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29王云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把关人信息传播媒介素养

王云

摘 要:自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关人缺失、虚假信息泛滥、话题哗众取宠等现象充斥着各种自媒体平台。当代大学生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中分辨良莠,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素养;信息传播;把关人

注:本文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校级一般项目“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实证研究——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SNU2015YB02)研究成果。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网络原住民”。在数字媒介时代,自媒体由于其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多样性、交互性和娱乐化特征,日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在自媒体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满足自媒体受众的信息需求,但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因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群体从纷繁复杂的自媒体信息中分辨良莠,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媒体的内涵和传播特性

自媒体作为伴随着Web3.0时代到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日益形成了融合文化的特性。如亨利·詹金斯所言,各媒体平台的融合与分化,“把原先彼此间很少交流互动的各种不同受众汇聚到一起”,使信息以数字化、电子化的形式瞬间在全球传播,形成了“意义与知识的合作生产、问题解决的共享”等全新的传播文化[1]。具体而言,它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接收者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中心化的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彼时的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拥有话语的主导权。在传播内容上,信息会经过媒体把关人的筛选和审查才予以公开发布。与之迥然有异,自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上是去中心化的。数字技术打破了少数人对传媒资源绝对垄断的格局。只要符合媒介平台的相关规定,每一个用户都是信息源,人人享有媒介的话语权,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区别于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就像是信息网络中的多个节点,在信息传播中呈现出了多节点放射性的传输结构,消减了原有传统媒体时期传播中心的存在。去中心化的特点赋予了自媒体用户平等使用媒介的权利,使其能够相对自由地行使自身的媒介话语权。但是,把关人的缺失,也使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大学生们认真筛选与甄别。

二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虚拟社交。在传统媒体时期,信息的发送、传播与接收方式是单一的、扁平的、自上而下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传播者是整个传播过程的中心,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具有信息反馈滞后的特征。而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良好的交互特点,自媒体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高效便捷地实时交互,让接收者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自媒体平台通过直播交互、跟帖、弹幕等多种交流方式,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发表观点,即时反馈,形成有效的参与式交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手机智能终端功能的不断完善,自媒体可以更好地提供虚拟社交的拟态环境,满足用户个体的社交需求。但与此同时,在个体缺乏自律的情况下,受众容易满足于自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沉迷于虚拟的社交体验,忽略了真实社交的重要性。

三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由于发布篇幅和容量的限制,自媒體所发布的信息大多呈现出零碎、片段的特点,往往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呈现过程或者提供较为深入的观点,更多呈现的是零散的信息。如果受众想要对一个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提炼和综合才可以观其全貌。而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的日常时间也呈现了碎片化的特征。自媒体的内容碎片化、形式娱乐化的特征很好地填补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可以满足人们在快节奏下的娱乐需求。这样的契合度自然也催生了自媒体的传播内容日趋向碎片化的方向发展。

四是用户使用习惯的标签化。传统媒体在信息选择和传播过程中都有着把关人的角色,传播内容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的,信息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但在自媒体传播中,即便自媒体平台有相关的规定,但实则传播内容的把关人是缺失的。大多数自媒体用户在选择和发布信息的时候,更多是以自己的兴趣和主观诉求为根据,其内容更多呈现鲜明的标签化特征。而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首要选择的也是信息的话题性和个人趣味,就像读取一个个标签,传播内容的深度则不在受众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中。由于自媒体深受这一特征影响,其平台传播的信息质量不仅良莠不齐,具有快餐文化的肤浅性,而且会诱使用户倾向于选择标签化的话题,沉溺于虚假信息的修辞逻辑中,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二、媒介素养培养的内涵与发展

媒介素养的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方。最早提出“媒介素养”一词的是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F.R.Leavis)和汤普森(Denys Thompson)。他们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中,率先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艾达·基里亚科卡(Aida Kiryakoca)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受众媒介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体现在媒介批评、媒介知识、媒介消费和媒介设计等方面。研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其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3]。

我国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媒介素养涉及对传媒信息的认知、批判和使用的整合能力,它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它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类信息的能力,侧重信息的认知过程;二是指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侧重信息的传输过程;三是指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等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内涵是大学生通过媒介平台搜集信息、理解信息和保存信息的能力,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和评估其价值的能力,以及主动利用媒介提升自身素养的能力。作为媒介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提升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第一,大学生群体要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大学生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实效的高低[4]。大学生群体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媒介意识,使用自媒体的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对于自媒体信息要有甄别意识,主动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介素养提升的相关学习和实践中,运用自媒体的共享、互动等优势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第二,高校应开设媒介素养课堂,搭建自媒体实践平台。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高校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是最为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需求建立相应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这个体系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系统的培养内容,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实践平台,开设相关课程。与此同时,结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高校自媒体的引导和参与功能,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将活动平台提供给学生。

第三,媒体要加快发挥把关人角色作用,起到示范作用。自媒体时代,各自媒体平台要加强监管和引導,完善行业规范,主动发挥把关人角色作用,对平台中的不当言论和发布者进行有效有力的管理,提升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

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的瞬息万变和媒介信息的纷繁复杂,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群体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思辨能力。这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相关部门、传媒与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全方位地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获取、筛选、制造、传输与批判接受的能力。相关部门要从宏观层面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高校要发挥在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中的主体地位,媒体要发挥示范作用,而大学生群体则要主动提升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不断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

[2]THOMAN E.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9(5):50-54.

[3]KIRYAKOVA A,OLKAHOVAYA T,RODIONOVA T.Ax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edia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2):143-149.

[4]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9-102.

作者单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把关人信息传播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