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021-11-29郭洪铭赵善庆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岗位技能职业

郭洪铭,赵善庆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郭洪铭,赵善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全人教育理念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达到既懂技术技能对学生的功利价值,也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既熟知当下的技术技能,也能以历史和多维的视野,掌握其发展规律;既遵重和顺从技术技能规范的要求,也能在实践中使自己具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判断、创新;既肩负对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从而寻找精神的归宿等质量要求。其衡量标准为“德才并育”“理实融合”“经世实用”。实现路径是构建多元、融通、融合的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全面匹配,以“三教”改革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健全“三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全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诉求及标准构建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不同主体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诉求

1.用人单位对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诉求

用人单位对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常基于就业视角,且以如下三个标准衡量。首先,工作高稳定性。用人单位最头痛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应当表现为入职后的工作高稳定性。具体标志是:相对长期的服务时间、良好的工作态度、娴熟的技术技能、和谐的工作关系等。其次,工作高匹配性。所谓高匹配性指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在专业、学历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一致性。一是专业对口率。所学非愿干、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现象严重。仅有36%和34%的高职在校生与应届毕业生计划到本行业从事对口工作。如此低的专业对口率势必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求职适岗性。仅有39%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在“技能操作人员”岗位上工作,40%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在“技术应用及技术管理人员”岗位上工作,甚至有13%的高职毕业生希望从事“相关行业研究开发”工作及8%的高职毕业生希望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亦即至少有21% (因为“技术管理人员”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的高职毕业生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岗位缺乏清醒认识。三是技能适应性。高职课程内容的重知识化、培养过程的重理论性和教学方式的重讲授化使得职业教育中重知识讲授轻能力训练而致的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出来。四是素养达标性。用人单位最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等“综合素养”,但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养”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20.97%。如果说不太满意其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话,对其职业规划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更加不满。最后,工作高效能。如,态度端正、爱岗敬业、服从指挥、工艺精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多干好省、质量上乘、效益突出等。

2.毕业生对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诉求

毕业生是高职教育最直接的首个“用户”,如果说他们在校的“评价”还未必能看出“门道”的话,那么,他们参加工作后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就是实践后的真实感受,通常会从以下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首先,首岗就业好。评判标志:一是好就业,即毕业前已就业。二是高对口,即学用一致。三是薪酬优,即起步待遇高。四是环境好,即工作单位人际关系和谐、技术技能先进、设备工艺完整、社会认可度高、经济效益突出。其次,转岗高适应。转岗包括本专业内的转岗、相关专业内的转岗和非相关专业内的转岗。我们在强调学生专业对口的同时并不完全主张将学生的职业生涯限定于某一岗位,而是先适应某一岗位,然后再逐步转向其他工作岗位。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就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去学习和掌握的,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如果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只拥有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耶鲁大学的教育就一定是失败的。可见,转岗及适岗具有普遍性。因此,毕业生认为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应满足以下标准:(1)具有好学的品质。高职人才培养虽然强调传授知识、技能,但是如果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好学的品质。(2)拥有扎实的基础。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拥有将这种理论与技能迁移和升华到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3)具备创新的动能。要在实践中养成勤思善悟的工作思路,在掌握岗位能力的同时,不仅能够掌握岗位能力养成的规律,而且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工作方法、技术技能、工艺流程和工作标准等。最后,发展空间广。如,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广、薪酬待遇提升空间广、学习丰富锻造空间广、工作努力后劲空间广、技术技能提升空间广等。

3.高职院校对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诉求

高职院校对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一般会从以下视角进行评价:首先,学生声誉。如,国赛获奖、升本率、企业评价等。其次,学生“畅销”。如,快就业率、高就业率、高留用率、快晋升率等。再次,企业认可。如,企业高度认可高职院校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以共同培育人才,并由此愿意提供更多合适岗位和有竞争力的薪水吸引学生到企业工作。最后,学校口碑。如,学校曾入选过去的“专科985”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专科211”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及入选2018年启动的“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高,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被社会肯定,社会声誉高。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德才并育

一方面,要“德行天下”。指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时代新人,以真正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要素养卓越。指不仅要使学生宽基础地拥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通专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夯实卓越的职业道德,成为红专融合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技融合

