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辅导视域中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

2021-12-02程灵

新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心理辅导

程灵

【编者按】合作离不开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两大要素的交互作用,团体心理辅导基于活动促进内部心理外显和外部教育内化两大价值的有机统一,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游戏体验、现场竞赛、延伸拓展等几个环节从表征到现实的递进深化,力求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从中感悟和把握成功合作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心理辅导 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 外显 内化

面对世界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明确将“学会合作”列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强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加强合作以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这引发了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培养的探索。其中,心理辅导视域的分析和设计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对全员、全过程推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可发挥启迪作用。

一、合作心理的要素分析:意识和能力的交互作用

《辞海》对“合作”的解释是: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具体而言,合作指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如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者工作任务),经过协调作用、彼此相互配合而达成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合作过程中,目的一致性是个人或群体合作的前提,协调互补是合作的关键,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交流并各自承担一定义务才能达到共同目标。从心理角度分析,合作离不开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两大要素的交互作用。

1. 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认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未来的社会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合作将愈重要,并且合作的范围也更加广阔。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倾向,在个体自发活动中形成的对合作的感知难以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当前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独享长辈的溺爱、缺少分享喜怒哀乐的机会,内心容易存在嫉妒、自负、自卑、任性等不利于合作的心理因素,往往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征、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因此,需要学校教育在其个体自我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育来建构合作意识、激发合作动力。

2. 合作能力。

从合作意识产生到合作成功,需要一个必备的条件——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一种以协调的方式作用于行动的综合能力,由自我认知、换位思考、沟通协商、互补协作等能力组成,是有关合作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综合体。在现实需求、任务情境之前,中小学生比较容易产生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但如何在一个合作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承担不同角色的义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题。

从心理辅导视角分析,合作意识是开启合作行为的前提,合作能力有助于保证合作行为的成功,从而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开启新的合作行为、促进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两个要素交互作用,不仅对于合作任务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推进青少年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水平等社会化进程,为青少年的良好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成长打下更好的基础。

为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交互作用,科学选用并综合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等方法,抓住三个要点实施螺旋式上升的引导:一是了解什么是合作,体会合作的意义;二是体验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从心理上认同合作,强化合作的意识;三是探索合作的影响因素和技能方法,逐步学会合作,从而努力促成持之以恒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价值追求:外显和内化的有机统一

合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语言层面引导青少年感知合作存在一定困难,合作能力的培养更无法仅靠“讲道理”实现。团体心理辅导选择“讲心理”,并基于活动促进内部心理外显和外部教育内化两大价值,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力求借助直观行为表征感知,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从中感悟和把握成功合作的基本要素。

1. 内部心理外显。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在头脑内部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自我尚未成熟,学业任务又时常压得他们少有机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助团体辅导活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设计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让学生产生合作需求,在游戏中表达最真实的自己,感悟并觉察自己的潜意识状态、信念、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并从中把握合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尝试合作方法、获得合作经验和技能,在解决冲突和团队合作中不断感悟和成长。

2. 外部教育内化。

古人云:“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教育提供的信息是外在的,如果只是聽教师语言讲解,那么学生往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容易遗忘;通过视频、演示等示范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住,但在“心动”和“行动”之间会有不同程度的落差和衰减;只有自己参与操作,学生才能看到自己活动过程中外显出来的内部心理特征,并对应教师引导和同伴交流提供的信息进行澄清、反思、检讨,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然,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进一步促进反思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为此,团体辅导关注的重点是活动传达的信息,而不是活动本身或课堂热闹与否。在设计辅导课程时,教师要常求“三问”:一问目标,本次辅导活动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哪些体验?二问关系,即活动与目标之间的关联:怎样的游戏可以实现我的辅导目标?这个活动可能会带给学生怎样的体验?三问差异:不同学生的操作可能有什么差异?过程中怎样控制干扰因素?在实施团体辅导时,教师给学生操作、交流的时间要适当,不宜过短,否则蜻蜓点水式走过场的合作等于浪费时间,无法达不到教育目的。

三、合作辅导的实例设计:从表征到现实的递进深化

1. 故事导入:天堂与地狱。

创设情境:小张同学很好奇,想知道地狱和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神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看起来地狱的生活并不差。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双两米长的筷子。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费尽了气力,夹到了食物也吃不到嘴里。小张心想:“原来,地狱真的很悲惨!”天神拉着他:“来吧!小朋友,我再让你看看天堂。”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摆着一双双两米长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在这儿,每个人都夹着菜互相喂着吃。尽管有时候夹偏了,但大家都很开心,不时有人发出笑声,还有人唱着幸福的歌。

交流分享:地狱和天堂有哪些异同?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有天壤之别?

