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理论阐释与思想逻辑
——习近平经济全球化系列论述研究

2021-11-29绿

关键词:马克思全球化历史

曹 绿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119]

当前,在“一体化的世界”历史性生成和逆全球化思潮全面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在时代剧变的关口,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思想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定向,不仅旨在遏制逆全球化思潮,而且开创了一种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是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

一、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前,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无疑是以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发展失衡和气候变暖为主的全球问题或全球性危机愈演愈烈,前者正面推动,后者反面倒逼,双重力量形成一股历史洪流,不可遏止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步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时代,同时也引发了浪潮汹涌的史无前例的逆全球化思潮。

(一)新时代的表征:“一体化的世界”历史性生成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一体化的世界”最根本的缘由有两点:一是第四次科技变革或产业革命,二是全球性危机或全球问题。放眼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石墨烯、5G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全球一体化。习近平对此特别指出:“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4)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新科技革命不仅加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也在加速推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甚至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信息文明等人类新文明类型发展。新科技革命本质上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必然产生巨大的历史性或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的表现无疑是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万物互联的世界历史新时代。

然而,在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开始集中表现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种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纷至沓来。全球化时代的全球问题和危机涵盖了经济、生态、文化、信息、思想等多个领域,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全球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这一切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构成了直接的严重威胁。一般而言,当代世界全球问题最初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意大利罗马俱乐部最早提出。在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问题变得日趋严重。进入新世纪,以2001年的“9·11”事件引发的恐怖主义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界标,全球问题集中爆发。全球问题关乎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民族和群体,甚至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个体;全球问题超越了国家领土之间的疆域,跨越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鸿沟,突破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藩篱;全球问题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充满全球性危机的时代和全球性风险的社会。

面对历史巨浪和时代洪流,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中决不能盲人摸象,而要开眼看世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其蕴含的历史趋势必然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2013年3月,习近平正式提出并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总而言之,第四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全球问题愈演愈烈,二者共同开启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时代。

(二)时代张力的凸显:逆全球化思潮全面兴起

放眼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全面兴起,且愈演愈烈,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议题。一般而言,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再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标志着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形成了一股历史洪流。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碎片化,西方国家从全球主义转向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并表现出极端化和保守化趋势,等等。试问,美国特朗普为什么会竞选成功?美国为什么退出部分国际组织,并掀起全球性的贸易摩擦?等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民众对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不公、全球气候变暖等现状的不满和反抗。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政客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反对和攻击自由贸易,大力迎合民粹主义,把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以至于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逆全球化思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呢?逆全球化思潮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球发展失衡和国内分配不公,本质上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抗议,以此达到对国家和个体层面进行更多赋权和赋能,最终实现对经济全球化展开纠偏和校正的根本目的。具体而言,逆全球化的形成或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技变革导致治理不足和社会危机。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如脱缰野马一样加速前进,资本主义国家以奉行自由主义理念为圭臬,完全采纳了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的驱使下把本国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导致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被金融化和虚拟化,产业被空心化,由此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另外,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制于资本逻辑的宰制,一方面造成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发展赤字、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劳动力逐步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取代,引发了企业倒闭和个人失业等各种社会危机。

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技变革导致发展失衡和两极分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占有垄断性的绝对优势,成了全球化的受益者。相比较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发展中获利有限,甚至成了受害者,付出了政治、经济、生态甚至主权等多方面的沉重代价。如此这般,必然造成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以至于演变成了今天的全球发展失衡状态。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出现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在全球化这场盛宴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独占好处,而大多数中产阶级和广大低收入者获利有限,甚至成了受害者。

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抛弃曾经极力推崇的经济全球化,进而采纳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以及限制移民和推动制造业回国,甚至“退群”和“弃约”,等等。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重新赋权于民族国家和部分退出国际组织来解决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和矛盾,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无济于事,还将加速恶化事态发展。逆全球化是一种僵化、保守的思潮,客观上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无疑是在民粹主义逼迫下开历史的倒车。简言之,逆全球化本质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一些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转嫁国内社会矛盾而采取的反全球化措施。逆全球化思潮的全面兴起不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和阻碍,而且对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也构成了新的威胁和冲击。

总之,逆全球化无法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而仅仅是对全球一体化历史进程的一种逆反与抗争。逆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长远来看,逆全球化绝不可能是解决当今问题的灵丹妙药。习近平强调:“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7)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面对新冠疫情持续传播和中美贸易谈判僵持等重大事件,逆全球化思潮将会愈演愈烈。因此,当今时代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经济全球化来为其定向把舵,而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生成正逢其时。

