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现象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03辉,蒋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献总书记时代

杨 辉,蒋 冉

(黄山学院文学院,黄山 245041)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等内容。党的经典文献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普遍。目前,学界对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修辞现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一、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特色

(一)语言平实

平实与华丽相对,其特点在于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仅用朴实无华的平淡语言叙述[1]351。需要强调的是“平实”并不意味着单调、乏味、刻板,实际创作中的“平实”在一定程度上比“华丽”更有难度。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平实”的语言风格比较突出。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到:“红军过草地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2],通过这个例子,习近平总书记将“把准政执方向”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2019年7月9日,在有关“两个维护”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贯彻落实的第一棒就掉链子,‘两个维护’在‘最先一公里’就可能落空”,其中的“掉链子”“最先一公里”等用语平易近人。在脱贫问题上,他将全面脱贫的基本标准和核心指标概括为“两不愁,三保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上,他提出“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3]”。这些语言平实质朴,令人一听就懂,不会产生其他歧义。平实作为一种消极修辞的特征,有助于听读者关注文章、讲话的内容本身,而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至于使听者、读者对文章和讲话等的理解浮于表面。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外国记者的会面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尾时说到:“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多走走、多看看”[4],用朴实无华、话家常式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含义,这些话语语言质朴,使老百姓既能听得懂也爱听,拉近了同听者、读者的距离。

(二)具体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经常运用简单的修辞方法,深入浅出地把高深的理论阐述出来,把相关大政方针立体化、形象化、鲜明化。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5]他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一再强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自力更生,前进的道路虽有移山填海之难,却终有成功之日。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科技上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比作“卡脖子问题”,试想一个人的脖子被卡住是将要致命的,而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缺陷也是如此,缺少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性作用,我国未来的发展将面临难以预计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着基层劳动者,曾将“快递小哥”比喻成“勤劳的小蜜蜂”,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叮嘱党员干部“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6],意思是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停地学习,像小学生一样不懂就问,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用最具体形象的话语,传达出最深刻的含义。

(三)稳密有序

稳密是指词句的铺陈排序能同内容相切合,即“文要切合情状”[7]62。创作目的是决定创作内容与所用词句是否贴切的关键。一段讲话或文章的目的是有层次的,有时是督促党内同志自省,有时是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戮力同心,有时是给予人民群众深刻教诲。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就体现了稳密基础上的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上,三次呼吁“同志们,朋友们”,每一次呼吁“同志们,朋友们”都是一次转折。第一次“呼吁”的内容主要是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向各方表示感谢、祝贺,讲话稿第三、四段都以“七十年”开头,表明七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呼吁”中前三段均以“前进征程上“开头,三段分别指出了我国在前进道路上要坚持的基本方针路线、外交政策、发展道路等。第三次“呼吁”总结了七十年来新中国的发展经验,激励全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未来,结尾由三个“伟大的”构成的排比句组成,层次清晰且气势磅礴。

(四)简洁明快

所谓简洁,就是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字词和句子,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并不欠缺,简洁凝练,并且含义丰富。但简洁也不是一味求简,不至于为了简洁使读者对文章或讲话产生误解和歧义。

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正向激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8],“敢担当、善作为”“有舞台、受褒奖”等语句把复杂的意思浓缩精炼,表达铿锵有力。“简洁明快”还要求有什么就说什么,并且内容清楚易懂,令人一看就明白,给人明朗、舒畅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时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9],这简单的八个字概括了浙江人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的精神品质。

二、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手段

(一)语音

语音是语言三要素之义,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

1.声调功能在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体现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与很多语言相比,具有独特之处[10]。一方面,声调能够区别意义。另一方面,声调还通过调节语音的高低,产生顿挫之美。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这四点建议的最后一个字分别为“道”“治”“作”“动”,四个字都是仄声,具有协调音韵的作用。

2.韵律功能在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指出党员干部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1],其中“同”“共”同为后鼻韵母,这些语句的语音或整齐,或错落,增加了讲话和文章传达效果,整体感觉回环往复,铿锵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警示党员干部群众提高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多次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和“摇”二字都是以“ao”作为韵母,且声调相同,构成押韵,韵律自然,具有音乐美,读起来顺畅流利,也便于老百姓识记。

话语的结构、音节的数量、停顿也经常作为修辞手段被使用,如上面的一些引例中就有些并列运用了三音节或四音节的惯常用语,这极大增强了讲话的节奏,从而使讲话达到或呼吁、或激励、或教育的目的。韵律功能在中国具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因而,可以说新时代以来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语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党员干部要“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12]”。首先,在句法上,这三个短语都是“动+宾”结构,“民忧”“民怨”“民心”三者同为偏正结构,三句话的句法结构相同,结构严谨、整饬,给人一种顺畅、明朗的感觉。其次,在语义关系上,三个短语的施事同为党员干部,这里被省略了,受事同为“民”,由“解”“纾”“暖”三个动作分别对应搭配,简洁整齐、表达明确。在语用层次上,“解”“纾”“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用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运用这三个字与“民忧”“民怨”“民心”搭配,既切合环境,又表达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坚定立场,尤其是一个“暖”字,使广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词汇

