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的探索研究

2021-11-30任利丰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导师制第二课堂导师

任利丰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神木 719300)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导师制”指的是以导师辅助的形式,精准化培养学生。传统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很容易出现:“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化”“学习效率不高”“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质量。引进导师制之后,相关导师可以提供差异化辅导,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尤其当学生遇到重大困难时,导师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传达正能量价值观,鼓励学生始终秉持积极心态。一位优秀的导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朋友,也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认真探究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导师制内涵概述

“导师制”指的是一种教育制度。在导师制内涵中,导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还可以从生活层面引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密切的互动关系。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开始普及导师制,希望借助导师制的独特优势,开展差异化教学,培养越来越多个性化人才[1]。具体来说,导师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导师参与。在导师制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导师”。导师的存在,相当于一位教师,也相当于一位朋友。导师会主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陪伴学生一起学习;第二,提供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摸索,掌握科学、高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关键时刻,导师可以提供成熟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无思绪地盲目探索,浪费时间和精力,协助学生高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第三,及时答疑。当学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如果完全凭借学生个人力量去摸索,可能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造成低效率学习,影响学生积极性。导师的陪伴,可以及时答疑,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第四,心理疏导。导师不仅可以辅助学生学习,还可以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比如说,学生因为学习落后,变得自卑、消沉时,导师可以带领学生运动、实践,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丰富性,明白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2]。当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时,可以更专注地投身于学习。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由于学习的开放性程度比较大,很难保证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最终学习质量。“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实践证明,导师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广大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3],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质量,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高职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

2.1 提供差异化指导

高职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之后,各位导师可以带来差异化指导。具体来说,一方面,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不只是一种形式,可以发挥多方面实际效力。引进导师制之后,这种效力更加明显。比如说,当学生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时,导师可以从旁协助,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醒学生抓紧时间、找对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一点点改变学习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继续提升。对于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内心渴望继续提升,突破自我。这个时候,高职导师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4]。比如说,导师可以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尝试完成拓展性学习任务。

2.2 保证第二课堂质量

导师制的深入,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质量。具体来说,一方面,保证学习效率。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由于学习氛围比较自由,部分学生很容易忽略效率问题。推行导师制之后,导师可以参与到第二课堂之中,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提醒学生珍惜时间,进行有效学习;另一方面,保证学习准确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重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因为学习过度放松,处于一种“无人纠错”“无人检查”的状态[5]。引进导师制之后,针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一些不准确问题,如:“文字不准确”“符号不准确”、“格式不准确”“表达不准确”“解题思路不准确”“价值观提炼不准确”等,导师可以第一间间督促学生,要求学生立即改正。当学生的错误越来越少,学习质量就会越来越高,有利于学生个人进步。

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通过导师的积极引领,学生个人价值观会更加成熟。具体来说,第一,正确面对挫折。在高职第二课堂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上的一些困难,生活上的一些挫折。处于困难之中,学生会感到彷徨、无助。导师的出现,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倾听学生心里话,指导学生正确认知挫折,勇敢战胜挫折;第二,正确面对差距。有些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拥有很好的学习资源、学习条件,而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限制,第二课堂的学习资源非常有限。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差距。当学生发掘这种差距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影响正常的学习心态。作为高职院校导师,可以加强心理疏导,以“一对一交流”“线上心理讲座”“心理夜课堂”“心理话信箱”等形式[6],带领学生正确认知人生的各种差距,学会坦然接受。

3.高职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不能盲目行动,要建立明确目标。当前,第二课堂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部分导师缺乏长远工作规划,没有立足学生视角,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导师,应该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辅助,而不是被动等待学生提问、咨询。总体来说,没有明确目标的第二课堂,很容易陷入混乱[7];另一方面,能力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不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课堂,也是一个多维度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的课堂。在实际情况中,部分高职院校导师只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只提供一些学习层面的指导,很少关注学生个人能力,没有以“能力”为考量,设置能力方面的指导性目标。要想切实发挥高职院校导师制作用,相关导师既要设置“学习目标”,也要积极建立“能力目标”。

3.2 考核机制不健全

第二课堂联合导师制之后,考核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不注重考核环节。在广阔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部分导师对于学生表现,不提具体要求,不发表具体建议,无论学生是否取得最终进步,导师都漠不关心。这是高职导师不注重学生学习结果、不注重第二课堂考核的典型表现。如果导师个人思想意识不转变,将严重制约第二课堂发展;另一方面,考核机制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导师设置的第二课堂考核机制,只有“笔试”这一种形式,并没有结合学生个人实践能力,增加一些实践形式考核。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开放性很强,包含大量户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要求,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类考核,是值得高职院校导师深思的问题[8]。总体来说,如果不从考核层面改革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很难提升第二课堂效力。

3.3 导师队伍综合能力不足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导师学历过关,但引导能力、实践能力都不过关,难以适应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具体来说,第一,引导能力不足。为了在第二课堂中科学指导学生,高职院校导师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引导能力。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高职导师经验不足、耐心不足,缺乏专业的引导能力,只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展开个人思维、个人联想,严重制约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自由发挥;第二,实践能力不足。面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多样化实践活动时,部分高职导师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也缺乏发自内心的实践意愿,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旁观者,远远地看着学生实践,无法陪伴学生一起投入实践。导师的不主动、不参与,很容易影响学生实践热情。长此以往,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实践学习中,学生很容易脱离导师,脱离学校设置的实践学习目标。以上都是高职导师队伍综合能力不足的表现。