二、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渊源与创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赖变得日益紧密,现实的发展必然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阐释和概括人类历史的这一重大现象。在此情境下,美国经济学家特·莱维在20纪世80年代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东剧变,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以至于人们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冠以“全球化时代”。但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性,马克思则早在19世纪中期就对其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理论阐释。正如一位国外学者指出的那样:“‘全球化’是20世纪末每一个人都谈论的时髦词语, 但150年前马克思就预见到它的许多后果”。(8)[美]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九十年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论选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4页。因此,要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展开有深度和力度的阐释,离不开马克思哲学革命后建立的新唯物史观。“正是通过揭示旧哲学的观念本体论的性质,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旧哲学的清算,使哲学回归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而且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规律的揭示,为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9)吕世荣:《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根本上来讲就是源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实现创新发展,即开创了一种以社会主义为本质性特征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到了诸多相关的概念,并构建起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体系。在这些著作里,马克思较多地使用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生产”“世界文学”“普遍交往”等不同概念来说明和阐释经济全球化思想。对此,习近平评论道:“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深层理论机理当中,“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继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产阶级通过开创世界市场在全世界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为圭臬,坚持民主法治、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等思想理念,推动资本、生产、技术不断向全球扩张,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马克思指出,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因此,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强势扩张和逐步确立。叶险明认为:“今天人们所提及的全球化,或作为现实中的人类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其本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13)叶险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和全球统治。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概念不仅蕴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的逻辑规定性,而且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实践进程中的话语逻辑表述体系。由此可见,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不仅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思想奠定了最为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提供了最为有效的理论方法。当然,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在继承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条件实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二)理论渊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大多数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都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范式或思想武器。李士坤发表《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一文,将世界历史理论同全球化发展结合起来展开了创造性研究。李士坤指出:“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正确观察和处理全球化问题的理论武器。”(14)李士坤:《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吕世荣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科学地洞察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走向。”(15)吕世荣:《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进程,本质就是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比如,叶险明指出:“在有关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大都肯定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科学考察当代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方法论意义, 认为马克思所讲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全球化过程。”(16)叶险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在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界不仅将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两者的研究有机统一起来,而且实现了通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我国开展全球化的历史实践活动。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于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不仅超越了经验主义的实证科学,而且扬弃了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辨,从而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根源、内在特性和生成机制,真正科学地解答了人们对于经济全球化进行科学认识的“迷”和“惑”。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5页。“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5页。据此可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规定。如果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和论证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那么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实践同样证实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洞见和真理特性。

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不仅遵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规定性,而且强调“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那么,站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高度来审视,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基于相互依赖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和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变革的浪潮,不仅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而且依据时代变革实现了创新发展。

(三)创新发展: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

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基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创造性地生成了具有共产主义属性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扬弃资本主义主导及其资本逻辑宰制的旧式经济全球化。当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预示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发展到了历史的拐点。逆全球化思潮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制度危机的凸显,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否定和抗议。逆全球化思潮反映出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的内在矛盾,也反映出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自我否定的根本特性。具体而言,面对来势迅猛的逆全球化思潮,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无力解决自身的矛盾,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和加剧当前的严峻形势。从本质上来讲,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会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反而在加速资本主义危机在全球层面的爆发。无疑,这就是资本主义自身特性和当前经济全球化之间藏匿的无法克服的内在悖论。“在这个意义上,旨在实现资本无限扩张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不可持续的历史发展阶段,将进一步确证资本主义及其制度形态灭亡的必然性。”(19)吕世荣:《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经济全球化转换的历史性进程之中,旧式全球化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新全球化将会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在扬弃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社会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内在规定,而且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

二是构建以合作共赢和均衡发展为本质性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尤其是资本在全球的无限扩张,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扩大了区域发展失衡,加剧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不仅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而且更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由此,“资本主义全球化显示出两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特征:一方面在形式上宣称所有主体成员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使不同的主体成员形成等级差别,在经济上形成‘先进—落后’的发展格局,在文化上形成‘文明—野蛮’的文明史观,在政治上则形成霸权主义的国际秩序”。(20)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尽管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但它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善治和人类共同利益,反而使得经济全球化演变成了部分霸权国家进行剥削的工具。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除了西方沉默的大多数反对全球化之外,真正的反全球化的力量本质上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这才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然而,他们的反对声音淹没在了西方话语霸权的狂欢之中。

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真正的解决办法无疑是建设能够让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甚至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公平受益的一条新型经济全球化道路。因此,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是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喧嚣中回到更为封闭和隔绝的旧世界,而是在一条合作共赢和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全球化。那么,构建以合作共赢和均衡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已然是历史的需要和时代的责任。

