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与传播:第二届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2021-12-01湖北美术学院蒋蝶杨元元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像美术设计

湖北美术学院 | 蒋蝶 杨元元

美术传播是美术作品产生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必经之途,美术作品及其风格样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演变、蔓延,既是美术传播的过程,也是美术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媒介的发展、文化形态的转向、美术的自我更新,使美术传播逐渐呈现出开放而崭新的基本面向。时值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 周年之际,湖北美术学院举办“美术与传播:第二届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以专题网络会议的形式讨论文化传播与美术史发展的相关问题,重溯其沿革与进路,展望其未来走向。

论坛开幕式由《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陈晶教授主持,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湖北美术学院学报》主编许奋教授致辞。许奋院长表示,适逢我校办学100 周年纪念,此次论坛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切实推动了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发展,践行美育精神。以学报为平台,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既是学报自我提升的努力,也是学校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的举措之一。论坛定位青年学者,旨在为新锐的、充满学术热情的年轻学者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搭建一个学者之间互通交流,以及作者与媒体、编辑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彼此的协同共赢发展。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北京大学李松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沈伟教授、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贤宗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邵军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德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谢崇桥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叶康宁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主编李永强教授担任主持及评议人。

大会共设四场主题发言,历时两天。期间,发言嘉宾分别从媒介场域与美术传播、图像演变与文化传播、地域文化与美术史、设计·文脉·现场四个议题展开精彩的发言。评议人分别对每场嘉宾发言、文章选题及写作规范等方面给出了专业的指导意见与评价,而后学术主持进行总结评议,并展开线上自由发言与讨论。

一、媒介场域与美术传播

媒介场域是处在不同位置的媒介机构及个人在习惯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斗争的场所。从场域理论视角切入,对社会媒介理论建构的具体实践活动的阐释与解读正成为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新框架”,扩展了美术传播的范式类型和研究方法。

中华书局副编审张玉亮以《美术传播视域下的谭嗣同》为题,尝试以艺术传播的视角丰富和深化人物研究,并以此为个案,探索晚清士人的美术活动在社会巨变之下的发展轨迹,研究美术传播在晚清时期的社会形塑作用。发言人首先分析了谭嗣同早期对美术作品以品鉴寄怀为主的个体关照,其次以金石文玩为纽带,建构、拓展社交圈,举例谭嗣同与好友的往复赠答的记述,认为美术作品超越以往或者是当时的普通酬答之社交功能,体现出强化与新变,美术传播在此彰显了巨大的思想动能,成为推动社会思潮演进的重要力量。最后从谭嗣同存世之影像探究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图从晚清人物个案中深入探究美术传播在晚清时期的新变和社会形塑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吴悦博士从美术史和近代中国美术传播视角对《伦敦新闻画报》展开研究,探讨近代中国美术在西方的传播。吴悦以详实的文献史料为依据进行考证,对《伦敦新闻画报》中关于中国美术的报道规模、表述方式、评价态度进行梳理并深入地剖析,从而归纳出《伦敦新闻画报》在多方面对中国美术在西方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也构成了西方人认知和评价中国美术的重要媒介。发言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画报为题,从中国美术的域外传播来探讨媒介场域与美术传播的互动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辛宇博士以1924 年蔡元培、林风眠等人主导的法国首届旅欧华人中国美术展览会为线索,侧重于通过廓清展览筹办的历史背景、办展思路、赞助方式及社会影响等基本事实,论述首届旅欧中国美术展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辛宇认为这为民国时期国内艺术界人士走出国门及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思想与风格的探索提供一条“调和”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亦为今天承前启后的中外美术展览的交流提供了一面互鉴的历史之镜。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徐丹丹以《从“出品所”到“美术馆”:20 世纪初至30 年代中国高校艺术博物馆的酝酿》为题,提出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从“陈列馆”至“博物馆”的单线发展,高校艺术博物馆不仅在实体机构层面萌芽于私立美术院校的“出品所”,而且是从理念层面“美术馆式展览制度的探索”与实体空间层面“美术藏品固定陈列馆的建立”两条支线并行发展。着重从展览场所、展览及藏品等媒介场域方向探究中国高校艺术博物馆的多元面貌是由近代社会特殊的背景所决定的,其承担的传教功能、教育功能,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中国美术自身发展道路的形成,初步呈现出“近代美术史”、“美术展览”、“美术馆”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

中国传媒大学邵军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主编李永强教授担任本场评议人,认为从本场几位学者的发言来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文化多元化影响下,以美术刊物、美术展览及美术馆为载体的美术传播媒介承担着为艺术作品传播服务的社会功能,促成艺术的发展,提供艺术作品与艺术理论研究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场域。