4.高职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的优化路径

4.1 明确第二课堂目标

深入落实导师制之前,高职院校要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让一切工作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具体来说,一方面,明确学习目标。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院校导师制,高职导师要进行长远工作部署,从学生视角出发,明确设置“第二课堂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学校课堂上学习“英语文化”相关知识后,导师可以设置第二课堂学习目标:“请搜索1~3个英语文化现象”,协助学生一起完成。在学习型目标的指导下,高职导师提供的各项辅助更具针对性,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明确能力目标。高职院校导师要积极建立“第二课堂能力目标”,突出第二课堂在能力培养上的特殊优势。比如说,结合学习型目标“搜索1~3个英语文化现象”,高职院校导师可以设置第二课堂能力型目标:“请以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形式呈现英语文化现象”,锻炼学生整合资料、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共同形成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目标体系。

4.2 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如何建立有实际效力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考核机制?具体来说,一方面,注重考核环节。开展第二课堂各项活动时,高职院校导师要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化表现,在必要时刻,提出学习上的具体要求,如:“保持学习进度”“保持学习任务量”“保持学习质量”等,并针对学生反馈,提出优化建议,如“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创新学习路径”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导师可以从制度出发,建立“第二课堂三维考核机制”,维度一之知识,维度二之能力,维度三之思维,重点考核学生“知识进步情况”“能力养成情况”“思维提升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客观、全面的考核成绩;另一方面,改革考核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三维考核机制”之后,高职院校除了设置“笔试”,还要增加一些实践类考核。比如说,“第二课堂情境模拟测试”“第二课堂小组竞赛测试”“第二课堂校企联合活动测试”等,这些都是便于实施的实践类考核,可以从“动手能力”“肢体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在实践层面不断进步。

4.3 加强导师队伍综合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导师队伍综合能力,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进行调整:第一,培养导师引导能力。针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导师引导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要加强宏观管理,深化导师培训类工作。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第二课堂引导方法培训”“第二课堂引导内容培训”“第二课堂引导能力培训”等,提供专业化建议,循序渐进地提升导师个人引导能力,使“灌输式第二课堂”转向“启发式第二课堂”。当高职导师懂得如何亲近学生、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氛围就会活跃起来,调动越来越多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培养导师实践能力。结合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导师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导师竞赛类工作。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行“第二课堂导师公开课竞赛”“第二课堂导师创新精神竞赛”“第二课堂导师实践能力竞赛”等,充分展示每一位导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励每一位导师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陪伴学生一起实践。除此之外,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可以树立“优秀导师典型”,以典型的力量,带动第二课堂实践氛围,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解答技巧、创新审美观点,不断获得进步。

5.高职第二课堂实施“导师制”的注意事项

5.1 注意双向要求

实施第二课堂“导师制”时,导师要对学生提要求,学校要对导师提要求,建立双向要求。具体来说,一方面,对学生提要求。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之所以引进“导师制”,是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二课堂质量。作为高职院校导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标准等,让学生意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端正自身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对导师提要求。要想切实发挥“导师制”效力,学校不能无要求、无原则,要对导师提出合理化工作要求,督促相关导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5.2 注意导师激励

对于高职第二课堂导师的激励,既要看工作成绩,也要看职业道德。具体来说,一方面,从工作成绩出发。为了调动高职院校广大导师积极性,学校要从“工作成绩”出发,认可导师的辛勤付出,并以正式会议的形式,为相关导师颁发奖励;另一方面,从职业道德出发。除了从工作成绩出发,学校还要结合导师个人职业道德,从“职业道德”视角,全面评估导师综合表现。比如说,对于认真、负责,经常利用个人休息时间为学生无偿服务的导师,学校要大力表扬,形成一种“尊重优秀导师”“向优秀导师学习”的校园氛围。

5.3 注意学生反馈

倾听学生反馈,是优化第二课堂“导师制”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第一,针对学习的反馈。高职第二课堂学习情况到底如何?学校不能只从导师的渠道了解信息,还要积极倾听学生反馈,从学生视角发掘深层次问题,不断完善高职第二课堂教学。比如说,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味性?第二课堂学习方法是否与时俱进?学生是否通过第二课堂取得进步?这些都是学校要认真统计的情况;第二,针对导师的反馈。关于高职第二课堂导师工作质量,学校也要倾听学生反馈。比如说,导师工作态度如何?导师工作效率如何?导师职业素养如何?立足学生视角,学校可以了解每一位导师的工作日常。对于工作资源比较匮乏,需要学校帮助的导师,学校也可以投入必要物资,帮助导师走出困境。

6.结语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引入“导师制”之后,确实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辅助高职学生、督促高职学生,帮助高职学生取得更大进步。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高职导师缺乏综合能力,不清晰自身岗位职责,对待导师工作不认真、不仔细,给学生施加太多压力。导师制虽然可以突出导师的重要作用,但导师个人,不能过分放大自己的作用,不能忽略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如果导师对学生造成过多约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激起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强烈不满,不利于高职院校落实第二课堂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导师制第二课堂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V eraW an g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