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德育实效 促五育融合

2021-12-01王晓菲山东威海荣成第二实验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劳动笔者德育

王晓菲 (山东威海荣成第二实验中学)

一、教师拥有鲜明正确的德育理念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一个人根本混乱,却从末节上治理,那是不可能走上正轨的,如《大学》所言,教育之道,在于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在于助人达到完美的目标,即明明德,而止于至善。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把教育做厚做实。

(一)教育之本是德育

这个社会很忙碌,忙得让人有时忘了教育为了什么。孩子没出生,家长就开始做胎教;出生之后,忙着上早教课,各种才艺班;上了小学初中,孩子们更是难得休上一个完整的周末。家长在忙乱中付出了精力,却有可能助长了秧苗。孩子对父母的牺牲熟视无睹,将所有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大学》中有言,“欲修其身,必正其心。”正心才是教育的根本。在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究其根本都是“不听话”,尤其是不听父母的话,甚至对父母怒吼以至动手。德,是立人之本,孝,为德之源。德育应深植孝道的理念,不忘本真,方能致远。我们要护好一个人成长的根本,让他心中有父母,让生养的根基稳固地扎在心里,那么无论何时他的天空都是一片明朗。

(二)步步引领育品德

教育,在于帮助、启迪、引领人成长,成长为自觉自律的君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而学生的自觉性需慢慢培养。

1.自觉意识的渗透。在给学生渗透自觉意识时,人们会提到“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慎独则心安”。清代有个官员叫叶存仁,从政30 余年,清洁廉政,从不苟取。一次离任,僚属们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一概拒绝,并赋诗一首相赠,后两句为“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慎独”让一个人高度自觉,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多给学生渗透自觉的意识和“慎独”的思想,让学生慢慢从内心到品行做到表里如一,为自觉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2.自觉行为的引导。雯,常常周一请假不来上学,因为完不成作业。笔者多次在周末跟雯妈妈询问孩子的情况,可是妈妈周末要上班,掌握不了她的去向。无奈之下,笔者一直思索怎样在学校帮助雯变得自觉。有一天,笔者发现雯在帮同桌翻译英文短文,还在传授阅读技巧,笔者趁机对雯说,咱班同学英语阅读能力普遍弱,你能不能找两篇文章发在微信群里,同学们写完作业可以自由地看一看,最后你来个技巧小结。雯一口应下。因为有这个任务,雯对周一笔者的点评有了期待,整个人都变得积极了。

3.自觉习惯的养成。“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经常优秀,他便习惯了优秀。邓亚萍身高只有1.5 米,起初她并不被领导和队友所看好,可是她却用别人休息的时间自觉加强训练,从不懈怠,坚守刻苦的习惯,让她练就了世界上最快的发球速度,也让她成了闻名于世的乒乓球运动员。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起点如何,只要你有自觉意识,坚持自觉的行为,而后养成自觉、自律、自主的习惯,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你就会成功。

(三)教师修身助育德

教师能够时时修身正己,是德育的有力保障,这样才能助人成就美好的人生。

有的教师抱怨,有的学生在马路上看见老师便扭头走开了,这番情景让教师心痛与无奈,这样的师生情感怎么进行德育呢?老师只想着学生的不近人情,可曾想过自己的教育是不是温润了学生的心灵?有这样一个故事。智者问弟子,“为什么吵架的人总是那么大声?”弟子的答案五花八门。只听一位弟子说,“生气时,两颗心离得很远,需要大声才能听见。而相爱的人说话总是低声细语,因为两颗心贴得很近。”智者赞许地点头,“所以不要让心走得太远而找不到回来的路。”是的,教育需要静心,教师需要控制情绪,再好的教育内容,在坏情绪的作用下也会变得令人生厌。

1.给予温情,感受关爱。每一位教师都爱孩子,可有时孩子却感受不到。若问学生,你记忆中有关老师最美好的片段是什么?恐怕不是知识,而是曾经某一个暖心的瞬间。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事是那年下大雪,老师跟我们玩打雪仗。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亦乐乎,这时,班主任看着三楼教室里几番探出头来焦急地叫我们上去上课的数学老师说,于老师,再给我们十分钟吧。我们也知道毕业班争分夺秒,满以为铃声就是命令,可是老师的行为却在告诉我们,我爱你,我在意你,为了你我愿意做更多的事情。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感受老师的爱,这种被感知的爱更能长久地滋润着学生成长。

3.3 低学历者是社会支持的弱势人群 本次调查发现,文化层次低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均较高,而利用度低;而文化层次高者客观支持、主管支持均较低,而利用度高。可以理解为文化程度不高者,对疾病知识匮乏,日常护理中很难采取正确的应对机制,或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更不会主动寻求周边资源的帮助,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发挥专业角色的作用,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干预,以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度。

2.反思言行,争做君子。“修道之谓教”,人的一生要不断修养自己走上正道,这才是教化。教师需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修养自己才能助人成长。有人说90%的老师爱孩子,90%的孩子感受不到爱,他们说,你说你爱我却疾言厉色,你说你爱我却面部狰狞,学生为何有这样的认识,这值得我们深思。爱若不被理解那就是伤害,教师的爱应如春雨般滋润人心,如书中所说,春雨是儒家君子,在“春雨贵如油”的背景下,它没有大张旗鼓地接受一切鲜花和荣誉,而是伴随着春天的和风,在静静的夜里飘然而至,它滋润着大地万物却又无声无息,这是君子,这不也是教师吗?

