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田里忙碌的“老农”

2021-12-01宁夏袁进明

金秋 2021年17期
关键词:吴忠市老农农技

※文/宁夏·袁进明

在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和扁担沟镇的大田里,人们经常看到十几位头发花白,面孔黝黑,手脚沾满泥土的“老农”忙碌的身影,也不时地听见他们手把手教身边年轻农民的絮叨。望着那份投入,谁会相信他们是一群有工资、有名望的退休干部。这支由高级农技师马金龙、高级畜牧兽医师王晓春、高级农艺师周云等15人组成的吴忠市利通区农业农村工作局离退休干部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两年时间里,在广阔的田野里,用心血和汗水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探寻渠道、开辟新路。

2018年秋,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自治区党委离退休干部工委、自治区文明办等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号召,从关爱老干部和发挥其自身优势的角度出发,向全区离退休干部发出关于组织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倡议。吴忠市利通区农业农村工作局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热烈响应,大家奔走相告,渴望早日回归广阔的田野,把自己多年学习积累的理论知识和科技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播洒在庄稼地里,运用到农民兄弟致富奔小康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局党组和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顺势而为,在离退休干部中迅速组建“农作物种植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农作物良种繁育科技志愿者服务队”“畜牧业养殖科技志愿者服务队”。面对新的任务,这些离开工作岗位多年的老人心潮澎湃,个个摩拳擦掌,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纷纷表示要让“夕阳”变“朝阳”。

人生,最珍贵的是青春岁月,最难忘的是亲身经历的战役性工作,最欣慰的是组织和百姓的信任。这些一辈子与农村打交道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土地承载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服务队成立的第二天,由高级农技师马金龙、高级兽医师王晓春、研究员杨建功、农艺师方新组成的科技服务队就来到了指定帮扶点之一的高闸镇。他们首先对残疾人养殖互助协会下属的一个养兔场把脉会诊。针对该场养兔防疫简单粗放、肉兔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年过七旬的老兽医王晓春拿出了自己看家的“十八般武艺”,挑灯夜战,反复琢磨,不断实验,最后研发出了按季节使用中草药防治肉兔疾病的系列科学组方。该组方投用后,肉兔出栏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肉质和毛皮优化,经济效益翻了一番。这一组方已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提起王晓春,他曾经是利通区发展奶牛养殖的第一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晓春担任利通区(当时的县级吴忠市)汉渠乡乡长时,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产业,用了三年时间,使全乡奶牛养殖由十多头发展到近五千头。他是吴忠奶牛养殖产业“星火燎原”的首位功臣。这次他研发的中草药系列组方处方,不仅适用于肉兔防疫,而且适用于牛羊猪等家畜的防疫。

喜欢“折腾”的回族高级农技师马金龙,他跟王晓春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面对王晓春取得的成绩,68岁的马金龙心里憋着一股劲,他萌发了大胆设想:在高闸镇探索试种越冬大蒜。种植成功后,马金龙自费购买了一台胡萝卜播种机和大蒜播种机,在农技老专家李言录等科技工作者支持下,马金龙又开始了大蒜复种胡萝卜的种植模式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农作物复种模式技术创新的成功,使土地附加值大幅度提升,经济收入由过去每亩一千多元提高到近万元。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探索了新路。

在王晓春、马金龙等老科技工作者在高闸镇大显身手的时候,以周云为队长的“农作物良种繁育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也十分活跃。他们先后深入到扁担沟镇的田间地头,对引进甘肃客商种植陆地蔬菜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帮助制订实时上市种植计划,进行品种搭配,传授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证了蔬菜种植技术与蔬菜质量的双提高。特别是他们在孙家滩村试种植红薯成功的经验,极大地提振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土壤就丰产。”这是人们对利通区离退休干部科技志愿者服务队的赞誉,也是真实的写照。短短两年时间里,这些老科技工作者不辞辛苦,充分发挥各自技术特长,努力实践老有所为的人生追求,取得了不凡的工作成绩,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得到了利通区科技局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大力支持。

在谈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而甘愿投身这份没有任何报酬、时常一身泥土的工作时,这些老科技工作者深情地说:“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虽然退休了,但身子骨还硬朗,过去想帮老百姓一把,苦于没有平台,现在组织上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们心甘情愿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贡献给农民群众。退休后还能为他人和社会做点事情,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

猜你喜欢

吴忠市老农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水稻气候品质定量化认证模型构建
老农帮马未都劈柴
老农答记者
老农答记者问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憨厚的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