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帮扶实践中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

2021-12-01梁宝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发展中心

教书育人 2021年16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贫困地区优质

梁宝珊 (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发展中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扶持措施的推进以及投入的增加,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学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课程资源短缺是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笔者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引领对口帮扶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留下“带不走”的专家队伍,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他们的发展带来帮助。

一、教育帮扶实践中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一)贫困地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为了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鼓励与扶持。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支持“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偏远、贫困地区覆盖。目前,各级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贫困地区中小学使用城市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措施,但部分政策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对于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强。基于此,对贫困地区学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力度和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此外,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在运用互联网学习城市学校优质教学的方式方法,收集城市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将其运用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教师缺少网上共享、免费的各种备课资源,关于教改理念、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名师录播课、示范课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网上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很多教师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一堂课。虽然网络上也有一些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但其中的资源多数都是被产品化生产出来变成商品进行出售的,个人需要付费才能使用,教师不愿意自费购买,致使其中的资源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利用这些资源时不能将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符合当地学情,难以达到效果,这也是目前一些贫困地区中小学使用城市学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一大障碍。

(二)课程资源共享的意义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根基之所在。”现阶段,贫困地区学校在教育软实力上,特别是在师资力量和享有的教育资源方面与城区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要在教育帮扶中推动课程资源共享,引领对口帮扶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贫困地区中小学有效使用城市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更好地发展。

二、教育帮扶实践中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过程

(一)课程资源共享实施过程

基于贫困地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和使用现状,笔者课题组的帮扶教师在支教帮扶期间带去大量的实体资料,包括优秀教学案例、微课、名师精品课、一课一优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根据受援学校的实际需要,提供可利用的网络资源过程中,帮扶教师通过教学研讨,帮助受援学校教师分析学生以及学校实际,选取适合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利用,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做好活动预案,最后具体实施,提高教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微课,帮扶教师除了带去大量现成的优秀微课资源,还向对口受援学校教师传授了制作微课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二)课程资源共享的建议

基于贫困地区学校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结合本次支教行动的经验来看。一方面,学校亟须优质课程资源的帮扶,以弥补城乡教育软实力的差距,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亟须优质课程资源“解读能力”与“再生能力”的帮扶。实体资料帮扶是课程资源共享的落脚点,但不是长远之计,再优质的资源落到不同的教学实际,不一定能够完美地“拿来就用”,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有取其精华、重新整合、用于自身的能力,才能将优质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受援学校从“共享”到“共生”的新局面。为此,课题组在指导受援教师有效使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四会”学习策略指导,即“会学、会析、会悟、会用”。

引领教师“会学”。教育面对网络是必然趋势,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根深蒂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不高,教师被动采用信息化教学,贫困地区学校此情况尤为突出。针对以上问题,帮扶教师带去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示范课、精品课等形式让受援教师接触和感受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魅力,吸引教师想学、盼学。帮扶教师在吸引受援教师积极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引领教师对信息教学资源的认识和学习,通过集体教研共研,学会筛选、精选,培养教师选择与使用优质平台和资源的技能。

帮助教师“会析”。为提高课程资源使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帮扶教师应指导受援教师开展调研,结合实际,精准定位。帮助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了解学生兴趣指向;结合当地本土特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知识内容丰富与延伸,提升教师选择与使用优质平台与资源的技能。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英语课外教学资源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帮扶教师为受援教师推荐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平台,学习优秀微课,学习新颖课程设计,剖析学生的现有英语知识水平,讲解重难点,利用多媒体介绍中外文化差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促推教师“会悟”。悟是教师成长的助长剂。一个“会悟”的教师,在她成长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由于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差距,受援学校部分教师因陈守旧、喜欢每天做重复不变的事情,别人的教学资源照搬照用,不会“悟”,导致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专业成长停滞不前。帮扶教师一要促使受援教师思想转变,让他们知道“要悟”和“懂悟”,二要推进“悟”的形式和方法。利用集体备课、名师送课、微讲座等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活动,形成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真正实现帮扶支教活动的融合、合作和交流作用。

激励教师“会用”。当受援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积累了一定教学资源时,以赛促教、促建,激励他们尝试使用便是最好的催化剂。搭建比赛平台,开展说课、同课异构或微课制作等活动,展示受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助力他们建构个人教学风格,呈现个人教学魅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强化教师选择和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疫情下的教学工作,受援教师从一开始的彷徨、抵触到后来的接受和创新,无不体现“学以致用”的过程。期间,帮扶教师跟受援教师一起,共同筛选网络资源,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敲定教学方案,然后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熟练操作教学平台,高效地完成了疫情期间的正常教学任务。

对贫困地区教育而言,共享教育资源很重要,这有利于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在教育帮扶中可以充分结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传授收集与制作教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受援学校教师丰富教学素材,满足自身教学需要,以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贫困地区优质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比亚迪集团扶贫
“优质父母”不能靠培训速成
一种P2P网络客户资源共享系统设计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通识教育与专业学院资源共享路径探讨
——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为例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