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1-11-30祖力亚提司马义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祖力亚提·司马义 高 进,2

(1.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2.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其中所指的“共同体”很显然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向一体化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 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首先,加强党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协同治理,形成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治理合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1],引导各部门将民族工作聚焦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次,通过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和民族工作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落地生根。要不断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民族工作人员对党的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解力、判断力、执行力,“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1],将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再次,高度重视干部素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因此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确保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 通过继承和发扬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十二条宝贵经验,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对这十二条宝贵经验深刻学习和领悟,把握好每一条经验的内涵实质、精神要义,充分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新时期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用准、用活这些宝贵经验,将这些经验发扬光大,深刻把握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脉联系,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三) 通过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民族意识深刻影响民族认同指向和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引导各族群众将本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不能将本民族意识凌驾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上,才能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各族群众牢记无论是哪个民族群体的成员,首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引导各族群众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中华民族身份放在第一位,在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坚决摒弃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努力消除“两种主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利影响。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民族地区现代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两者有机统一。曾经一段时期,一些地区发展重物质轻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认同建构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地区经济虽然发展了,民生得到改善了,但“五个认同”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强,反恐怖斗争、反分裂斗争形势反而变得更加严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极具深刻意义,充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不单单是要解决物质层面问题,更要解决精神层面问题,将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分裂斗争、维护国家统一紧密结合、一体推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二) 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民族工作中的一些支持政策考量侧重因素是民族身份,此类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民族身份考量的支持政策由于边际效应,政策效益达到一定临界点以后会逐步递减,甚至带来了强化“民族边界”、单一民族意识、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负外部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1]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区域因素、淡化民族因素,与时俱进,修正完善刻意以单一民族身份为导向的支持政策,让政策更加精准、更加公平,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和特别事项,科学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让支持政策朝着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精准有效、更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发展完善。

(三) 发挥民族地区自身比较优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既需要外部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以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为例,“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交织着自然的限制性(内生) 与非自然的改造性(外生) 两条主线及其相互之间冲突的形成、如何协调问题。”[2]因此民族地区现代化要协调发挥好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国家支持政策的效益,也有利于提升被支持地群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增强被支持地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援疆、援藏、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好政策,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自身比较优势,激发各族群众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民族地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重提升造血能力,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共同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对待一种文化的态度,会体现出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深层认同取向,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从根本上体现了其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态度,能否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会影响到其自身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清晰而深刻地指出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基因”[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只有中华文化得到发展,各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发展,要引导各族群众坚决抵制虚化、窄化中华文化以及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思想,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 在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首先,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普及“四史”知识,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所做的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其次,要完善“四史”学习的载体,丰富学习“四史”的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革命先烈故事,讲好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时代楷模等先进模范的光荣事迹,用先进事迹、伟大精神感染人、塑造人。开展更多体验式、实践式学习教育,在实践、体验中深化人们对“四史”的认知,对伟大精神的高度认同。再次,要用好网络平台,发挥融媒体优势。发挥线上媒体和线下媒体的特点作用,充分考虑互联网新媒体受众的特点,制作播出一批接地气、易传播、群众爱听爱看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让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成为人们学习“四史”的重要媒介和窗口,通过“四史”学习激发各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三) 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首先,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向现代化迈进。引导各族群众首先提升在思想观念上的现代化水平,继承发扬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利于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各族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自身言行、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行为准则。其次,引导各族群众在精神情趣上向现代化迈进。精神情趣事关一个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文明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加强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4]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影响人,批判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让各族群众自觉热爱、践行高尚的、符合真善美的精神情趣,提升各族群众精神生活的现代化水平。再次,引导各族群众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生活方式与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交往与认同息息相关,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观念、宗教等因素影响,生活方式还存在许多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地方,阻碍了自身生活质量、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妨碍了与其他民族成员的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逐步改变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身文明进步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陋习,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

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没有共同性就没有共同体”[5],将“增进共同性”作为改进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顺应了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抓住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规律,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积极影响。我们需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把“增进共同性”、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作为主线和方向,坚持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将增进共同性作为民族工作方向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但是不能固化差异和强化差异。

(二) 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首先,充分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实际,结合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特点,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嵌入作为统筹城乡建设布局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前谋篇布局,在产业规划、商贸市场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其次,加大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的投入,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引导不同民族相互嵌入,以公租房、廉租房、拆迁房的房屋分配为切入点,引导不同民族首先从居住空间嵌入,带动经济、文化、心理等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再次,通过完善政策举措尤其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政策举措,减少和及时化解不同民族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引导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在处理矛盾纠纷中淡化民族意识,是什么问题就按照什么问题解决,促进不同民族邻里关系和睦和谐,积极营造各民族互帮互助、全方位嵌入的环境氛围。

(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首先,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部分地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把握不准、精神实质理解不到位,一些地区主要关注了“民族团结”而忽视了共同“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不但要关注“民族团结”而且要关注各民族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迈向现代化。也有部分地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强调差异有余,强调共同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共同性不足。我们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但不能刻意强调、固化差异,而且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其次,着力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形式。以往许多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要是靠宣传教育,而宣传教育的内容又往往停留在政策理论宣传层面,活动也很单一,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整体看老百姓的参与度不高、接受度不强。要在完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各族群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互帮互助的公益活动、基层治理的公共活动等来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形式。再次,着力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方法。时代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出了新要求,要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自媒体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增量作用,利用互联网自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内容生动活泼、不受地理空间限制等优势特点,制作播放更多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帮互助内容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视频短片,引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网上对话、网上交流与合作。

(四) 要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首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中。通过干部培训、集体研讨、业余自学、纳入主题教育等常态化途径,提升广大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重点加强对统战系统、民族宗教系统干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其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党员教育中。通过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途径加强对党员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党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移风易俗、推进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现代化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再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材建设当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相关培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内容,通过让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升国旗仪式等实践活动,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搞好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全媒体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助国家重大节日如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开展多样性的纪念活动,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意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各族群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我们才能得到各族群众的真正拥护,社会秩序才能平稳有序运行。因此,无论涉及哪个民族,只要是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各级政府部门就要及时处理、坚决依法处理,坚决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依法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中,加强党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提升党和政府对民族事务治理的效能。同时,要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强化各族群众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感、认同感,引导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 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

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通常较为复杂,但同样需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来解决,作为领导干部不能因涉及民族因素而犯嘀咕、绕着走,视而不见,甚至不讲法治、不讲原则和稀泥,这既是对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违背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不但不利于此类矛盾和案事件的解决,反而会将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甚至会纵容部分人员,激化矛盾。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提高依法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关注涉民族因素的热点、敏感问题,对各类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及时做好风险研判,依法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阶段。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的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及时依法妥善处理、公平公正处理。同时,引导各族群众强化法律意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案事件,将是否违反法律法规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基本标准,而不可将民族身份因素、宗教因素等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三)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

对于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论涉及哪一个民族,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都要依法处理,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对极少数蓄意破坏民族关系,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绝不允许有法外之人、法外之地、法外之教。对“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隐藏在幕后指挥、煽动的“两面人”“两面派”,要毫不留情、坚决依法予以打击,“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1]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

六、结语

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重视增进各民族共同性,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我们要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顺应时势,坚持破立结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多个视域维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