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DIO 理念的非艺术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3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

张 英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 350108)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大众化的背景下,全国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并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设置的热门专业之一,不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非艺术类院校均设有艺术专业[1]。并且这些专业不仅面向艺术类生源招生,同时,也招收文史类和理工类等专业学生,使得院系生源更加多元化。普通文理学生由于没有艺术学习背景,不具备艺术教育基础,因此,被统一称为“非艺术类生源”。艺术类生源与非艺术类生源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接受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模式不同,导致他们在审美水平、想象力空间以及思维逻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要想使非艺术类生源在艺术类专业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与成就,则必须将针对艺术类生源的教学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调整,充分分析非艺术生源学生的特点,摒弃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研究出适合非艺术生源的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虽然随着高校生源的逐渐多样化以及非艺术生源学生数量的增多,大多数高校已经有意识地改变了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试图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但是目前的改革成效并不明显,部分学校仅考虑课程因素,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导致教学改革过于偏重理论[3-4]。然而当今高校需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性。在此背景下与当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文依据CDIO 理念对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对CDIO 理念在其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一、艺术类生源与非艺术类生源学生对比分析

在对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先对培养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以艺术类生源学生作为参照,分析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特点。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非艺术类生源学生在审美、动手操作以及空间感知等方面明显不及艺术类生源的学生,但是他们在思维逻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性。艺术类学生在造型、外观、色彩以及计算机绘图等操作方面具有优势,而非艺术类生源学生在文化课、实验以及材料加工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艺术类生源学生在接收到一个设计方案时,会利用他们的审美与判断对方案进行加工与完善,而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缺乏对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仅凭借惯用的逻辑思维不能体现出艺术色彩。在思维方式方面,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而艺术类学生则在理性逻辑思维方面有所欠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缺乏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所具备的色彩敏感性与艺术感知性,在艺术设计学习中,缺乏艺术感知力。

二、新工科内涵与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定位

基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新工科理念被提出。换言之,新工科建设是在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5]。其具体是指培养能够迎接新型经济发展挑战的高等人才,对接新型产业,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属于新兴热门专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艺术专业人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到“智造”转变的关键[6-7]。与此同时,根据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可知,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通过创新教育实现。

在非艺术生源设计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脚踏实地朝着目标迈进。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凭借现有的工科优势,为艺术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其对新兴艺术设计专业的催化作用[8-10]。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考虑非艺术类生源的特点,发挥他们逻辑思维较强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中使他们快速掌握艺术设计要领,学习新型工艺,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 理念的非艺术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方案

CDIO 理念是目前教育改革领域的先进成果,其在借鉴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点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体系,具体包括能力培养、指导实践、具体实施以及结果检验等环节,还可以将其概括为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后期运作,是一种面向对象范围较广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理念[11]。将CDIO 理念渗透到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人才培养中,实现真正的“做中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根据学生特点,从基础课程与综合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根据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特点,提高“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契合度,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2]。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优化

美术基础、艺术设计创意以及色彩空间搭配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内容[13],针对艺术类学生而言,上述内容他们已经较为熟悉,能够熟练地掌握,但是对非艺术生源学生而言,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相关指导,缺乏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设计合理的基础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并针对市场对艺术专业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

1.美术基础

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加强是最根本的问题,对于刚刚经历高中应试教育的非艺术类生源学生而言,他们在紧张的升学压力之下,基本不会接触美术教育,且通常不具备美术功底。因此,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美术基础课程十分重要,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美术基础课程并与之搭配辅助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他们接触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魅力。

2.艺术设计创意

相较于美术基础,艺术设计创意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不是通过简单的基础教学就可以提高的,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长期艺术的熏陶培养出艺术创意。因此,艺术设计创意课程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14]。在艺术设计创意课程中,以知名的艺术设计案例为教学材料,通过赏析、谈论以及感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感知艺术创作的灵感,了解作品设计的由来,理解相关艺术的概念,掌握艺术设计的技巧,为独立创作艺术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3.色彩空间搭配

非艺术类生源学生对物体空间与色彩的感知能力较艺术类生源学生具有明显的差距,针对该问题,需要培养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色彩空间搭配能力。除了上述美术基础教学之外,还应该关注形式基础课,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合理运用色彩的能力以及空间搭配的水平[15]。艺术作品设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搭配效果与视觉效果,应该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色彩练习设计。首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中的色彩运用让学生自己总结色彩搭配的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CDIO 理念,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感受色彩应用的技巧,并通过多次练习增强熟悉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感悟能力,从感观认识中了解色彩空间搭配的造型意义,真正实现“做中学”。

(二)综合能力提升

1.帮助学生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

在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设计中,学生自我定位主要分为心理定位和文化定位。与艺术类学生接受过长期艺术教育而具备适应性的特点不同,非艺术类生源学生不具有心理自适能力,对自身的艺术素质定位并不明确,不具备心理自适性,具体可以表现在对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不明确。艺术类生源学生从小接受专业的艺术指导,通过自身艺术天赋与长期艺术培养的结合可能成为艺术天才,但是非艺术类学生即使通过后天的刻苦训练,仍然有可能达不到所期望的艺术水平,因此,在培养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综合艺术素质时,要认识到自身与艺术专业学生的差距,只有接受了这种差距,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由艺术水平差距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才能有的放矢地面对与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困境。

2.实现艺术与文化关系的重塑

文化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艺术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即文化与艺术相伴相生,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分析当前高校艺术发展的现状可知,新时期的非艺术类学生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只关注艺术发展本身,忽视了文化在艺术设计发展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感知艺术设计的文化魅力,让学生能够重塑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新工科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实现从单纯设计技能提升到文化与设计结合的转变。

3.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目前,在高校非艺术生源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脱节,这与CDIO 理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观点相违背。艺术设计专业集设计、技术与知识于一体,属于复合型专业,因此,在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设计中要实时关注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职业需求作为导向,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作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将原有学校建设的模式转换成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的模式,从而建立起一个开放型、立体化与合作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4.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以上人才创新培养方案从学生、学校角度出发,具体表现在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此基础上,为了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需从优化生源结构方面考虑。由于目前艺术类专业不再仅针对艺术类生源进行招生,生源组成更加多元化,为了使生源结构更加合理,需要高校招生办合理考虑艺术院系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学生比例,实现不同专业的差异化。同时,建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型人才培养队伍,增强师资团队的活力,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结语

在CDIO 理念提出的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均重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树立“教学做”的全新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艺术专业作为当今的热门专业,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也逐渐多样化,不仅包括艺术专业学生,还包括非艺术类生源学生,针对多元化的学生组成,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这既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创新教育的全新体现。创新精神源于实践,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CDIO 理念针对非艺术类生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涉及的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于提升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跨省生源调控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