领学生思考:父母一辈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原生家庭的痛会通过复刻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父母并非完美的,他们对子女的爱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和疏漏,懂得要学会跨越代沟冷静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在学科核心素养备受重视的今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认清形势,主动更新思想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无形地植入初中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活动及问题中,化抽象为具体,逐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

猜你喜欢

二次开发初中生法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浅谈基于Revit平台的二次开发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西门子Easy Screen对倒棱机床界面二次开发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