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探索*
——基于慕课平台的动态评价视角

2021-12-02王宝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动态

王宝(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

当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的中介因素显得静态化、形式单一。通常主讲教师灌输外语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实践借助课堂观摩实现,培训学习场景受外在因素操控,教师难以实现全面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此种状况致使地方高校外语教学仍存在一些明显的惯习与误区,主要表现为:第一,关注语言形式解析,弱化外语场景营造;第二,忽视理论导引功用,轻视教学设计效能;第三,淡化跨文化意识,固化思辨运作方式。其后果是,教学形式僵化,学生外语学习中缺乏有力的中介影响因素,外语能力普遍难以明显提升。近年来,慕课平台上外语类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其具备的优势中介特质为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以动态评价视角审视慕课平台外语类课程资源的优势中介特质,尝试探索慕课环境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可为途径。

一、动态评价与外语教学的渊源

动态评价理论的思想源自费厄斯坦(Feuerstein)的著作《手段丰富化:认知调整的干预方案》,原本是用来评价个体智力发展迟缓状况以及如何帮助个体修复认知缺陷的。该理论对中介因素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进行的研究引起后来很多学者的关注,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应用广泛。在外语教学领域,动态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过程的教学思想。[1]动态评价源于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评估对象(外语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外语学习者现有语言能力与干预下潜在语言学习能力的差距,学习就发生在其间的差距中。动态评价就是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干预式(interventionist)和互动式(interactionist)两类。

干预式动态评价为不同评估对象提供相同中介,又可分为“三明治式”和“蛋糕式”。三明治式动态评价通常包括前测、干预、后测三部分,干预过程夹在前后测之间,目的就是在不断的干预中动态地影响评估对象的外语认知,促进其变化。蛋糕式动态评价的干预则贯穿于系列评价过程,如同在蛋糕上涂奶油,不断反复、加深,其目的同样是在不断地动态评价中促进评估对象外语认知发生预期变化。互动式动态评价一般采用对话模式,评估者针对不同评估对象,提供有差异的、开放式的中介帮助,时刻在动态中关注评估对象的外语认知能力变化。

动态评价理论早期发展阶段的评估对象主要着眼于儿童外语认知学习,其假设是:学习困难者可以借助中介作用(通常指外语教师的影响)渐进地实现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近期该理论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评估对象同样适用于成人(包括外语学习者中的优等生),起中介作用的不仅是外语教师,还包括外语学习同伴互动、计算机外语测评进行的干预等。[2]

二、外语类慕课的优势中介特质

(一)外语类慕课优势中介特质的依据

所谓慕课的优势中介特质指的是慕课所具有的示范性因素,它能持续影响学习者,引发学习者多方面改变。外语类慕课的优势中介特质总体上体现着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能力要求,如: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外语专家对《国标》的能力要求进行解析后,相应得出新时代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聚焦四个方面: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学科知识、研究能力。[3]其中,教学能力、学科知识相对比较显性,职业道德、研究能力则相对隐性。本文仅从较为显性的教学能力与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方面呈现的慕课优势中介特质表现进行探讨。

(二)外语类慕课优势中介特质的表现

1.外语场景的真实度与慕课教师的外语能力感召度

语言习得理论揭示:在外语学习中真实的外语场景至关重要,真实的语言场景能让学习者沉浸在语言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与情感体验中,对学习者真切理解一门语言所传输的知识及其蕴含的思想与意识影响深远。外语类慕课都注意运用真实的外语场景呈现,学习者选听任一课程都能深切感受到授课教师力求运用外语解析、传达课程知识的努力。当然,外语场景的真实度因授课教师母语不同或外语素养高低而表现出差异。以英文写作类课程为例,慕课平台上英语国家开设的有:专业英文写作指导、英文写作原则、基础英文写作、修辞性写作、句子衔接词的运用、英语语法与文体,等等。国内开设的课程有:大学英文写作、英语有效表达:语言、修辞与逻辑、创意写作,等等。在选听这些慕课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外语场景的自然真实,不管是写作思维方式引导,还是语言具体实例解析,外语场景的真实氛围时刻吸引着听者,让人的思路在外语的熏陶中通达。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外语教师在选听慕课时,不仅关注课程内容信息的呈现方式与技巧,还关注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感召度。通常情况下,熟练运用外语授课的教师均能营造一定的外语场景,但外语素养高的教师不仅让学习者感受到真实的外语场景,其外语能力感召力更是影响学习者的重要中介因素。这不仅体现在教师选词成句、修辞运用中,更体现在教师的外语思维认知灵动中。

2.外语教学理论的隐显度与外语教学设计的适切度

外语类慕课是各领域外语专家精心设计打造的,不管是独自讲授还是团队合作,任何一门课程都基于一定的理论支撑,体现着施教者外语理论的把控与独特的教学理念。即便是外语教学的听读、说写、译技能课程也与心理语言学理论(如格式塔理论)、篇章语言学理论以及多种翻译理论紧密相关。外语类慕课教师通常在课程设计中会考虑理论应用的方式,何处隐去,何时明确解释,关系着整个课程内容的总体预设效果。到了外语高级学习阶段,理论往往得以凸显,教学设计的适切度也会彰显特色。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慕课平台上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老师独自讲授的语言学概论课,分八个话题单元,涵盖语言学的主要知识点。整个慕课设计运用生动的事例,系统、科学地阐述语言现象,并通过设置有启发性思考题与学生互动。而西南大学推出的语言学导论课则是文旭老师团队集体合作的结晶,每位老师结合自己擅长的语言学分支领域进行专题解读,以典型语言实例作支撑,把抽象的语言理论与概念术语层层阐释,明晰其内涵,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可以看出,同一类课程,主讲老师从不同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并以不同举例方式解析,虽授课特点各异,但学习者感受的效果都很好。

