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上求医,究竟有多靠谱?

2021-12-01陈一竹

人人健康 2021年8期
关键词:复制粘贴性疾病博士

■陈一竹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先在网络上对症搜索一番,判断自己得了什么疾病。不少人表示,在网上搜索后,往往会得出自己患了某些严重疾病的结论,担忧不已。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 上发布的的一项研究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来自美国哈弗医学院的作者David Levine 博士写道,“我总是碰到这样的病人,他们来看病的唯一原因是,上网搜索后认为自己得了癌症。”

JAMA 上曾经刊发的另一篇有关“非医疗专业人群之间交流健康建议的风险”的文章也值得引起思考。该项研究的研究主体为一个拥有超过3.3亿月活用户的网站,其中一个板块为传播性疾病。由于传播性疾病的特殊性,不少疑似患者可能因为担忧歧视等原因,倾向于“躲”在键盘后寻找诊断建议,而非前往医院就诊。

根据数据显示,近10 年来,患者在得到其他“病友”“专业人士”的回复后,只有20%的用户会真正前往医院确诊。研究作者之一、流行病学家John Ayers 博士表示,“很显然,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往往不是专业医生。”不少医生对此表示认同,在缺乏专业检测手段的情况下是难以准确确诊的,很难想象仅凭网络上寥寥几句就能确诊的是何方神圣。另一名作者Alicia Nobles 博士提出了盲目相信网络诊断的可怕之处,“误诊将导致这些传染病继续传播。更糟糕的是,这还可能让看到这些错误信息、有类似症状的成千上万的人,都错误地进行自我诊断。”

在招聘网站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招聘信息,“医疗网站招聘问答兼职,答案在网上找就行,每日至少回复50+”。曾经有记者根据这样的招聘信息“潜入”一个兼职群,发现兼职的人大部分都不具备任何医学专业基础,兼职者发布的答案80%来源于复制粘贴。该群的一名兼职者表示自己干了半个月后就放弃了,“主要是觉得很坑人,问题答案都是复制粘贴,也有的是瞎编乱造的。”

这样的发现触目惊心。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治研究院副院长赵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技术等手段获取医疗信息是必然趋势,但该行业属于特殊领域,直接关乎百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监管举措需要注重其特殊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当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

总的来说,上网搜索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对了解疾病有作用,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但却无法替代线下求医。我们期待更加详细、可落地的监管举措,也希望相关平台能加强行业自律,担负起更高的社会责任,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猜你喜欢

复制粘贴性疾病博士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制冷博士来帮忙
全面复制
Win10小技巧 复制粘贴多段不连续文字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复制粘贴打印机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