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形势下银行业经营服务模式及管理策略浅析

2021-11-30年志伟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银行服务发展

年志伟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而去年年初“COVID-19”危机的爆发,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几乎阻断了正常的金融服务[1]。值得庆幸的是,我国防控阻击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2],社会生活基本正常化,特别是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各项指标稳中向好、GDP强势回归,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为当前及今后形势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商业讯号[3]。

在“统筹推进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总体部署的指引下,为确保实现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相关工作仍需做实做细做到位,特别是应对局部地区可能再次发生紧急情况(如2020年下半年至今相继发生在吉林、北京、大连、新疆、青岛、瑞丽等地与水产品流通环节或边境口岸防控等有关)仍不容忽视,需要两手抓、两手硬,相信一定能够实现应急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为达到这一双重目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完善应急管理对策,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面对不确定性犹存、改变正在发生的这一时代,其经营业务和服务方式,势必要发生深刻变革,紧密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在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做到为经济“双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提振当前形势下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

1.银行商业运营模式转变

通常按交易对象分类的商业模式有B2B、B2C、C2C、B2G、C2G和O2O六种模式,其中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如此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挑选服务,成交和在线结算[5]。这种新型运营模式在危机期间各大银行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

本次发生的危机将永久性改变银行的经营模式,虽然这种改变在常态化工作后不会那么强烈,但大方向是不可逆的,银行业去网点化恐将成为未来的一个主要趋势,未来的银行可能更倾向于存在虚拟网络中[4]。由于银行业在经济划分中属于金融服务业,而服务业通常是依赖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开展业务,此次国际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冲击最大的正是服务业,因为严控需要将人和人隔离开,缺少了人和人交互的特定场景,服务的附加价值很难体现。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金融服务业是全部行业分类中仅有的3个正增长的子行业(另两个分别是医疗器材制造和信息服务行业),而金融服务业中保险和证券这两个细分行业都是同比负增长,正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银行业[4]。显然,银行业的服务交付方式经过十几年的电子化,移动化已经初步做到了可以短时间脱离线下模式进入线上状态,这正是O2O模式的优势所在。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形势下防控及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更多的线下业务将转型到线上完成,从而推动这一模式的快速发展,可以想象将有更多的互联网高技术人才加入银行业,从而促进银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快速高质量发展。

2.银行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转变

我国当前的银行电子商务聚焦于电子支付业务和网络银行这两个方面[5],前者主要局限于信用卡业务,很少采用对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国际贸易金融界中广泛采用的支付形式;而后者目前的业务深度和广度也非常有限,距国际上的银行业电子商务尚有不小的差距。

今后亟需拓展电子支付业务和网络银行服务这两个方面,加快推动电子银行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4]。最近,央行正在大力推进电子货币,一旦电子货币全面铺开,很多银行的网点需求可以降低50%以上,部分大型的网点可以裁撤80%。实际上,从2020年开始,银行已经在大规模地关闭网点,未来网上银行、线上交易、电子货币等将成为主流趋势,积极拥抱服务线上化大潮的创新型银行,在未来必然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在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3.银行经营业务的内涵转变

为充分保障防控和经济双循环可持续发展,当前形势下银行经营业务的内涵应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等重点领域倾斜,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有所作为:

一是应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助力人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卫生消毒用品、远程医疗、生物制药等研发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元化产品,优化原有产品的性能,提升疫苗有效性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向往的安全、健康和美好生活要求。

二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及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微企业抵抗危机冲击的能力有限,很多已面临破产或倒闭,科技金融对于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其扶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反映企业起死回生和提振经济的重要信号。银行机构除服务大型央企、国企外,还应加大对小型集体企业、小微企业的贷款和扶持力度、放宽贷款准入和标准,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所需资金得到快速、有效落实,推动当前防控中的经济快速复苏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如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支持国家针对重点区域的发展战略和中西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包括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四是加大对战略性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方向的快速发展,形成网络设备、系统集成等信息网络产业链,提升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特别是形成航空航天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链,避免因“卡脖子”技术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风险,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五是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持。围绕实现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郑重承诺以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相关脱碳(低碳)减排企业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应加大对节能环保类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环境污染类企业,包括污水处理企业、燃煤供暖企业、废气废水废物排放企业的排污改造费用和设备升级换代等,进而为实现未来“碳中和、净零排放”的长远目标作出贡献。

六是加大对能源资源和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而地球能源资源有限,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共识。因此,银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核能、氢能、地热能等开发企业。

4.银行服务管理对策

2020年的危机事件,对银行金融业的交易形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形势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工作效率,给客户更好的体验,进而提振经济和繁荣金融业: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事时间,提升办事效率,特别是针对按揭贷款、信用卡、消费类贷款;提供网上自助打印功能,现场大厅配备相关辅助工作人员;强化互联网办理业务流程,并在银行机构网络主页、银行办事大厅显著位置标识;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线服务功能,便于客户了解、分析更多共享信息,进而快速做出决策;为减轻银行人员工作压力,可在银行办事大厅内配备机器人,引导客户甚至协助客户完成各项业务办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服务;加快银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和产品开发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新型运行模式;不断提升服务创新意识和锐意改革思维,以满足突发事件下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需要,特别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快速反应能力。

5.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冲击,彻底改变了银行金融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服务策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银行金融业仍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朝着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大方向前进,机遇和挑战并存,特别是提升危机事件中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银行服务发展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江西银行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记忆银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