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投入: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1-11-30尹弘飚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高质量教学质量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我们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

众所周知,教学(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之所以存在并得以维系的第一要务。在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中,本科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因此,世界各国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从高校到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各国政府均想方设法保障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近二十年来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表明,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student engagement)是推动高校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中,如何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以及管理者尝试了不同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0年以来兴起于美国、席卷全球各主要国家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运动。在其始创者乔治·库(George Kuh)看来,大学生学习投入,即大学生投入高校提供的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的时间和精力[9],反映了高校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所做的政策与资源承担,并决定着大学生学习的各项主要成果以及高校教育教学的效能。

这种观点得到了来自理论及研究证据的广泛支持。从理论层面上说,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每一位学习者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过程及其经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而学习结果也必将是个体整合新旧经验以调整或建构认知图式的成果。因此,大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最后达致的水平,主要由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及其投入状态决定,其余外部因素只能作为辅助大学生学习的各类支架(scaffolds)。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未成年学习者,对业已成年的高校本科生来说更是如此。此外,在大学生学习与发展领域富有盛名的学习参与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投入、环境与结果三类关联因素互动的结果。其中,投入(包括大学生的背景特征及在校期间的各類投入)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能间接地通过院校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研究证据上来看,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包括学习成绩、论文写作、通用技能、研究能力、学业坚持性以及学习满意度等在内的认知及非认知学习结果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

二、我国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1年以来,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校内的教学质量检测和调控,建立健全校内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宏观政策的视角来看,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有利于改善本科教学质量的政策环境之中。然而,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集中体现为大学生学习投入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近十余年来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一再表明,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在教学过程、学习方式和目标达成等诸多方面,和国外高校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首先与我国高校课程设计、教学期望与评估要求有关。一项关于清华大学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研究表明,虽然清华大学在校园环境支持度、所提供的课外拓展学习机会上优于美国同类高校,但高年级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和生师互动方面均逊色于美国同类高校。同时,清华大学在课程目标达成(无论是高阶还是低阶思维能力)方面和美国同类高校存在显著差距。该研究指出,清华的优势是非课程的,多与学生特质有关,而美国的强项是课程的,多与学科教学有关。其次,这些差距的出现也和我国大学生特有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有关[11]。一项关于中外12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如下特点:在课堂讨论上较为保守,师生互动明显不足,在学业学习习惯的遵守上表现较好,课堂学习时间投入较多,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较少,批判性思维和推理的参与明显较弱[12]。此外,这些差距还提醒我们,应该超越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表层信息,从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更深入的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与投入方面的得分总体上符合对理想的学习投入特征的期待——在“适应良好”的动机与投入维度上得分高而在“适应不良”的动机与投入维度上得分低,但他们在“适应不良”的动机与投入维度上的得分仍然过高,而且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为数不少的“有动机而少投入的学习者”和“适应不良但行为投入的学习者”[13]。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若要推动我国本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就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负责任地投入自己的大学学习。

三、更新观念、采取措施,有效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

人才培养水平取决于高校教学质量,而高校教学质量则取决于各高校能否真正重视大学生学习。聚焦大学生学习投入,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政策设计真正关注高校本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更有助于高等院校协调各类有限资源,将其调配到更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切实改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内涵。上述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事实上,以乔治·库为代表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主流学者倾向于从狭隘的行为观的立场界定大学生学习投入,忽略了大学生学习投入中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侧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学习投入必然包括外显的学习参与行为和内隐的学习投入状态,且个体的学习行为与学习心理之间可能存在不少偏差。例如,大学生可能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在行为上十分投入学习,但内心却对所学内容和专业感到厌恶。因此,大学生学习投入必须同时考察学习行为以及驱动个体学习的、以动机与情感为代表的学习心理特征。从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行为是特定社会文化观念的产物,因此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中,人们对何谓投入的学习行为、学习者应该具备何种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期待,且彼此之间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在中国文化情境中备受鼓励的“谨言慎行”“师严道尊”“勤能补拙”等学习观念与行为,在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往往成为学习者缺乏投入、欠缺思考的标志。因此,考察大学生学习投入,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脉络之中,把握大学生学习心理、行为与其所处社会文化期望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更新自己对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理解,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更有成效地思考如何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进而推动高校本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所依据的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过程与成就是学习者主动投入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外部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各类鹰架所起的作用。概括起来,我们的高等教育系统除了从大学生个体层面入手之外(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方法指导课程),更需要在课程教学、院校环境与文化氛围三个层面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提高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的层面上,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大学生未来职业要求之间的关联,清晰地传递对大学生学习所持的高标准和高期望;高校教学应鼓励教师在必要的系统讲授之外,信任大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实施的能力,采用各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学术挑战性,吸引大学生自主投入学习;大学生的评估任务要弱化总结性评估的功能,增加过程性的、嵌入式的形成性评估,并提供机会,鼓励大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自主评估者。

在院校环境层面,高等院校应进一步确保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与发展空间,增强大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促使其愿意主动参与院校提供的各类课内外、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机会。对我国大学生而言,高校应着力改善生师互动、同伴互动的频率与质量。一方面,我们需要拓展生师互动的空间,为师生创设除课堂教学、学术指导之外的非正式互动机会;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从宿舍、学生社团、非正式学生群体等角度入手,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同伴互动的机制和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相互支持的同伴关系。

在文化氛围层面,高校教育者首先要辩证看待大学生学习投入与我国教育及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和发挥传统学习心理中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勇于承担改变中国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行为的责任。其次,高校教学管理者要采取措施,改善大学生评价标准和机制,努力破除高校本科教学中“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不良倾向和短时做法,引导大学生体验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本真魅力。再次,高校应借助当前“破五唯”、淘汰“水课”等有利的政策环境,从高校教师评价与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入手,将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森,崔友兴.论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65—72+182.

[2] 易先群,段一中,黎司明.质量学概论[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3.

[3] 朱旭东,李琼.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1.

[4]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24)[2021-07-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

[5] 张铭凯.“双一流”建设与课程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7-12+20.

[6] 周光礼.中国大学的战略与规划:理论框架与行动框架[J].大学教育科学,2020(02):10-18.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8]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07-3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9] Kuh,G.What Student Affairs Prfessionals Need to Know about Student Enagegment[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9(06):683-706.

[10] 尹弘飚.行为观、心理观与社会文化观: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视域转移——兼论中国高校教学质量改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20.

[11] 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5): 1-13.

[12] 吕林海,张红霞.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的特征分析——基于12所中外研究型大学调查资料的比较[J].教育研究,2015(09):51-63.

[13] Yin,H.,& Wang,W.Undergraduat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China:An Exploratory Study[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16(04):601-621.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Classified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IU Zhen-tian  LI Sen  ZHANG Ming-kai  WANG Jian  YIN Hong-biao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xcellent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use a holistic view and overall vision, adhere to foresight, leadership, high-efficiency, innovation, fairness, and opennes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pecifically, the main topic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clude value-leading strategy, top-level design strategy, coordination strategy, and evaluation improvemen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ree sets of relationships are required to be handled correctly,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field and system,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is, we must focus on the three key poi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urses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connotation, adhering to the bottom line, and highlighting th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we must en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such as establishing a guaranteed mechanism for curriculum reform, reshap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enri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t curriculum teach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increase the learning inpu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Key words: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improvement; learning input

(責任编辑  李震声)

基金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一般拨款项目“多元视角下中国高校大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的追踪研究”(CUHK14618118)。

作者简介:尹弘飚(1978-),男,河南灵宝人,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与大学生学习研究;香港,999077。

猜你喜欢

学习者高质量教学质量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