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6+1”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1-12-02张秀升

新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室种子智慧

张秀升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进,智慧校园系统已初步形成,智慧教室已成为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应用“6+1”教学模式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感悟。

一、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6+1”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概念界定

“6+1”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石家庄精英中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以致用为基础教学理念。“6+1”课堂的基本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教学环节;“1”谓之“练或做”,这是在课后练习中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6+1”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全面素养的提高。

智慧教室下,小学科学课程运用“6+1”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将网络技术充分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智慧教室里,教师和学生的电脑、移动终端里的学习资源,可通过无线投屏实现实时共享;想要提问又没有勇气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匿名在教师的教学端屏幕上提问,向教师及时反馈,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展开探究学习,便于开展交流讨论;还可呈现微课微视频指导预习、抓拍学生实验生成、即景指导学生种植与养育、展示学生作品网络评比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师生、生生交流更为便捷。智慧教室的这些便捷功能运用到“6+1”的七个环节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创新等能力。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6+1”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1. 创设情境“导”入引“思”,培养问题意识。

2017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运用“6+1”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对未知的科学世界产生好奇,引发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方面,智慧教室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微课、微视频、音频故事等网络资源,为情境创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资源制作精良,集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感染力强。如《种子发芽了》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延时拍摄视频《种子萌芽的过程》,再现一粒种子从胚胎突破种皮到长成幼苗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奇妙。在此过程中,教室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而提出问题:种子的形状、大小都一样吗?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 “议”“展”结合,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6+1”教学模式中的“议”和“展”两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开展合理的猜测,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接着选取材料开展实验探究,观察并收集实验数据,然后进行交流探讨,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智慧教室提供了便利。如《种子发芽了》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接着教师出示绿豆种子、有盖的瓶子、水、纸巾等实验材料,让全体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步骤,明确每个瓶子中为种子提供的条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适合的方案,按照教材的要求开展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接下来的6天,教师指导学生每天观察瓶中种子的变化,拍下照片或视频,并用表格形式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6天后,教师在课堂上用白板展示收集到的实验照片、视频及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3. “评”“检”齐下,提高评价能力。

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智慧教室环境下,“评”和“检”的环节,教师可通过游戏、比赛、仿真实验等形式开展。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互动游戏场景,在游戏操作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巩固概念。用“抢答器”开展竞答,是一种常见的比赛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做出判断,调整教学策略。如《庞大的“家族”》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后,可设计“我来说,你来猜”的游戏,用抢答器展开竞答,加深了学生对昆虫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的理解。如此,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价,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线上互动指导拓展,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6+1”教学模式中的“练”的环节,就是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去拓展,把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培养生活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在线布置课后练习,如种植、养殖、居家实验等,提出观察与实践要求,并在线进行指导;学生可将日常学习情况多方式上传到平台上,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家种植番茄或黄瓜,观察它们从种子发芽、幼苗成长、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教师在线指导,家长在线互动,保障了种植体验活动的持续开展。教师可引导学生每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测量植株成长的高度,画下植物长叶、开花、结果的样子等,依次展开对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研究。学生通过拍照、拍视频、写记录单、写观察日记等,将植物生长的过程性资料上传到班级钉钉群上展开交流学习,最后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整个种植体验活动历时近3个月,以“种”为载体,学生不仅认识了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到植物的生命历程,还培养了劳动技能,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从而播下敬畏生命的种子。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可利用“6+1”课堂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开展科学主题的系列探究,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探索发现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教室种子智慧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桃种子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可怜的种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