揭示主题: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能需要合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合作,一起寻找合作的奥秘。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侧重于外部灌输、晓之以理。小故事只是一个表征性的情境,地狱那里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谁也顾不好自己;天堂里面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助人就是助己,合作实现共赢。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有所感悟,但只能引发对合作的初步认识。

2. 游戏体验:密室脱险。

讲解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密室脱险游戏。每一个小组前面都有一个窄口花瓶,里面放了四个用细线拴着的乒乓球。每个小组选派四名代表,每位代表抓住一根细线、做好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参加操作的准备。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游戏过程:探险队员们在一个小岛上工作,刚走进一间密室,“吱”的一声,背后的门就自动关上了,耳边传来提示音:“你们已经陷入危险境地,必须尽快离开密室。4秒钟之内,所有人都逃出密室才能获得安全。否则,密室就会爆炸,你们一个都逃不了!”然而,密室只有一个小小的仅容一人通过的出口……学生面前的花瓶就代表将爆炸的密室,四个用细线拴着的乒乓球代表着“陷入危险境地的人”。在教师喊“开始”后,4秒钟时间内,每个人都要将手中拉着的“乒乓球”从瓶口提出来,才算“陷入危险境地的人”安全脱险。然后,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几秒钟沟通的时间,再发出口令“预备——开始”,各小组同时进行,最先全部取出乒乓球、顺利脱险的小组获得比赛胜利。

交流分享:对不幸被“炸为粉末”的小组表示同情。为了“悲剧”不再重演,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对顺利逃生的小组表示祝贺,分享一下经验,为什么能如此快地让全组人都安全逃出?接到任务的3秒钟时间里,你们组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作为“陷入危险境地的人”,你参加游戏有什么体会?作为旁观者,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侧重于游戏体验、动之以情。“密室”和“脱险”都易引发情绪体验,创设小组成员“命运共同体”这一任务目标,是基于合作“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这一要素的操作化安排。游戏考验的就是团队合作——从合作意识层面,争先恐后只会使小球都挤在瓶口,谁都出不来;在合作能力方面,没有先后有序、紧凑默契的合作,也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操作和观察、思考,学生可以感悟到团队需要相互关照。每个人都要尽量快,又注意相互间密切配合,一人指挥或几人事先商定,才能共同把事情办好、让自己“脱险”。

3. 现场竞赛:你拼我拼,拼出精彩。

讲解規则: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每人分得一袋“七巧板”图形,要求每组拼出五个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人分到的“七巧板”图形是拼不成一个正方形的,小图块可能有的缺、有的多,必须通过组内五人互通有无,合作才能完成。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要求大家严守静默,不能交头接耳;每个组员可将纸片给别人,但任何人不可以任何方式向别人索取纸片。比赛设团队大奖和个人小奖,最快完成五个相等正方形的小组获团队大奖,除优胜奖杯,每个组员都可以得到精美的大奖品;最快拼出正方形的前三位学生,获个人小奖,依次分别获得选取小奖品的机会。

比赛过程:教师讲解比赛规则后,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拼图任务,教师负责维持秩序并观察学生的表现,提炼需提交讨论的问题、寻找合适的发言人选。

交流分享:看到别人拿着你所需要的纸片而他不肯给你时,你有什么感觉?当你看到别人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沾沾自喜,却不管他的做法是否妨碍全体时,你有何反应?当你完成了自己的图形,忽然发觉你该拆下一块去成全他人时,你有何感受?你刚才的操作比别人慢,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活动进行时,哪些组员的行为有助于全体的合作?哪些因素阻碍了合作?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侧重于模拟现实、导之以行,同时将参与面扩大到全体学生。一方面,校园内学生间的竞争冲突日益凸显,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加入竞争机制是现实需要,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合作与竞争常常是相伴而行的,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中又有竞争。设置团队大奖和个人小奖,其实是围绕主题埋伏团队和个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设计合作式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如:有的学生很快拼出正方形,但突然意识到需将手中的A和B两张小纸片分给两个同伴,等待其他同伴给自己纸片C填补A+B的空缺,否则需要A和B的两个同伴无法完成任务、团队大奖一定不可能获得,但如果同伴不能及时将C给自己,到手的个人小奖就可能拿不到,此时该作何取舍?学生心里会有纠结并与同伴分享交流,这就是内部心理外显的过程;当同伴的发言和教师的点评提供的外部信息与个体的体验相结合,就促成外部信息的内化。将敢于竞争和善于合作一起呈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学生明白不能因一己私利而破坏合作整体,这将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升华,竞争品质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完美统一。

4. 延伸拓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课堂上激发的合作意识如何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合作方法的获得如何转化为熟练的技能和稳定的能力,更多需要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合作性活动来将心理辅导活动的成果延伸拓展、巩固深化。

合作性集体活动:教师可组织社会调查、劳作、野炊、拔河、接力赛跑等活动,并结合考核评价,强化学生的合作心理。如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轮流清扫教室卫生,并进行组间竞赛,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参与每周的评分;组内合作,任务细分到人、各负其责。小组得分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基本分,在此基础上,做得特别好和不够好的责任人分别予以一定的加分或扣分,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加分和扣分相应减半。这样,既存在竞争又荣辱与共,促使他们必须加强合作、改进合作。

合作性学习: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合作情境,多发布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中开展“一帮一”“一带一”活动,即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与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结成帮学对子;对双方学习成绩改变的合数最大的“对子”给予奖励,促进结对学习、共同提高。

设计思路:心理健康教育仅靠专题辅导课则课时十分有限,必须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机结合。心理辅导教师应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及时沟通、互相呼应,通过日常的渗透性心理辅导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责任编辑:苏少伟)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合作共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管理,2018(03):59-60.

[2]次柏龄. 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03):133-135.

[3]刘军. 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汹涌澎湃——谈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6):149.

[4]李素玲. 班级管理中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3):184-198.

[5]王雅萍. 如何在小学心理课上应用游戏辅导——以“学会合作”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4):25-27.

猜你喜欢

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心理辅导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以“养植”活动为契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