二、图像演变与文化传播

在艺术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视觉图像承载着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历史与审美理想的追求。随着视觉图像进入文化阐释,图像的演变与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元且复杂的联系。图像文本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较之以往具备了更为广泛而崭新的意义。探索这些造型与观念的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将成为我们研究视觉图像在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也可从中窥探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记。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李蔚以《草地上的午餐》为例来探讨绘画主题符号化的传播现象。进入到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席卷文化领域,在文化工业时代,图像通过各种媒介被不断复制的过程也就使得符号本身被重新固化和解构。美术史中的经典图像会化身为一种符号,在其他领域被传播和使用。李蔚认为如同语义符号学当中的“习语”概念,图像也类似语言世界中的“习语”现象被重复传播。这是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当相似的构图被不断地重复演绎,此主题符号价值被不断巩固的同时,其内在含义也在发生微小的变异,最终这一系列的变体将形成特殊的、符号式的主题。

北京大学王乐乐博士主要以印度、中国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都有留存的施身主题本生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丰富的例证分析,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索中印本生图像的创新性。她指出本生故事从印度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其故事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本身图像则受不同地区文化场域的影响在东传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逐渐转变。由此可以审视在佛教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印度到中国克孜尔、敦煌各地的艺术判断、文化倾向和文化选择,期冀为中印佛教艺术文化源流和交流过程的研究提供一个解读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朱毅博士以《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及其分期》为题,从云冈石窟中现存维摩诘造像的视觉形式入手,通过维摩诘造像类型研究,结合云冈石窟的整体开凿历史,梳理其分期情况。他发现,云冈石窟中现存维摩诘造像存在一个短暂的独立发展阶段,其在早期造像中表现出强烈的西域文化特征。而后,随着北魏汉化政策的实施,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明显受到南朝影响,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日益突出的本土审美因素。其汉化过程,亦可视为南朝佛教文化影响北朝造像风格的一个侧影,成为了解中国佛教艺术整体发展的重要物质材料。

南开大学李琰博士以清人朱象贤摹绘的《织锦回文图》系列版画为载体 ,通过对苏惠的“织锦回文图”故事的图像化流变、文本载体与创作动机、苏惠小像的精神重塑、图像再现及“代言体”题诗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织锦回文图》版画多层次的空间营造、多面性的人物塑造和较多客观的叙事立场将文本细节具象成为可知可感的图像系统,探究《织锦回文图》图像呈现和《璇玑图序》文本叙述的语图互文关系。李琰认为《织锦回文图》跳脱“丧志之讥”,成为供骚人墨客案头青赏与考究的雅致读物。

北京大学李松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沈伟教授担任本场评议人。沈伟教授首先肯定了青年学者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及众多学术成果的积淀中不断向学术深处迈进,是学术研究及学科细化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对李蔚的文章关注理论与现实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从符号化的角度讨论艺术图像与生活场景的关联是否合理需深入思考;认为李琰的文章选题关注明清文学插图中图像资源的解读,扩展了文学史自身的研究,同时也延展至绘画史与艺术史中,为图像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李松教授对四位学者的研究表示称赞,指出王乐乐的文章详细地讨论了印度施身主题本生图像的源流,但是或许可以通过对比画面构图以及印度和敦煌的交通路线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探论;认为朱毅借鉴考古学的成果依照时间的顺序讨论云冈石窟维摩诘造像的特征、分类及分期,文章见解深刻,亦提出可以对材料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讨论等指导性建议。

三、地域文化与美术史

各地域之间或人为或自然的划分与阻碍伴随经济文化全球化而不断消弭,使得各民族国家、各文化地域更加注重对本土的文化个性的挖掘和呈现。在文化认同和形象定位角度上,地域美术参与并建构着地域文化的形象、特点及身份,呈现地域文化独特的地域个性和人文价值。地域美术的研究以文献史料与实物图像为依据,对特定时期、地域的艺术家群体及个案的深入研究为美术史的研究拓宽了视野,并逐步探索与还原历史发展的原貌。

本组发言嘉宾从特定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文交游活动开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林卓从民国时期上海美术运动的场域分布及上海西画家的交游空间出发,探索并分析画家群体之间发生的各种联系,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建构和运行上海现代艺术场域,由此引发关于城市空间和艺术生态等问题。林卓认为在20 世纪前期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上海,咖啡馆、都市茶馆、酒楼等消费空间不仅是西画家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其建构自我形象的方式,更是推进艺术交流与发展,并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都市媒介。另一方面,随美术运动及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而生发的画室、研究所、展览会等亦成为艺术家专业交流的日常交往空间。西画家自身也开始以文化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到种种社会活动中,并与各个领域的文化生产者发生联系,实现了传统雅集向现代结群的转变,促使一个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现代美术场域逐渐成型。