教育是根的事业,是唤醒学生心底最深处对恩与德的感知,教师用智慧和爱来滋润教育的根基,教育才会茁壮。

二、学校推行学科融合的育人实践

(一)学科融合渗透德育

听过一堂数学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笔者感叹于授课教师知识的渊博,她把这堂枯燥的数学课讲得生动无比,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别说学生,就连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课下笔者问这名教师是如何使一堂课这么成功时,她腼腆地说,她在课下请了历史老师、微机老师、地理老师来听课。各位教师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历史老师说可以用计算的起源这一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最早用石子计算,也就是珠算的起源,后来用木枝计算,这就是笔算的起源,直至现在依然以笔算为主,以计算机相辅,并有了代数、几何、微积分的计算方法,这些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微机老师和地理老师说,从一石一板的尺寸,到几十层高的楼房;从地球自身的运动,到各行星各恒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零星的记账,到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这与数学密不可分,都可以引入这堂课,这些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奥妙和知识的浩瀚,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

(二)体育运动彰显品德

操场上笔者跟学生做了一个游戏。笔者让班上的学生各自吹起一枚气球,但是不能吹得太满,因为吹起来后要在上面写上自己名字。第一轮比赛,15 个气球因为压力过大而爆裂,那么这15 个学生也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人接着进行第二轮。笔者把剩下的25 个气球都放在一起,让这25 名学生找到有自己名字的气球,可是20 分钟过去了,没有几个人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气球。看着学生焦急的神情,笔者说,何不随便捡起一个,上面有谁的名字就给谁。结果学生用这种方法在两分钟内就把所有气球送到了所有者的手中。笔者接着说,在学习和生活中,分享、互助或许比竞争更重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一个人品德的修为更益于个人成长。

(三)美育陶冶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走来,脚下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随着多元文化的流入,电子科技的发展,学生对“美”的认识已不同以往。他们的眼光过多地停留在“炫”“潮”的事物上。有一段时间学生对“二次元”非常痴迷,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忍不住画起来,看着这惟妙惟肖的图像,笔者想这般的悟性,用在国画上,那会不会成为一代大师。可孩子跟笔者说,以前学过国画,但是太枯燥了,一节课两个小时,就画一串葡萄,画了半年没什么成效就放弃了。听完之后,笔者莫名地心痛。国画,不是速成的。大师齐白石,他中年时期名气还没有这么大,可他一直坚持,晚年才是他创作的巅峰。张大千,早期多是临摹,到了晚年才开创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美育可以沉淀学生浮躁的心,让他们放慢脚步,安静耐心地观察,让喧嚣的心沉静下来,听到内心对美的赞赏,从而获得成长的正能量。

三、家长拥有以劳养德的育人理念

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对于这四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在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一)以劳养德需强化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家里的孩子由独生子变成了“大宝”“二宝”,可对劳动观的培养却没有随着孩子的增多而改善。家里的大人把一切能做的事情全部代劳,孩子只需吃、喝、玩,大人陪玩也战战兢兢,就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让孩子有所闪失。可是孩子长大并不是饿不着,穿得暖那么简单,养成什么样的品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当孩子小时,把大人刚收拾好的积木“哗啦”一下倒在地板上,还不亦乐乎地用脚踢得到处都是,大人往往是象征性地批评几句,看着孩子童真无邪的小笑脸,甚至夸起了“你怎么那么调皮”“那么能干”,这样的反应,似乎在鼓励孩子,不需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确实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需要哄,但“不懂事”只是大人对他的定义。在这样的观点下,孩子一天天长大,当你有一天发现他需要懂事时已经晚了。从小就没有尊重别人劳动的习惯,更没有自己参与劳动的意识,这时各种问题和矛盾就产生了。孩子长大后要求他搞好学习就行,其他的都不用管,饭端上桌,孩子吃完碗筷一放,抹干净嘴就走了;衣服该洗了,往洗手间一扔完事大吉。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期望不劳而获,这些错误的认识在青少年中有所体现,不得不说,这与劳动教育在家庭中的淡化有关。

(二)以劳养德有必要

不少家长感言,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取决于孩子的幸福度,孩子刚生下来,全家即围着他转,从此父母的喜怒哀乐也都在孩子身上。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可是常常剑走偏锋,物质上无条件地过度满足,有求必应,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在家不体谅父母,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面对父母的教导劝诫常常顶撞。甚至有时候说出让父母寒心的话。其实有果必有因,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父母的影响下慢慢画就自己的人生蓝图,他不明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都是在父母的言行中逐渐形成了价值观念。家长的“唯分数论”直接影响孩子对劳动的意识,没有“德”作为孩子成长的根本,一切都犹如空中楼阁。以劳树德,以劳养德,才是家庭教育中一劳永逸的好方法。父母对孩子不缺爱,但是要学会如何去爱,给他劳动的机会,通过劳动获得收获的体验,进而养成健全的品德修为。

(三)以劳养德需实践

在家庭中,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他知道家是一个整体,家务不分你我,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服务。家长不要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重脑力而轻体力,进而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观念需要改变。我们鼓励孩子读书,是让他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非鄙视劳动,拒绝劳动。如有可能,家长可以和孩子多参加田间劳动,体验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也可参加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体验劳动,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炼意志,提升品质。孩子在和父母一起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快乐,这不仅能融洽亲子关系,还可以使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了深厚道德品质的根基,他的成长才能行稳致远。

劳动教育,在人的培养中不能缺位,它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在全社会推进劳动教育意识。家庭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进一步健全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功助力。

将德育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教师有鲜明的德育观念,还需要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学科融合制度保障,更需要家庭更新理念,以巩固学校教育的育人效果。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康健全的人,而德行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全更重要,将德育在五育融合中提效,提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我们一直在实践与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劳动笔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