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2021-11-29朱晗希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剪纸文字

朱晗希

摘 要:在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文字和剪纸源远流长,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字被巧妙地运用到剪纸中,有助于人们传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表现的主体更加明晰,从而使剪纸的艺术性进一步加强。文字在民间剪纸中的应用,体现在文字与剪纸渊源、字体中的空白与剪纸中留白的相通性、文字与剪纸相得益彰等方面。

关键词:文字;剪纸;民间艺术

广义的剪纸几乎和文字的产生同步,狭义的剪纸明显晚于文字,但是二者之间有必然的关联。一些文字被巧妙地运用到剪纸中,文字和剪纸相映成趣,增加了作品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一、文字与剪纸渊源

文字与剪纸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仓颉造字”之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各类彩陶上刻绘有不同的象征性符号。这些符号带有文字“启蒙意识”,而彩陶上的图案则明显带有“剪纸意味”。殷商时期,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占卜问“吉凶”,将一些符号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形成甲骨文。甲骨文以象形文字为主,逐渐演化出假借、会意、形声等不同形式,它基本体现出汉字的结构规律,同时,甲骨文比彩陶符号还要更为自由、多样地丰富曲直线条和空间构造,为后世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基础[1]。而剪纸的造型手法也是以象形的平面化抽象形态为主,对客观物象的表达和原始彩陶非常相似。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似乎剪纸晚于文字。剪纸在某种意义上是纸发明以后的产物,但从考古发掘的古代器物中,隐约可以看到剪“纸”的痕迹,在真正意义的“纸”出现之前,先人们往往采用植物的叶片、动物的皮、各种绢帛乃至金箔等相对较薄的事物代替,比如:《史记》中“剪桐封弟”的典故,主要讲述西周初期的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形,赏赐给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2];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镂空“太阳神鸟”则是用圆环形较薄的金箔材料制作而成,可以说是剪纸的雏形。经史料考证,学界普遍认为剪纸真正产生于汉代。然而,以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等为材质进行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1950—1952年在河南辉县战国遗址中,发现了用银箔镂刻花的弧形装饰物,可以说是剪纸的前身。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剪纸具有更多的可能[3]。由于剪纸易腐烂,所以古代留存下来带有文字的剪纸自然难觅其踪。汉代至南北朝为剪纸发展期,清朝中期为繁盛期,尤其到了近现代以后,剪纸因所需工具简单,材料易得而较为普及。同时,为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一些吉祥文字被广泛应用到剪纸之中,剪纸艺术呈现出有别于先前的样貌。

二、字体中的空白与剪纸中留白的相似性

文字运用到剪纸之中的载体一般有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花灯等。这些民间工艺品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各类花鸟鱼虫、吉祥瑞兽以及历史戏曲或神话中的人神,另外搭配一些吉祥文字,使作品更富有人情味,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文字和图形在剪纸中的结合十分协调,毫无违和感,原因之一是字体中的空白与剪纸中的留白具有相似性。

文字和剪纸都具有平面造型特征,文字是通过抽象的点、横、竖、撇、捺等线性形状构建而成,笔画之间留有空白;剪纸也是以平面的造型为主,形象具有鏤空的特点,用影绘的造型来表达所描绘的景、物、人物等等[4]。这种平面化了的造型是由广义的线(点、线、面可以相互转换),线线相连而成,线线之间也有空白。正因如此,文字运用到剪纸中才显得和谐自然。这些空白使文字和剪纸具有了特殊魅力。而这些留有空白面积的大小形状在文字结体的审美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衡量字体美观与否,要看笔画之间的空白分布是否合理。同理,剪纸之间留有的空白部分是否“合情合理”,也是衡量剪纸是否美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留有的空白从设计学角度看属于“正负图形”(又称鲁宾反转图形,以最早对其研究的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的名字来命名),指空间与形体的基本形是通过一定的物形得以界定和显现。我们将形体本身称为正形,也称为“图”;将其周围的“空白”称为负形,也称为“底”。正负形是“图”与“底”关系转变而来。如果把文字中的笔画看作“图”,即“正形”,那么空白部分就是“底”,即“负形”;同理,如果把剪纸中的“线条”看作“图”,即“正形”,那么空白部分就是“底”,即“负形”。但不同的是剪纸中的“负形”可以利用共有的边缘线转化为具有指定意义的形象,“隐藏”在图形之中,在二维空间中又增加了一个维度。

