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唐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条件及建议

2021-12-01杨颖彦唐树艺

乡村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安园区融合

杨 洋 杨颖彦 唐树艺 李 晟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农文旅融合是“旅游+文创+农业”的旅游发展模式,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产品,不仅可以使当地的乡村文化永久存在,而且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1]。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我国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接待游客33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8500亿元。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农民就近就业3000多万人,辐射带动1亿多小农户;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850万人,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3100万人。因此,“农业+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发展是建立在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和农业环境基础上的,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文旅融合概述

1.1 农文旅融合的基本含义

农文旅融合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的一个词语,目前学术界对其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陈洁认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不是两个产业的叠加,而是农业与文化、资源、旅游的交互作用[2]。林国华等针对休闲旅游农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是以农业为基本的发展单元,在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上,与农村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结合,形成跨行业的新兴乡村休闲文化产业[3]。农文旅融合的实质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交融,即在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外在作用下,政府、企业、农户等利益主体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效益而开展的地区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空间布局及运行管理过程的总称[4]。张莹认为农文旅互动是利用各自经营的优势,通过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环节的相互渗透,实现市场共同扩展和经济各自发展的过程[5]。

综上所述,农文旅融合是“农业+文化+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即在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下、国家及政府的政策背景下以及技术创新的支持下,产业为了寻求更长久的利益增长目标,使得原有的各个产业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甚至相互融合,以农村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传承、特色的农耕技术及农耕产业等相互融合在一起,以此作为农文旅旅游的吸引物,满足游客沉浸式体验需求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农文旅融合可以带动农村当地经济收入增长,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使当地的年轻劳动力得以留下,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使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

1.2 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原则

首先,良好的自然资源是发展休闲娱乐旅游的基础。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时,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从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在保护当地建筑的基础上,对农村当地的历史文化类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在保留原来模样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对已经遭受毁坏的物品进行修缮。最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2 长安唐村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条件

2.1 交通条件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南堡寨村,距离王曲街道约1km,距离西安市区仅18km,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见图1)。长安唐村共24个自然村落,占地面积约14.67hm2,位于被誉为“政治河、经济河和文化河”的滈河东岸。长安唐村自北向南形成“一条龙”的主街,将古民居分割在两侧,周围有一条环线公路S107省道,园内道路网络通达性较强,南门入口处有一大型停车场,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保证了其可进入性。

2.2 资本条件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由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长安区政府与陕西天朗控股集团共同打造,是西北地区第一家获批的中国农业公园共建单位,同时是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早期由长安区委、区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吸引名企下乡,由华建集团西北中心全面参与南堡寨古村落修复保护,“空心村”因此重新焕发活力。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共完成投资3亿多元,自2019年园区开始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优先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为村庄提供了330个工作岗位,带动当地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000元。2020年,与南堡寨村等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农业产业合作协议,发展“鳖稻虾”绿色循环农业33.33hm2,预计带动合作社收益162.50万元。

2.3 资源条件

2.3.1 自然资源。长安唐村坐落于终南山与长安城之间的王曲镇,以神禾原为依,受滈河水滋养,以终南山为屏,生态宜居,自古以来便是“终南水乡”和“鱼米之乡”。这里生产的桂花球大米和清水荸荠曾是长安唐村有名的贡品,园区内随处可见上百年树龄的古树,33.33hm2水田、大片的麦田与油菜花田,一直以来都是长安唐村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和粮仓。

2.3.2 文化资源。长安唐村是真正意义上的唐诗故里。盛唐时,文人雅士于此聚集,在此诞生过1000多首唐诗。杜牧、韩愈、崔护、岑参和韦应物等诗人也曾在此居住生活,数百位诗人名士涵养了其盛唐贤士田园诗意的生活方式,使长安唐村成为唐诗田园的精神原乡。著名作家柳青在此工作并生活40余年,扎根农村,建立“胜利农业社”,以求改变农村贫困现状,并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创业史》。长安唐村以“唐文化”“终南文化”“民俗文化”和“柳青创业史”为核心打造了唐诗田园、终南市集、唐小豆乡村图书馆、诗唐·花朝艺术民宿、三巡酒馆、开元风雅、荷染山房、美食好友会、红薯博物馆、柳青精神教育基地及柳青文学馆等旅游产品。依托乡村资源打造的乡愁主题文化增加了园区的生命力。

2.3.3 农业资源。园区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实施了6.67hm2水稻种植立体循环农业产业订单合作项目,并以“两新田园”为标准打造了南堡寨稻花农园鳖稻虾工程。园区以“大田种植、特色果蔬、特色花卉、特色养殖”四大体系为主导,发展“一村一品”乡土特色产业。“稻花农园”5.33hm2农地的产业合作落成,收获稻谷9t。9.33hm2油菜种植收获油菜籽5t,同时与中粮、金龙鱼等品牌确立了合作关系。长安唐村根据诗集“花欲燃”系列黄酒、楮皮手工纸流沙折扇等农文创产品,相继推出桂花球米、西红柿酒、鳖稻虾、唐村土鸡蛋和百年老油坊等特色农产品。