3.跨文化内容的强弱度与外语思辨氛围的灵活度

对学习者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所谓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对不同于自我文化现象、思维习惯与风俗等等方面的包容、理解与适应心理。外语类慕课一般均具有跨文化特质,从着眼于培养学习者外语技能为主的听读、说写、译课程,到演讲辩论、学术阅读与写作、文学经典或影视欣赏等综合技能类课程,再到语言、翻译、文学、外语教学理论相关课程,跨文化内容无处不在,或隐或显地弥漫在多种课程中。通过观看不同外语类慕课授课教师讲解文本内容,梳理语篇中特定语词与句式表述,或进行英汉、汉英思维差异对比后发现:不同外语类慕课都对跨文化内容的强弱度进行区分。授课教师均关注跨文化内容,有的从特定词或习语意义的细微之处解析,有的对特定对话语段或篇章隐含的深层文化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很多慕课教师在设置思考题时更是围绕跨文化内容设定,让学习者结合本族语文化内涵与外语类似文化现象进行思考、比较,借此激发学习者思辨意识,让他们不再囿于传统问题解答模式,自由灵活地阐明自我认可的观点,从而达到既提供了学习者外语自由表述的空间,也加深了学习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内容附着价值观的合理性甄别。

三、动态评价视角下外语专业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可为途径

慕课资源的便利性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提供了适切的条件。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应主动有针对性地选听有关慕课,体验并领悟外语类慕课的优势所在,在动态评价中实施自我专业能力提升。以动态评价视角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应注意外语类慕课具有的优势特质的中介作用,因为只有持续学习、体验与领悟相关慕课,才能实现其优势特质作为中介的干预与互动功能,并最终实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依据动态评价视角,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可通过下述途径渐进实现:

(一)对比同类外语慕课,渐进提升自我外语教学力

针对地方高校外语教学仍存在的惯习与误区,教师个人可以立足于两种对比视角,保持动态地持续性评价自我教学多种能力变化。一是就自己所授课程与慕课同类课程对比。对比可以聚焦在自己所授课程与慕课同类课程所体现的优势特质差异上,如自我教学中外语真实度如何,与慕课同类课程差距在什么地方,如何调整弥补。同类慕课授课教师是怎样处理教学内容的,教学理论支撑点在哪,教学设计效能怎么实现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跨文化内容如何让学生感知的,运用外语进行思辨式导引如何设置的,怎样在趣味性设问上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等等。二是在慕课平台上选择两种以上同类课程对比。随着越来越多高校的优秀教师推出多样化的慕课,慕课平台上同类慕课共现景象将会是常态。课程内容总体一致,施教者阐释方式却各有特色。这种汇聚性教学展演大大优于传统上单一的教学观摩课,观看细品同类慕课,进入到每位或团队教师开启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能时时感受到授课教师的外语能力感召力,体验到专家型教师的理论阐释视野与应用方式,而且能在感受多教师多维同类课程设计与施教进程互动中累积自我教学感悟,渐进提升自我外语教学力。

(二)选修兼具理论性外语慕课,渐进增强自我外语理论素养

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虽然都经历过专业教育,近十年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也基本都有硕士阶段的学术历练,但总体来说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仅仅局限在特定专业方向背景下有限知晓范围,很少有教师接受过较高较广层次的外语专业理论学习。针对此种状况,选修慕课平台上兼具理论性的外语类专业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依据动态评价视角,选修理论性外语类慕课也可以立足于两种视角。一是围绕自我专业兴趣选修,其目的是不断加深专业理论知识认知。例如语言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除了熟悉语言学概论或导论性课程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选修具有一定学术导向型课程,如:英语有效表达:语言、修辞与逻辑,英汉语言对比,语言与生活,等等。二是适当跨越专业范围选修,其目的是不断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广度与深度。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具备讲授语言技能这一基本素养上,还应该适量选修些文学与文化类兼具理论性的慕课,这不仅能丰富教师的外语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加深教师对跨文化内容的敏感度,增强教师依据跨文化知识设置思辨问题的价值洞察力。借助不断涌现的兼具理论导向性慕课,地方高校外语教师遵循动态评价的不断被干预与互动本质,可以渐进增强自我外语理论素养,从而更好地胜任外语教育教学。

(三)筛选外语职业相关类慕课,渐进实现自主专业发展

慕课资源不仅为地方高校外语教师提供了自主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便利,还提供了规划专业发展的政策阐释导向和与时俱进的外语信息技术课程帮助。依据动态评价的视野,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一方面可以筛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性慕课和专业发展指导性慕课,时时掌握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和专业发展指导最新信息,如: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策略,新时代国际人才培养——视野、能力、素养,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自我教学需要,筛选一些能帮助自我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慕课,如: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等等。在这类慕课学习中关键是认真领会时代渐变发展对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外语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应用领域与具体教学中的策略应对方案。总之,只要教师善于选听外语职业相关类慕课资源,把握国家外语教育教学宏观政策与指导方针,乐于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自我外语教学方式与方法,就能渐进实现自主专业发展。

四、结语

2020年以来,随着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完毕,我国慕课建设的成就将会发挥巨大的能量,会对全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4]这种深远影响不仅表现在对高校学子的专业知识学习中,也会表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上。目前,外语类慕课群已初具规模,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程辅助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功能关注甚微。本文依据动态评价视角,聚焦外语类慕课的优势中介特质,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可为途径,是对外语界专家人士号召的“外语教师要自觉努力,采取实际行动,促进专业发展、教学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5]的积极响应,也是作为一名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对新时代大学外语教育的历史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6]的自觉教育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国内动态
动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