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儒雅”校园

2021-11-30福建省光泽一中黄书明

青年心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儒雅课本中华

福建省光泽一中 黄书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时至今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现代高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学生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涵养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我国历史悠久,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以史为鉴”,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校而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校园的建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目标引领,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在进行文化培育与创新建设时,应当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展现民族文化精髓,使学校形成一个“励志明德、和谐高雅”,充满活力、智慧的学习与创新平台,使学生在校园每一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一所学校要想吸引人、发展人,必须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做支撑。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关键点出奇、出妙,以儒雅来培养学生的“书生气”。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碰撞,已经在深深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为此,学校更要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让以本民族文化为根据,多种文化交融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

例如,学校应当鼓励教师之间知识互通、教学互助,不同学科间也能够通过这样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互助的影响,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生活。教师也应当深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的发展特点、性格特征等,从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再如,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开展一些当地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的内容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有参与感和代入感,从而大大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内容也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更深更广泛的联结。由于时间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缺乏感同身受的真实感,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讲解历史进程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驱动力来源,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传统文化到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再到主动传承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转变。

二、育人为本,重视校园灵魂建设

只有拥有灵魂的校园,才能进行具有灵魂的教学活动,形成具有灵魂的校风学风,进而才能培育成有灵魂的学生,最终达到育人的理想目标。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为学生身心成长做好引导和教化的工作。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成才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尤其要注重校园灵魂建设,打造儒雅校园。高中学生心智发育趋向成熟,但在面对外界诱惑时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人生方向,特别是在城市复杂的环境下,学生很难经受住各种诱惑,易迷失自我。为此,学校要发挥育人、导向作用,使之在多元化文化影响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立德树人,在遍布荆棘的道路上开辟出一块校园学习净土来。因此,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学校必须先育人,然后才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因为只有身处拥有思想灵魂的校园,学生才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想理念、日常行为、做人的基本素质。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于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养成有所裨益的讲座活动,邀请一些名家、名师、各行各业的名人来校讲学,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供优良的养分。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展示一些德育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定期分享一些校内“德育先锋”的事迹,供学生们学习,并分享一些优秀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先进经验,让广大教师也能学习、进步。在多种校园德育活动的共同助力之下,校园内将形成德育之风,师生间友好和睦,还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儒雅好学、守己知礼的优秀高中生。

三、立足课本,拓展传统文化素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以进行一定量的知识的积累与储备,然后在课堂上将知识范围拉深拉广,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驱力。之后,链接课本素材,对其内容进行全新梳理,通过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制作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拥有一定的知识应用力与创造力,以此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根源,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儒雅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应用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引导,立足课本,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儒雅文化培养的学生是有雅量、有气度的,而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住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知识后,其知识涵养便会自发地从身体内部散发出来。因此,校园在进行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时,可以链接课本内容,适时适当地拓展知识范围,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比较鉴赏,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一些“链接书单”,列举课本中的名家名作,挑选这些作家的其他优秀作品等,让学生进行阅读,有效拓宽阅读的视野,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储备。而且,在阅读已经学习过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时,学生对该作家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态度已经有所了解,在阅读时也就能够快速地结合作品基本信息对作品整体生成一个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深化阅读的认知,那么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研究也就能够更加具有深度和效率。

四、知行合一,传统学习与创作结合

知行合一,要求“知”“行”彼此结合,让“知”有用武之地,让“行”能行之有效,才能让二者发挥最大的效用,为学生真正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的基础上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实现自我价值。

(一)诵读,入乎其内

古语有云:“方读显其神。”在学生对传统文化字词、章句、诗歌、散文等进行诵读时,无形之中对其内涵有了深入体会。所以学校在培育学生晨读时,不妨设置诵读规则,让学生“入乎”儒雅文化,在诵读时自动和传统文化形成韵律上的共鸣,从而由表及里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体会和领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儒雅文化”的精神内核。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提前预习,再进行诵读,提升诵读的效率和深度。对每篇诵读的材料,至少要求学生诵读两遍,在反复诵读中深化体会和感受,一遍更比一遍熟稔、深入,第一遍重在通读,对整体形成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二遍体会情感内涵和思想内核,若能进行第三、第四遍的诵读,则要求能够把握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以图常读常新,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领悟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受自身思想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促进传统文化与自身的共融结合。

(二)创作,出乎其外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由学习与创作共同构成的,是一个由知识积累到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培育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之形成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知识的积累,学校和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创作应用能力,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在传统文化创作中,通过知识应用与创新,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还能够让传统文化绽放耀眼的光芒。

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可以只是一些传统文化诵读的感想与体会,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真实体会和思考过程,在创作中深化思想,如果说诵读的过程是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那么写作就是将诵读的内容及时反刍并重新输出,是在深度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加以应用,是真正的化为己用。

总之,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力度,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先进健全的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接收“儒雅文化”的熏陶,自觉加强对“儒雅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培养儒雅气质,形成儒雅内涵,并将“儒雅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为学习进步和能力提升增加助力,更为以后的人生道路点燃智慧之灯。

猜你喜欢

儒雅课本中华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润染儒雅起点,成就幸福人生
曾伟平 陈儒雅 李媛 王棒作品
唐文宗恭俭儒雅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