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12-03衣彩天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受众

衣彩天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谈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大思政”的框架下,高校“专业与思政”的结合发展模式,在提高党建水平的同时,落实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大学生接班人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出版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是红色出版的理论提升。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出版观

党的理论紧随时代变化创新发展,新的媒体环境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影响因素,党建工作面临改变长期依赖报刊电视、纸质图书等传统媒体开展的方式,迎接媒介融合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出版传播实践的工作挑战。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是党建工作和出版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迈向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是出版传播领域正确把握培养人才导向,改进出版传播工作,提高深层次转变人们思维能力的现实需求。出版业作为担当为党和国家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同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高级人才,提供各种各样教材、教辅、读本和知识服务的重要传播主体机构,需要能够充分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作为担当为党和国家培养纸质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据出版、智能出版、智慧出版后备人才重任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数字出版专业、国际出版学专业、新闻出版专业、出版传播专业、图书情报专业等,都理应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教育的重要内容[1]。

当前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快速普及,使得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原有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的舆论场,在技术快速变革中,分隔出传统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两个场域。一方面,受众对信息的掌握可以从自身喜好进行抓取;另一方面,新媒体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按照受众偏好进行信息推送。这样会形成不为受众所感知的信息茧房,会进一步加强受众的思维和行为定式。

这种媒介生态环境下,受众的思想和行动的引导的难度增大,仅仅依靠传统新闻媒体机构不足以完成对受众的引导,还需要调动和发挥出版业的潜移默化培养和引导对受众的思维和行为的扭转作用。在主流舆论引导层面,传统媒体机构多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分析,近些年新闻出版主管单位也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指导实践。而对于受众深层次、漫长的、几十年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就需要出版传播加以灌输、教育和培养。传统出版机构,与新兴网络出版机构、数字内容商等新型出版主体,都需要采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来指导实践。在实现2035文化强国的目标之路,国际出版传播的增量,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的需求也将越来越迫切。

(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内涵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原理基础和新闻出版传播学理论,通过借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当代数字出版的二十年追踪研究成果,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概念提出两个界定。

第一,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出版传播活动中形成的看法认识。这与前人所言一脉相承,也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界定类似。

第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出版传播者用马克思主义引导传播接受者的客观出版活动。这一定义是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出版学和传播学的学理角度,提出的可操作化定义。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可以立论,是包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出版活动中形成的认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出版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出版实践的规律所构成的源头;并以此为源开展的在网络数字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应用。

(三)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的外延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本质是引导受众。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要素包括出版传播者、传播接受者、客观出版活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原则为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出版传播客观规律原则。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最大特性为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在出版传播活动中引导受众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目的为转变受众、引导舆论、继承党建。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一个交叉学科,它的学科分布,将是出版学的一个分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出版传播领域的观念与学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结构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出版传播者与传播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实践路径

当代高等院校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特定的群体,包括老中青三代教师群体、数字时代的大学生群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要用高校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政治形态到大众形态,被受众群体接受并运用的过程。

(一)教材出版:高等教育的育才核心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养成三观的关键时期。高校里有两大培养人才的传播渠道。

首先,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信息传播载体媒介是教材、教辅、图书论文资料,这是培养大学生、影响教员的思想的最核心要素。青年学生通过教材教辅、图书论文里的理论知识去理解抽象的社会。教材教辅的编辑撰写与出版,是出版业的重要业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建立对教材教辅、专著论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最主要的高等教育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教师授课过程、辅导学生的过程。这是培养大学生思想的最直接要素。授课与辅导,是人际传播过程,对学生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观教师行、听教师言”,来真正去理解体验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高校是大学生接触马克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在校内必须接受到的教材、教辅图书和期刊论文资料,是出版业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大思政”的发展下,马克思主义与专业课的结合,更是需要尽快建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采用能被数字化大学生感知的鲜活内容与语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党的创新理论,与不同专业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为青年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实践,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真正让青年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二)学习经典:指导实践战胜未知性

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灵魂。恩格斯在1886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有力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主义,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详细论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学哲学,用哲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读经典,用经典,要能指导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是教学论的重要哲学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论述具有超越现代教育的先进性,这种教育哲学不仅适用于中小学,也适用于高等院校,在新时代闪现出新的价值光芒。

新时代,党建工作进高校,要改变学校传统小思政的教育模式,迎接新形势智慧教育时代下的专业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正如前文提到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党的思想传播方式要依据读者习惯的改变而变化。当代大学生可接触传播媒介生态已经随着互联网、手机、5G技术的发展,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伴随着媒介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的发展[2],高校党的思想传播方式,也要随智慧教育的兴起而改变传播形态。

面对技术挑战带来的未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了应对方法:实践是批判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鲜明特点:科学性(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也会在出版学、传播学领域中,引起变革的实质。对于高校落实马列经典著作阅读、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提升教育研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马列经典出版物的形态,也要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向智能化、智慧化的出版形态进行转变。马列经典的智慧出版形态,会为师生提供更加高效的知识服务,成为师生科研学习的智能工具。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落实推动马列经典传播实践中,面对老中青三代教师群体、数字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党建和科学工作者要在学生群体中厚植开创文化新气象的自觉和自信,培养学生树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使命意识。

通过坚持不断动态跟进方式,要引导教师持续关注时代发展,要从中央文件政策的出版物中,汲取思想养分,充分转化为思想政治课、文化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教材体系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发展动态。

三、结语

党中央指出高校办教育,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出版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