三、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逻辑理路与思想意涵

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定向,在历史实践层面上创构了以“一带一路”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大平台,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生成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的经济全球化新愿景。新型经济全球化不仅遵从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体现当今时代变革的根本特性和历史趋势。总之,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探究了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加快形成、中美等大国之间竞争加剧等时代热点背后的逻辑理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意涵。

(一)在理论生成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理论逻辑与科学方法的内在统一。

在理论生成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正在生成一种新的理论,其理论逻辑本质上指向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其理论方法本质上指向一种全球性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立基于新唯物史观,不仅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历史转向的哲学范式和理论框架,而且提供了认识时代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因此,新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的理论逻辑,就是当今时代发展蕴含的全球一体化的内在规律,至于其科学方法,最根本最集中的就是全球性思维方法。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不仅在于其指认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还在于其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方法论意义。

从本质上来讲,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在理论生成向度上,不仅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依据、发展动力和历史规律,而且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蕴含的方法论原则。一方面,从全球一体化的理论逻辑来审视,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世界历史就已经成为一个经验的事实,也就是人类社会逐步由封闭落后的状态走向开放交流的状态,由地域性民族性的历史走向全球性的历史,本质上就是早期的全球一体化。时至今日,在高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加速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的万物互联的一体化新时代。与此同时,全球问题或全球性危机日趋严峻,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休戚与共、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时代。无论是万物互联时代,还是命运共同体时代,都在深层的逻辑机理和内在的本质特性中孕育着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规律。

另一方面,从全球性思维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当前逆全球化等现象或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要透过芜杂的表象认清其根本缘由,必须坚持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当今全球性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全球性思维的科学方法本质上有两条:一是把整个世界和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和审视,这是一种思维方法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认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同价值,这是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基于此,我们才会着眼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采取共同的行动来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危机,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和全球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既深究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特性,也提出了审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认知和指导。

(二)在历史演进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体现出历史逻辑与时代变革的内在统一。

在历史演进向度上,无论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去把握,还是从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变革趋势来审视,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将二者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进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萌芽。经过大约400年的持续发展,到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英、法、美、德、日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及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继建立,并借助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资产阶级不仅创造了巨大的世界市场,而且掀开了全球性殖民掠夺,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开启。进入20世纪末期,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一切似乎都被“全球化”了,暂且别说经济和政治,就是文明、人才、传播等等都被全球化了,以至于大家言必称“经济全球化”。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是历史逻辑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客观反映。与此同时,从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变革来审视当下经济全球化:一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难以为继,英、法等国家民粹主义和极右翼势力大行其道,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危机;二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式经济全球化走向末路,美国带头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等国进行极限施压和贸易霸凌;三是科技革命在推动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并暴露了两极分化和地区差距,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治理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受阻的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和经济全球化问题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反向倒逼人类社会加速步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由此可见,在历史演进向度上,逆全球化背离了马克思新唯物史观的历史逻辑,背离时代变革的滚滚潮流,必须加以遏制、批判和重构。

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在本质上遵从基于新唯物史观的经济全球化蕴含的历史逻辑,顺应全球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习近平说:“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21)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总之,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基于历史逻辑与时代变革的内在统一,既遵从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又勇于直面和破解时代变革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既顺应了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又指明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三)在实践品格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内在统一。

在实践品格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不仅旨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且致力于全面推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全球发展,并将二者内在统一于“一带一路”的经济全球化大平台的历史实践之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至今,其倡议从理念变为现实,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一带一路”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合作大平台,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通过互联互通来实现新的经济合作方式,最终实现各国互利共赢,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七年来,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框架。“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确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且生成了一种全球共同发展的新思维。“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2)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由此可见,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并不是中国一家独唱,而是与沿线国家合唱,甚至是同世界各国的大合唱,所取得的成果也不是中国独享,而是由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共享。

事实证明,“一带一路”的历史实践是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最重要的实践方式,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不仅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由此可见,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向度来审视,“一带一路”将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思想。

(四)在价值旨趣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显示出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

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找准了当前全球化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和全球发展失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即把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就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思潮和经济全球化问题而言,一方面,其根本上就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正如习近平特别强调的那样:“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23)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严重的不平等,不仅遭到中下层劳动大众的普遍性反抗和抵制,而且引发了严重的民粹主义等各种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放缓,甚至在自由贸易政策等方面出现历史性倒退。另一方面,其根本原因无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了全球发展失衡,尤其是造成了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越来越严重的发展失衡,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从理论上来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无论是依附理论提出的“中心—外围”层次,还是世界体系理论描绘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等级结构,都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整个世界发展失衡的深度论述。“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24)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因此,世界各国都要在推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公平、公正的国内分配机制,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25)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因此,只有把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使经济全球化迸发出新的活力,才能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向着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总之,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将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和国家内部的公平正义有机统一起来,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不仅指出了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且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

