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策略探析

2021-12-02王结义刘国新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人文思政

王结义 刘国新

(1.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2.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应该着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因此,人文教育不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那么,高校思政课是否应该承担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任务?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人文教育弱化的现状,我们将如何有效加强高校思政课的人文教育?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总结和反思高校思政课人文教育弱化的现状和原因,探讨高校思政课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从“现状分析、理论分析、策略分析”三个维度展开剖析,试图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及其创新。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人文教育弱化的历史缘由与现状反思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人文教育弱化的历史缘由

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注重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启蒙教育阶段,古人通过经典通俗化的方式,把《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作为通俗的启蒙读物,完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启蒙教育。在成人教育阶段,古人通过学习儒家典籍,规范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实现“成人成圣”的人生理想和“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开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此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学,试图从西学中寻找人文资源来改造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式微,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反映在教育方面就体现为过分地强调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学科建设向自然科学严重倾斜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被严重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单向化为纯粹的政治教育。“文革”期间,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被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政治教育所替代,这也导致了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恢复和发展之中。

近年来,由于教育部门和院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高校思政课比往年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高校思政课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不足,高校思政课人文教育的弱化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尽管目前各高校都把“德育”摆在办学理念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形成的“职业化”“技能化”的办学倾向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过多地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文教育重要内容的倾向会导致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专业当作知识技能来传授,而不是当作文化来培育。诚然,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化教育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思维、情趣上都被过度的职业化、技能化,那就成为“科学的奴隶”或“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人才”显然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恩格斯一直反对人的单向度发展,认为那些给社会发展带来伟大变革的“巨人”们总是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他认为“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1]。马克思也认为,只有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2]。因此,只具备单一技能的人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符合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人文教育弱化的现状反思

在重技能轻人文的观念引导下,必然导致高校人文教育总体环境的弱化,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对学校其他建设来讲,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相对弱化;二是在许多高等院校,公共人文课程并不受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存在形式主义现象,许多公共人文课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一些公共人文课程的生存空间被专业课程不断挤压,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三是高校公共人文课普遍存在师资配备不齐的现象,许多公共人文课是以兼职教师或外聘教师为主,公共人文课教师普遍有“职业存在度低、职业获得感不强”的现象;四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同学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总体不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人文教育弱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学资源方面。教学大纲只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目前,高校根据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一般安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思政课,使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8年版)教材,教材理论性较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高质量的教材配套辅助资料总体比较匮乏。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其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为思政课人文教育提供的教学素材非常多,但部分高校思政课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明显不足,导致人文教育内容相对匮乏。二是在教学主体方面。人文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它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教育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总体上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都具有哲学类、法学类等专业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但不可否认,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明显不足,难以承担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任。三是在教学活动方面。“家长式”的道德说教和“植入式”的知识灌输,往往导致了思政课的说教成分较重、“道德感化力”和“情感体验度”不足的教学效果。目前,少部分高校思政课堂中出现“抬头率低”的“尬聊”场面,就与师生互动不足、教学内容新颖性不够、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等因素有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

二、高校思政课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同时它也是一门人文教育课,具有人文教育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属性方面

人文教育是关于如何“成人”的教育,认为教育的主体和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旨在塑造理想的人格、“完美的判断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关注人、尊重人和发展人”是人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从本质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3]。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我国著名教育家钱亦石在他的《现代教育原理》一书中也强调,“教育原理是意识形态之一,它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一样,由社会存在所决定,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变动……就教育本质而言,教育是帮助人类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4]。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方面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基础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主体在物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总结规律,以适应社会和增加自身力量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5]。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们形成人格的“社会化”活动,它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形成文化自觉和社会建构的实践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概念内涵其实难以分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本身就含有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等人文内涵,而“政治”所倡导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秩序,也包含着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教育显现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存在深层次的契合点”[6]。因此,从概念内涵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也可以说,人文教育本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思政课程性质方面

高校思政课具有人文教育的性质,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功能等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其课程性质尚无确切解释,一般学界认为,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性质特点。任少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一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能对大学生发挥政治社会化、文化继承、人文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等功能”[7]。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会议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资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的基本要求。这里的“关键课程”突显了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除了着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和引导外,还要着力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以上也从另一个侧面指明了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任务和要求: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意味着相比其他课程而言,高校思政课更应当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将人文教育有效地嵌入高校思政课,培育具有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二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基本素质其实都是一种人文素质;三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资源,这些内容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因此,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足以说明,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人文教育课。

三、高校思政课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

不论从教育学还是从心理学来看,“家长式”的道德说教和“植入式”的知识灌输对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是无益的,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高校思政课要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又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更离不开广大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引导与配合。具体而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文素质,充分挖掘各类人文资源,在教育各环节积极融入人文精神。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文素质

高校思政课要加强人文教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关键。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素质的好坏对思政课能否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加强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之外,还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因此,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习总书记特别强调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六种品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8]。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又特别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之所以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因为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能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和发挥重要作用[8]。

(二)充分挖掘各类人文资源

高校思政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就要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可利用的人文资源,作为思政课人文教育的课程资源。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8]。我们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其中的“深厚力量”,一是可以理解为这几种文化自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二是说这几种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精神动力。《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特别强调“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10]。

(三)将人文精神积极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人文精神“高等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应将其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11]。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有效加强人文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在《意见》中也指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0]。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从各种教学资源中总结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对课件、教案、进度等教学环节做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二是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把知识讲授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课堂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把课堂作为激发学生思考和鼓励学生讨论的舞台;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最近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嵌入生产生活各方面”[10]。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创造“老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活动中要积极营造学生之间合作和讨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与领会人文知识的内容,达到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人文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思政课的其他教育功能,也不意味着高校其他课程就可以把人文教育的任务全部放在思政课上,而是意味着人文教育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以新思想和新智慧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关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强技能、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思政课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资源,特别强调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六种品质,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真正“树人”,“德才兼备”是每个时代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品质。新时代,我国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重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毋庸置疑,需要有效地加强高校思政课的人文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人文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