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

2021-12-02邓智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思想

邓智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一、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9 年3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现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人数日益增多。截至2020 年3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20 至49岁的网民群体占65.6%,数字新青年不仅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也是引领数字潮流的风向标。所以,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动力和源泉,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

(一)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不足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主要方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反应冷淡,“低头族”的现象更是尤为显著,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反映了传统的讲课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课现状不理想主要有学生思想问题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落后的问题。有些大学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用处不大,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现在多数教师仍只是靠一本教案、一间教室、一个黑板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现实脱节,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

(二)“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

李克强在2015 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最新驱动力,“互联网+”是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融合性的发展引擎,它能够把网络和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我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互联网为基本发展要素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并鼓励高校教育深化“互联网+”行动,打造网络化教育新模式。

2019 年1 月25 号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2 年,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加快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社会的大趋势下,高校发展网络思政教育也成了教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网络思政教育途径多样,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只能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的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媒体的涌现,QQ、微信、微博及各种知识性平台,都可以成为传播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另外,教育平台的改变也会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接受知识也不是单一的课本,有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样的方式。这些方式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边“玩”边学。

网络思政教育不受过多限制。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让学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都可以学习。又因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限制于单一的课堂,这样也更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上课时间以及上课次数的不足,使得多数思政老师并不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则能够改善这一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起在同一时空多人上课,一人授课模式,网络思政教育比起传统模式更有针对性。

网络思政教育更有效果。网络思政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网络思政教育有更新颖的方式,更广的传播途径,随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的大量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平等、互动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自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推进提供了莫大良机与动力,但也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即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的欠缺、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一、大学生对新媒体过度依赖等的困境。

(一)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投入欠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意识到要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但由于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认识并不清晰,且具体案例表明如何正确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有的高校相比于建设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他们更倾向于建设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学资源建设更迫切,更容易出成果。这也使得各大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投入不足,这也造成了现如今的网络思政教育水平不高,效果并不明显。

高校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使得高校建造的网络思政平台不够专业。出现网页设计不合理,相关教育资源空缺,时事政治更新不同步等问题,并且高校没有及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因素让平台不能长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使得教育情况没有起到高校预想中的效果,如此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会越发下降。各个高校应当对网络思政教育足够重视,用心规划平台的未来,才能使网络教育发挥真正的功能。

(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一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 后”“00 后”,网络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面对着这些网络原住民,从事思政教育的“80 后”网络“移民”教师显得准备不足,对于那些有着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经历的老教师来说,不能熟练地使用QQ、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为他们传授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相对经历较少的年轻教师来说,无论是学习使用新平台,还是利用新平台进行知识的整合及传播,都有相对的优势。如何将新老教师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个高校在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时都要面临的问题。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各个高校在建设一个高效实用的平台之前,也要考虑到如何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天,抖音、微信、微博、知乎、b 站等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知识,但是这些平台对于青年学生的吸引不仅在于知识,当今许多大学生都沉迷于这些平台的娱乐活动中,所以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各个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同时,教师们也应该给学生们提供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建议,防止大学生们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

三、高校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

即使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途中,各大高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在社会潮流的引领下,网络教育一定会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各个高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探索网络思政教育高效进行的途径,真正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一)搭建实用性知识平台

首先,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开通官方微博账号,以此为宣传阵地,推动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在学生常用的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宣传,利用该平台本身就具有巨大学生流量,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长期接收该方面的信息。因为国内还没有关于如何正确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所以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打造成符合本校的特色平台。该平台要能及时发布最新政治动态,让学生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并在第一时间有自己的思考,同时该平台也要对一些常见的谣言进行辟谣,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教师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观察和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为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二)组建专业教师团队

各个高校要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目标,加强对传统思政工作队伍的网络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使用相关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帮助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掌握发送公众号以及微博的方法,并培养个别教师设计公众号,以及布置推文的能力。让公众号或微博内容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要有符合内容的图片,也可以制作有关视频、漫画,这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接收到的信息更为丰富,现阶段大学生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使得媒介素养的培养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增长。

最后,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推动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大高校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理念的网络教育道路。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