(五)在哲学指认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彰显为社会形态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在哲学指认向度上,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彰显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内在统一。当前,新型经济全球化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性超越和对人类的真正解放这两者统一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践中。新世纪之初,从2001年“9·11”恐怖主义事件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敲响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丧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构性缺陷;从2011年“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到2018年美国政府关门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缺陷;从美国发起贸易战到西方民粹主义兴起再到英国脱欧困境,等等,所有这些事件无不预告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审视,“现实中的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但资本全球化具有历史性,不是永恒的,其中包含着不断发展着的否定性因素即构成新的全球化形态的因素。从经济必然性的角度上看,一旦这种否定性因素和资本全球化的内在矛盾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现实中的全球化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即资本全球化转变为社会主义全球化。”(26)叶险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将其生产方式层面的内在矛盾延展到了斗争更为激烈的全球层面。相比较而言,新型经济全球化则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恰恰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此基础上,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必然指向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指向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指向每个个体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

那么,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怎样把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全人类的解放有机统一起来呢?答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7)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助于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而且将推动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不仅推动世界各国发展,而且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历史规律,更重要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引领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逻辑中寻求人类解放的本质性路径, 将为人类社会形态跃进和人类的最终解放提供世界历史经验。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有效举措和手段,又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全新理念和根本指导。

总之,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特性来看,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必然性;从展望未来社会的层面来看,新型经济全球化立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将致力于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由此看来,新型经济全球化将社会形态和人类解放有机统一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

四、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当今世界发展形势,顺应了时代变革大势,遵从了历史前进趋势,为中国发展,也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首先,遏制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发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美国背弃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向世界各国高举关税大棒,频频发起贸易战。比如,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采取极限施压和贸易霸凌,严重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和世界贸易秩序,严重冲击中美经贸关系和世界经济发展。习近平深刻地指出:“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2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习近平不仅点出了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强调中国要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并同逆全球化思潮做斗争。

从本质上来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在逆全球化的呼声中回到更为隔绝的世界,而是在一条惠及更多人群、利益更加平衡的道路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全球化”。(29)姚枝仲:《顺应国际社会主流意识》(推动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人民日报》2017年4月14日。因此,要遏制逆全球化思潮,应对全球经济问题,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就发达国家而言,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和长远的经济发展意识,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帮扶贫穷、落后的国家,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促进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发展,保障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全球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的国家……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从而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30)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词》,《人民日报》2016年9月5日。那么,以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为根本,遵循变革和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才是遏制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本举措,才是应对全球经济问题的有效路径。因此,“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31)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总之,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新论断和新思想,无疑是应对和解决“逆全球化”问题和全球经济问题的根本指导和价值遵循。

其次,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经济发展历史趋势,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和新的举措。习近平强调:“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3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也是适应历史趋势和时代变革的根本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实践表明,开放型世界经济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而且能够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不仅能够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而且能够扩大全球市场规模和提高市场运作能力。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最根本的就是完善和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不合理等因素是造成当前全球经济问题和逆全球化兴起的主要原因。二战之后,在美国主导下逐步形成至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包括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主要机构。尽管美国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演变,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和缺陷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严重;二是面对当前诸多全球经济问题出现了严重的治理赤字,比如失业、难民、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收入差距等。

新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提出了中国参与和改进全球经济治理的方案。习近平强调:“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努力创造正面外溢效应,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33)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因此,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世界经济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理应加快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尤其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和坚持推动自由贸易政策。 简言之,“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34)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当前,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汇集各方力量、各方智慧,不断加大对现有治理体系的支持和改进,不仅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展的权益,而且改进和完善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足。由此可见,新型经济全球化不仅旨在创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而且致力于打造一个包容普惠、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最后,指导中国扩大开放,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1978年,中国开启伟大的改革开放,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促进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3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2页。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3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开放则兴盛,封闭则衰败,这不仅是历史的规律,更是历史的教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可能的,是违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积极倡导经济全球化,而且也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中国坚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习近平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3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融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国际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全球经济治理赤字严重,等等。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的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38)参见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由此表明,在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指引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扩大开放,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

五、结 语

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39)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40)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新型经济全球化蕴含着全球经济的本质和要害,厘清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新型经济全球化在本体论层面上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全球性景观;在方法论层面上以世界历史思维方式超越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进而重构人类对经济全球化的认知体系;在价值观层面上倡导合作共赢、全球利益和共同价值,以世界历史思想来对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进行批判性扬弃。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37页。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不仅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问题和全球性危机的巨大挑战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和新方法,而且为中国融入世界发展并引领时代潮流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不仅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以新型经济全球化为根本指导,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特性,洞见经济全球化的奥妙和规律。

猜你喜欢

马克思全球化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