三、文字与剪纸相得益彰

(一)字体本身的间架结构为剪纸构图提供参考

字体本身的间架结构具有特定的美的形式法则,比如笔画之间“对称”“均衡”“承转”“开合”等对剪纸的构图可以提供有益参照。“间架”一词来源于中国的古建筑,本义指的是建筑的结构,汉字的“间架”指笔画。“结构”在《说文解字》中的文字阐述为“结,缔也;构,盖也”,意即将绳子打结,将建材错落成房屋[5]。在古代汉字间架结构研究中,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6]为代表。八十四法依次为: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匀、二段、三停、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俯仰勾趯、平四角、开两肩、匀划、错综、疏排、缜密、悬针、中竖、上平、下平、上宽、下宽等等[7]。其中的每个词语都具有美学意义,可以对剪纸的构图提供借鉴。

(二)文字的介入丰富剪纸的视觉元素

文字介入,极大地丰富了剪纸的视觉元素,改变了传统剪纸相对单一的构图,活跃了画面,有雅俗共赏、相映生辉之效果[8]。早期的剪纸出于制作方便,大多采用对称构图、放射状构图,整体虽然整洁,但是显得相对“呆板”,文字介入后打破了画面“过于整齐划一”的状况,视觉感受上做到了“统一中有变化”。尤其是现当代剪纸,一些剪纸艺术家借鉴传统中国画的题跋方式,将不同书体嵌入剪纸之中,更增加了作品的“文气”,也有一些剪纸艺术家把国外不同民族的文字灵活运用到剪纸之中,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使文字和剪纸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文字使剪纸图形的美好寓意得以更加直接的传达

剪纸作为美好寓意的载体,被人们广泛应用在节日、节气以及信仰活动中。唐代杜甫诗写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9]。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写道:“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10]晚唐韦庄《春盘》有云:“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11]宋代李远的《翦彩》写道:“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12]上述这些词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剪纸是传达情感的手段之一,相对比较含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情感的传达越来越趋于直接,当剪纸中无法用隐喻的物象表现情感时,文字的表达就成为最直接的途径。比如在当今婚庆中“喜”字被放大而成的“双喜”剪纸,春节时放大的“福”字剪纸,它们大多以吉祥字符为中心,四周辅以各种吉祥图案,烘托出喜庆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沂蒙地区过春节时张贴的带字门笺,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愿景最直接的表达,一般将“家和万事兴”“四季保平安”等直接嵌入门笺内。自1949年至今,先后出现带字的门笺有“热爱新中国”“自力更生”“毛主席万岁”“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乡村振兴”等等。近年来也有一些剪纸艺术家将书法单独以剪纸的形式呈现,采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等不同字体,装裱在卷轴上,悬置于书房客厅乃至公共场所,形成“视觉景观”。

综上所述,文字和剪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在历史渊源还是在构图造型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将文字巧妙运用到剪纸之中增加了剪纸的外延,更加直接地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李泽阳.浅谈汉字起源与书法传承[J].大众文艺,2018(1):110.

[2][12]汪崟崟,张畅.民间剪纸的历史与发展[J].艺海,2010(8):148.

[3]郑桃.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造型方法[J].今古文创,2021(11):79.

[4]齐丽丽.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与色彩研究[J].大众文艺,2012(13):198.

[5]周艳,许少桦.基于艺术视知觉研究现代汉字的间架结构平衡[J].设计,2021(5):100.

[6][7]孙永玉.《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与《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比较:兼及汉字楷书结字法体系建立[J].中国篆刻钢笔书法,2021(2):89.

[8]李希特.剪纸与书法组合创作的探索[J].艺术中國,2014(10):130.

[9][10][11]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44,45,43.

作者单位: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谭玉龙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剪纸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民间艺术篇
大嘴蛙学剪纸
梦中的文字
传承·民间艺术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