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陈露以傅抱石1949 年自南京返回故乡南昌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地方文献史料的考证,重点论述了这一时期傅抱石以画展、美术评论等形式与江西现代美术史进行的深度互动。陈露指出在面对新旧世界的转变时,远离漩涡中心的南昌为傅抱石提供了从容观察、思考和抉择的时间、空间,体现了艺术家在面临时代转变时创作心态的变化。陈露的发言为傅抱石的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历史的复杂性及影响历史人物选择的多种因素。

记忆是人的本能,最早研究记忆出现在心理学领域,现今已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点。武汉纺织大学刘凡教授以墨西哥原住民的历史文化记忆为线索,以众多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为例证,分析了民族历史文化与“空间”的演变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她的发言主要围绕墨西哥原住民的记忆追寻,混生空间的当代表述,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墨美不平等政治空间的控诉等方面论述了墨西哥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记忆,为解读墨西哥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窗口与门户。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岩以清代宫廷戏画在美国的保藏和研究为题,聚焦于美国公私机构对清宫脸谱、全身和半身戏画的保藏情况及国外学者对清宫戏画的研究成果。王岩以文献资料和清宫戏画的实物图像为依据,重点论述了清宫戏画的类型,清宫戏画在美国的保藏情况,并借由展览《演剧的图像:中国视觉文化中的戏曲》的生成,分析了国外学者对中国戏曲图像与中国艺术和文化观念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探索。展现了中国美术在域外的传播及研究情况,为国内外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图像资料同时也为中国视觉艺术和表演传统提供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华中师范大学杨贤宗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叶康宁教授担任本场评议人,均对四位学者的研究态度表示赞赏。认为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个性和人文观念对艺术家在文化认同和形象定位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以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催生了不同地域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生态。叶康宁教授指出,陈露的研究以地方史料为依据,对易代之际文人艺术家的心态问题重新审视,这在当下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以上四位青年学者的发言中,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及美术的传播与交流,推动并构建着美术史。

三场讨论结束后,由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做当天的论坛总结。他分别对三场讨论进行了详尽的点评,在充分肯定青年学者们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捷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他们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多元的学术维度表示赞赏,并鼓励他们在将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继续深入,取得新成就。同时,总结了本次论坛的特点,赞赏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严谨务实,办出了自己的特点,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四、设计·文脉·现场

12 月20 日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设计专场由“文脉”、“现场”两部分组成,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李珂博士主持会议,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吴萍教授致辞。吴萍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美术与传播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今年疫情特殊时期的变化而有了新的语言载体。传播从来不是单元形式,传达才是我们视觉艺术的终极目的。值此学校百年华诞,设计论坛必将成为新时代建设发展的重要平台,借此平台提升影响力,学术性,思想性,引领性。在新时代建设、新文科使命的召唤下,大家互相支持,协同,促成了本次设计论坛,希望借此机会充分对话与交流!

主持人李珂博士对设计专场的分议题的命名进行了阐释,他表示文脉与现场是一对有张力的相互生成、互为参照,成动态关系的一组概念。从粗浅的角度来说,它可解释为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与设计实践,或者说设计的学术研究与设计创作实践的关系,但是又不仅限于此。借用马克思·韦伯的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实践的现场所能够体现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实践者自我意义的建构,文脉自觉或者说文化自觉也许将成为未来对设计实践、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当技术条件,社会思潮,人的生存方式日益多元化成为一种现场,文脉似乎又带有了时下热议的新文科的指向与意味,文脉与现场统一于现行大学与学院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实践之中。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是设计学的一体两翼,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学术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实践,为设计实践编织学术版图的恰当位置,设计实践的活跃也必然扩充学术研究的疆域,带来新的命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德庚教授以《没有展品的博物馆——当代设计的叙事化转型与应用》为题为设计专场开场作主题发言,他从个人设计创作及思辨层面阐述叙事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为例,讨论叙事如何植入当代设计,体现前沿的博物馆设计思想。同时,李德庚教授指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正在从“知识传播”转变为“观念生产”,并且对于绝大部分的社会应用来讲,设计师最终面临的不是设计而是社会。最后,他提出设计工作者应从思辨的角度以社会现实为参照来综合的思考、设计。

中国设计文脉悠长,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与统一,呈现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的特征。扎根文脉凝练、融合与进化,在深入民族设计文化中寻求视觉文脉,汲取营养和精华以期在传统设计文化典范的传承与创新中,创作出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设计作品,对设计的继承与弘扬展开新的思考。

