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伤性危重症的CT 监测分析

2021-12-02谢亚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挫裂伤外伤性危重症

谢亚玲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监护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像医学也随之发展,医学影像技术是重要的诊疗手段,在临床中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CT、B 超、X 线光片等[1-2]。CT 是临床比较重要的监测手段,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对于外伤性危重症病人更为重要,它密度分辨率高、方便迅速且无创性,而且图像比较清晰,可以为医生提供明确的解剖位置和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且能够重建矢状面图像和冠状面图像,增强造影剂扫描,临床病变发现率得到有效提升,能做定性诊断[3-4]。基于CT 这些优点,对外伤性危重症患者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选取2020 年1 月-12 月本院110 例外伤性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探讨CT 监测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20 年1—12 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外伤性危重症患者110 例,其中共有78 例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年龄12 ~75 岁,平均年龄(42.57±9.38)岁。经过检查,临床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一共为68 例,确诊为胸腹部损伤的患者一共为26 例,确诊为复合型外伤的患者一共为16 例,16 例中共包括颅脑损伤合并四肢和脊柱骨折、胸腹部损伤联合四肢和脊柱骨折、胸腹联合骨折,其中受伤患者分别为3 例、4 例和9 例。入选所有患者当中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是GCS <8 分。综合评估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其中3 例轻中度创伤,53 例重度创伤患者,31例危重度创伤患者,23例极危重度创伤患者。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CT 监测 临床应用的扫描机型号为SOMATOM DRH CT,矩阵512×512,层厚和层距均为8 mm,扫描5 s,患者受伤脏器和疑似受伤的区域均需要进行扫描,共进行2 ~5 次监测。

颅脑CT 监测:患者出现颅脑损伤之后,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颅脑CT 监测,在3 ~15 日之内必须进行1 次监测。在监测过程中,观察颅内血肿的大小、形态、范围和数目,观察是否血肿压迫了邻近组织,若发现有压迫性或慢性颅内血肿的存在,要判断其吸收和缩小情况。同时,借助颅脑CT 监测,还可以观察其他情况,例如,在CT 下可显示脑萎缩和脑积水等征象。当前颅脑CT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8%以上,对于颅脑外伤损害的患者,是常规的检查之一,在临床当中具有诊断意义。

胸部CT 监测:根据患者实际创伤性湿肺出现的时间和消散的时间分别在患者受伤之后3 d、3 ~15 d 内进行CT 检测,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监测时间。创伤性湿肺是常见的肺实质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其性质是猛烈和迅速的,其CT 主要表现为末梢细小支气管和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水肿、出血,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模糊,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模糊影,外伤后12 ~24 h 病情进行性加重,可融合为大片模糊的密度增高影,该CT表现对于创伤性湿肺而言,具有特征性和特异性,在监测过程中,可依据这些征象,为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案。

腹部CT 检测:检测的主要目的是让医生更加了解患者的病情,第一次检测完成之后选择合适时间再次进行CT 监测。

2 结果

颅脑CT 检测:临床共对颅脑损伤患者监测两次,第一次进行监测的时候共监测数68 例患者,其中主要受伤种类包括脑挫裂伤、硬膜下肿、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联合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联合硬膜外血肿,脑室内出血和血肿。其中患者受伤例数分别为25 例、11 例、9 例、10 例、7 例、4 例和2 例。监测出的患者当中发现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骨骨折的患者分别是19 例和26 例。经过第一次监测之后病情加重的患者共有56 例,这一部分患者在3 日后再次进行CT 监测,经过监测后得出这些患者脑部受损情况越来越严重,范围逐渐增加,而且脑内血肿情况也较之前严重许多,甚至有新的血肿出现,水肿也也来越严重。临床经过手术治疗之后血肿得到有效清除患者共有14 例,但是患者挫裂伤夸张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且颅脑之内开始出现新的出血灶,水肿情况也随之加重。经过第二次CT 检查之后共检测出患者53 例,其中主要治疗情况为患者的水肿情况逐渐好转,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血肿得到了有效吸收,前者患者为26例,后者患者为27例。其中手术之后检测出慢性硬膜下积液、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术后继发血肿患者分别为5 例、3 例和2 例。

胸部CT 检测:临床共对胸部损伤患者监测两次,第一次CT 监测结果共监测出患者35 例,35 例患者当中受伤类型主要包括肺部挫裂伤、创伤性湿肺和创伤性血胸和气胸,受伤患者分别为16 例、7 例和12 例。其中共有10 例患者合并单发/多发骨折,5 例患者皮下气肿。因为突发性或者进行性呼吸困难3 天内进行第2 次CT 监测,共监测出31 例患者,其中16 例创伤性湿肺新病,14 例血胸量增多伴肺不张,1 例气胸、纵膈气肿。第2 次CT监测共监测26 例次,患者的创伤性湿肺部分消失或者完全消失,最短消散时间为3 日,最长消散时间为15 日,但是患者肺挫裂伤痊愈时间比较慢。

腹部CT 检测:临床共对腹部损伤患者监测两次,第一次CT 监测之后共检测出患者38 例,主要损伤类型包括钝伤肝撕裂、被下血肿、脾实质性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肾挫裂伤、腹腔积血,受伤患者例数分别为7 例、4 例、11 例、5 例、7 例和4 例。第2 次监测共监测出14 例次患者,但是因为患者手术情况和监测时间各不相同,所以CT 监测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监测过程中突发事件:共27 例次,其中6 例患者为呼吸心跳停止,13 例患者癫痫样发作,7 例患者为吐血、咳血,1 例患者因为呼吸过度继发呼吸衰竭。

3 讨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临床医疗设备也随之进步,临床开始应用更加高级的监护设备进行诊断,这种科学设备在临床开始应用,有效促进了外伤性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率[5-6]尤其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CT、B 超、X 线光片等。就CT 而言,在临床监测中,可以有效的为医生提供患者病变大小、病变位置和病变范围,为临床救治提供最直接有用的信息。CT 监测能够有效鉴别患者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情况,特别是多发性血肿,可以为临床手术患者提供最直接准确的根据[7-8]。如果患者的脑挫裂伤比较严重,并且合并多发性血肿,因为这类疾病具有变化快、伤情重的临床特点,不能因为手术清除一侧血肿就大意,如果在手术过程中遗漏一个血肿或者出现新的血肿都会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患者手术前后必须反复进行CT 检查[9-10]。使用传统X 线检查患者胸部外伤,会出现影响分辨率低或者组织重叠等情况,相关研究认为临床应用CT 检查能够准确、灵敏诊断患者情况,给予患者临床治疗根据,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腹部创伤之中最容易累及肝脏,应用CT 检查可以有效准确判断患者伤情。

综上所述,CT 监测对于外伤性重症患者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CT 监测,以便于了解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抢救或治疗措施,总之,CT 监测外伤重症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挫裂伤外伤性危重症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CT“李琦岛征”和“黑洞征”对脑挫裂伤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对冲性额颞脑挫裂伤3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