词汇是语句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对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词汇进行梳理分析,有利于更深刻理解党的治国理政方针政策。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经常会使用诸如“提高”、“加强”、“完善”、“实现”、“坚持”、“巩固”、“领导”、“建设”、“执行”等词,这些词虽然普通,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词指明了目标和愿景,如果将“实现”一词改为“开始”,所表示的意思则完全不同。又如“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3],试想一下如果将“飞跃”一词换成任何其它有类似意思的词语,意义都会有偏差,只有“飞跃”一词即简练又形象。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里的重点是“全面”,我们取得“全面的胜利”[14]。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可见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用词十分严谨、细腻,每一个词语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词语还有具有重要的时代标示功能。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上就说各级党员干部“蛮拼的”,用“点赞”来表明自己对广大中国人民的赞扬;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上,总书记使用了“90后”、“00后”,这些具有时代标识的词汇,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

三、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方法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引用、排比、反复、拟人、借代等修辞方式,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比喻、引用、排比。

(一)比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中指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15]。这里的三个“门”是指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瓶颈,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1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绘制‘一带一路’的‘工笔画’”,这里的“工笔画”为喻体,“宏伟蓝图”为本体。这些比喻为平常的话语增添不平凡的色彩。在一些民众难以理解的理念和问题上,总书记又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晦涩难懂的理念变得浅显易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理想信念的作用时,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如果缺少“钙”就会得“软骨病”[17]。在法制宣传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打招呼”“开条路”比喻政法系统中的腐败现象,并提出要破除“关系网”、斩断“利益链”、让“猫腻”“暗门”无处遁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联合国75周年相关讲话中针对国际问题提出“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这里将各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力量和话语权比作“拳头”,用“拳头”的大与小暗喻各个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这些比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党的执政理念的传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事务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引用

引用和用典是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比较显著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句话表明了中非命运共同体一定会充满生机。在对当代青年人的告诫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孝经》中的“夫孝,德之本也”,以此提醒我们要关爱老年人,发展老龄事业。此外,他还引用鲁迅的《自嘲》中的“躲进小楼成一统”来批评青年逃避责任、不求改变的错误思想;用唐代权德舆的《放歌行》中的诗句“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18]344来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虚度青春,要利用大好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吕氏春秋》里的名言“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19],以此说明古人懂得舆论监督的作用,宣传思想工作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语句既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又无形中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百姓的对话中还多次引用熟语,如在谈及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问题时,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赴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些话语说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十分接地气;用“依样画葫芦”形容我国在办世界一流大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提醒不能仅仅模仿外国的经验;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20]。

由此,可以看出党的经典文献总是能使用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熟语、歇后语、惯用语,幽默风趣的将党的执政理念表达出来,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播思想。

(三)排比

排比能够强调和突出表达者的主旨思想,能够增强话语的气势,在情感抒发方面可以实现得更充分、更强烈[21]168。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运用排比的例子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过去几年,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事业发展欣欣向荣”[18]322,进而他强调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应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经典排比用例。

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会上说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22],这三个分句之间构成并列;他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工作,这里的五个短语构成排比;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的告诫中,连用了三个“既要……,也要……”形成句子的排比。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增强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力量,使讲话和文章有理有序,节奏感强,气势磅礴。

四、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现象在高校修辞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价值

1.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指各门专业课程积极发掘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践行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修辞教学属于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正当其时,而且修辞教学与课程思政有着诸多契合点,都包含了铸魂育人的诉求。把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引入高校修辞教学,可以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引领学生了解国内外时政,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方针策略。

2.有利于教学改革开展

把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引入高校修辞教学课堂,可以丰富教学语料,提供鲜活语言例证,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教学法(PBL)、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是目前高校修辞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实施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手法、修辞规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基础材料,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宝库。

(二)应用路径

1.教材编写

教材在学生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材编写工作一直受到了教育等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修辞学》教材在编写和修订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材的潜移默化作用。把新时期党的经典文献纳入高校《修辞学》教材是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材内涵和价值的有效路径。但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把相关经典文献中的修辞现象拉入教材,而是要遵循修辞学的学科规律,遵循相关教育规律,把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有机地融入教材,实现水乳交融。另外,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修辞学》校本教材更加灵活,也更有利于深挖新时期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手法、修辞规律。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在高校修辞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分析其中的修辞现象,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内容体系,紧跟时代热点,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法、陶冶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弹性多元化学习需求,实现学生既能充分理解并掌握专业修辞知识,又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3.实践应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修辞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修辞理论和知识,分析总结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的修辞规律,归纳相关修辞现象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另外,还可以利用诸如“三下乡”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修辞学视角,深入地宣讲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普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五、结语

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大量的修辞现象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维护了党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党和国家更好地阐释大政方针,丰富治国理念、思想的内涵。此外,新时代党的经典文献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还树立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同时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猜你喜欢

文献总书记时代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