2.3.4 建筑资源。园区内的建筑以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为主,其空间布局以主街为轴,古民居建筑分列在主街两侧。空间形态往往表现为宅深、院窄和封闭等特点,前有门房,中有院子,两侧有厢房,后有厅房,人们称其为“四合院”或“四合头”。园区内部大多民居为一层,仅有正房和厢房,墙体厚重,外侧多为青砖,内侧为土坯砖和夯土墙。延续了原有肌理的古民居建筑隐匿在整个场地中,采用木质结构体系,减少了对原有乡土氛围的破坏,外露的木结构与园区内的树木枝干融为一体。整个园区采取再利用的方式,在保留乡村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前提下,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在保护闲置和废弃的古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2.4 基础设施

长安唐村的基础设施设计融入了“唐文化”与“田园风光”元素,无形中加深了旅游消费者对“唐文化”的认同,让整个园区的建设更加统一。

2.4.1 餐饮设施设计。场地保留土坯墙古民居建筑,呈关中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式。菜单按照诗歌节奏设计,分为前调、行吟、佟曲三部分。菜品取名高雅,菜品多为关中地区特色风味。

2.4.2 路灯设计。园区的室内外照明包括停车场照明、路灯照明2个系统。路灯照明系统采取统一控制开启及熄灭的方式。路灯设计以木头搭支架、稻草为顶的小亭样式为主,景观和功能和谐统一。

2.4.3 垃圾桶设计。垃圾桶采用短树墩式外形,外刷防腐漆。采用垃圾分类方式,内外分为2个桶。垃圾桶口相对封闭,有重力作用下自动关闭的小门,美观实用。

2.4.4 公共厕所设计。公共厕所数量适当、设施完备、干净整洁;命名优雅,设计融合“唐文化”,美观大方。洗手台与厕所门采用仿木材料,设计感强。

2.4.5 标识与指示牌设计。园区内指示牌均采用十字形木牌,小红灯笼点缀,进行指引。标识牌均采用咖色方形木牌,内容上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进行介绍。

3 长安唐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3.1 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长安唐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保障体系是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强劲外在推动力。新型产业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障,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激励大众参与的政策,在招商引资方面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对相关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进行税务减免。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开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政府应定期安排一笔资金支持农文旅融合项目。

3.2 创新农文旅融合项目的产品

首先,在初始规划与建设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挖当地的风俗、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增加农文旅项目产品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创新融合产品,提高融合效率。其次,长安唐村农业生产、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资源丰富,要根据农业的季节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长安唐村四季分明,每个季节的农业景观不同,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季节特点,确定不同的关键词,推出不同主题的农业旅游项目,缩小淡旺季之间的差距。以“旅游+”的发展模式,利用丰富的特色资源,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项目,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康养和研学等多方面需求。

3.3 优化农文旅融合项目的配套设施

推动长安唐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对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进行优化。优化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可以增强旅游者的满意度,加深旅游者对园区的感知度。需要整治当地的村容村貌,设置相应的污水排水管道,增加垃圾回收站数量,改善当地公共厕所的卫生环境等。通过营造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转变旅游者的印象,使其产生再次返回游览的想法,推进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3.4 加强环境保护

在农文旅融合项目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到农文旅融合项目与当地环境协调发展,不能为了加快农文旅项目开展进程而破坏当地环境。开发时,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环境。

3.5 培养农文旅融合专业人才

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平稳推进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招聘优秀人才时,需要注重引进相关的旅游管理型和农业技术型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定期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另外,可以与相关专业的高校签订就业协议,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提升农文旅融合项目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对相关经营者进行定期培训与管理,可以定期聘请相关方面的教授专家对相关的经营者进行培训,帮助其提升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3.6 拓宽农旅融合项目营销渠道

可以与旅行社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如乡村研学旅行等。同时,可以与当地的民营饭店合作,制定相关的优惠策略,通过新型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利用直播短视频的形式进行营销宣传,招揽游客,实现双方互惠共利。还可以建立网络系统,完善网上订票系统以及预定食宿等相关服务,对网络系统进行定期维护,营造良好的网络服务氛围,以此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提高其对景区的满意度。

4 结语

农文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长安唐村以农文旅融合为乡村发展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农业资源和建筑资源,形成乡村游、休闲游、研学游和农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既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的出游需求,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延伸,实现了农村增项、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猜你喜欢

长安园区融合
我们长安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水VS火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西游新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