东华大学副教授王春雨以《明代日常生活空间的图像叙事与历史情境》为题,从语境、图像及历史情境等层面对明代日常生活空间中家具、手工艺品与民居建筑等物件现存收藏、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后世收藏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此类“日常生活空间”的营造,牵涉粉本流传、创作群体、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同时也承载着造物技艺、用物思想、生活方式、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对明代日常生活空间、器具上进行叙述与分析,阐释图像营造具有独特的意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曹汝平以民国初期《公司条例》对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规约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围绕在实业发展思潮和商业法规共识的促进下,1914 年颁行的《公司条例》与“法人”的属性与地位,论述商业法规对国计民生和市场政策秩序的重要性。为美术设计机构在内的各类企业运营提供了所需的法律保障机制,有效促进并指导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运营。他从社会制度层的变化对艺术机构发展及影响展开讨论,为设计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思索。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赵静以《新中国视觉设计中的“新风格”:以周令钊个案为例》为题,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新风格”的流行并阐释其概念,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视觉语言样式上并没有推翻一切重来,而是在传统的辅助和配合之下去诠释新政权的合法地位和优越性。同时,借助周令钊先生个案分析详述其代表作品的“新风格”特征和组合方式,探索“新风格”在周令钊创作史中的脉络。赵静指出周令钊作品中的“新风格”作为一种将抽象图案与政权主体进行组合、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剪辑的语言范式,是民族传统形式转变为一种现代性民族国家的自我表征。

文脉赋予现场价值,这有待研究者新的发现、新的解读和重新阐释。正是基于对文脉自觉、设计实践与价值判断间互动关系的思考,本组的发言嘉宾分别从汉字字象变迁与传播力的研究、文创产品设计的文本叙事逻辑、以及沉浸式艺术的科技展示与传播等三个维度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旨在对设计文脉延续中设计现场的多元化属性有更新颖的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李海平基于汉字字象关系的变迁,讨论变迁汉字传播力的提升。他认为最初字形,并非简单的直接描摹,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事实上通常是精心“设计”过的。随着现实需求,汉字与取形物象的关系在汉字的实际演变过程中,历经了两次重要的变迁,一次涉及构件方位设置,一次涉及构件造型,通过两次变迁,汉字字形与取形物象脱离,由象形模式向笔势化模式转化。这种转变其实是汉字造型在取形物象形态限制下的一种解缚行为,促进了字形简化和系统化进程,使其更易于信息汇集,更具备书写艺术基因,文字的传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媒介功能也得以扩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文创成为文化行业特别是博物馆业务拓展的主要关注点。作为文化产品,文创具有天然的叙事性并承载着更为复杂的文本信息,文创产品的消费与博物馆场域空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性,但是脱离了原有的场景之后,文创作为独立的产品如何保持其附属的文化信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主任马晓飞以文本、叙事与文创设计为题,他的发言借用叙事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当下文创的困境源于文本的断裂与语境的缺失,即将文化符号简单的抽离与挪用,从而忽略其上下文关系与观者的社会身份,而弥补这一问题的核心即在于重建文本的叙事逻辑,将文本转译之后产生新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得文创作品在新的使用环境中产生叙事张力。

鲁迅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常雷围绕“创作媒介视阈下沉浸式艺术的呈现演进与传播”展开讨论,以经典艺术作品及当代艺术作品为例,探讨不同媒介下沉浸艺术的呈现与传播。“沉浸”作为一种心理学感知状态,始终贯穿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从古至今,沉浸感一直是艺术创作主体与传播受众孜孜追求的目的,其中媒介在两者之间的传播交流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常雷认为视觉艺术为营造“沉浸”之感,媒介固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媒介只是艺术形式的表现工具和传播手段,唯有潜心、积极的创作优质内容,才能给予传播受众持久而愉悦的沉浸之感。

首都师范大学谢崇桥教授对王春雨、曹汝平、赵静三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予以精彩点评和总结,并从研究思路及方法等方面就具体问题提出建议。他认为这三位学者沿着时间脉络,从不同角度展开探索、寻求文脉,对于美术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亦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迪。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结合李海平、马晓飞、常雷三位学者的发言及设计创作的体会,从如何做设计研究谈起,侧重从明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呈现三个方面展开,对三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分别进行了具有启发性的点评,并提出重要的建设性意见。

论坛最后,李德庚教授作本次设计专场的总结发言,他对各位发言学者在设计学领域内取得的优秀成果表示赞赏,同时也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倡要重视设计类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并对设计学科的发展提出了美好的期许与祝愿。认为湖北美术学院学报举办的此次论坛,是一个跨校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使青年学者相聚交流,并且通过跨学科研究,促使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相融共生。

艺术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同的视觉艺术形式与美术现象承载着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历史与审美理想的追求,而美术的传播又推动了不同时间、空间下人们的文化交融。美术的传播与互动既是美术史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方式。通过本次会议对“美术与传播”议题历时两天的深入讨论,对美术传播与美术进程的互动及相关问题以及设计与当代叙事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讨论,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美术史的发展与美术传播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动关系。亦希望借此机会为青年学者们提供展示思想锋芒与学术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

猜你喜欢

图像美术设计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美术篇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趣味数独等4则
设计之味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