我们通常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描述为必须“具有职业岗位及相关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1]知识代表知道和明了职业岗位及相关岗位必须的一切知识,技能代表掌握和娴熟使用职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的专业技能,而能力不仅是知道和做到,而且更关键的是具有做好的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以夯实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技能性出发,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技能并重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3.经世实用

经世实用的人才观,指高职人才培养除了从宏观上积极践行教育部要求的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之间实现对接;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实现对接;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之间实现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实现对接;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实现对接以外,还要在具体推进中加快“推进实习实训与生产过程之间实现对接”“学校名师和企业工匠之间实现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实现对接”“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与企业职工培训之间实现对接”。[2]从而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并育”“理技融合”“经世实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

(一)构建多元、融通、融合的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家校企”多元有效高质量培养人才

践行全人教育理念,不仅要推行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且要在家庭和企业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要以“家校企”为一体,从“家长导师、教师导师、企业导师”三个维度上探索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全育人”模式。首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如,由“单一角色”向“五方引领”转变、由“各方割裂”向“多方融合”转变、由“领域单一”向“三全育人”转变等。其次,“三方融合、三维一体”实现“三全育人”。如,贯通“家校企”视域,促进“全方位育人”的实现;融合“家校企”职责,加强“全过程育人”的实现;拓展“家校企”资源,保障“全员育人”(教师加入、家长介入和师傅融入)的实现。最后,发挥各方作用。如,发挥教师导师的指导作用、家长导师的疏导作用和企业导师的辅导作用,从而实现家校在“学生培养”上的有效融通和校企在“学徒培养”上的深入合作,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任务。

2.“四链融通”合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链”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3]教育链指围绕产业链,由多维主体共同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以实践能力为特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人才链指满足市场认可、产业链需要的由学校专业教师和“双创”导师及企业师傳共同培养的适用人才;产业链指在特定逻辑关系下,客观形成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创新链通过连接各相关创新主体,并对其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的系统化进行优化,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所谓“四链融通”指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双创”导师及企业师傳等的合力培养下,教育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方向+产业方向”的要求,产业链要将“资源需求、人才技术、项目研发等”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创新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从而构建“四链”“对接—渗透—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二)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全面匹配

1.重设专业、目标、学历及技能含量

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不能单纯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能力的培养,而要在加大学生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技术技能能力的培养。一是变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先进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高度融合,要求对传统制造和信息物理系统的集合进行再造,以重构技术技能人员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二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学历层次。智能化生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低技术岗位的人工需求数量的减少,并代之以拥有坚实理论基础、多元知识结构的复杂操作技能者。这种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必然对劳动者的学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快速调整更新设置专业。智能化生产带来的新产品及衍生出的全新职业方向,使这种新兴岗位所需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要求高职院校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更新,以满足新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四是有效增加技术技能含金量。智能化生产所需的“高复杂性、高智能化岗位技术技能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技术技能含金量,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2.从源头上破解结构性不匹配的矛盾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虽有大幅提升,但与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专业结构、主体结构、理实结构、供需结构、能力结构等不相匹配的七种矛盾。[4]这就要求从源头上采取如下措施破解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是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应将完善职教体系的重点放在将现有的5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升格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与本科院校合办成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以大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解决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过低的问题。二是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国家层面要通过“双高”计划等一大批国字号项目来重点支持建设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省级层面要综合考量核心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支持前瞻性、战略性优势专业,引导职业院校错位发展,做大做强各有特色的专业。院校层面要做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集中一切优势资源打造具有特色且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公认的专业群,以提升专业竞争优势。三是促进产教全面有效融合。如,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融合,企业用工标准融合于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人才评价等各个方面及所有环节。

(三)以“三教”改革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态度、跨度和深度是深度学习的鲜明禀性和特点。态度指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对学习的投入和专注,以形成好学的品质;跨度指学生学习时可以运用跨课程乃至跨专业的视角和思维对知识和技能做出新的理解、表述和应用;深度指学生学习追求追根究底、探古预后、由一通十、融通创新的效果。为引领学生深度学习,高职教育必须对“三教”进行有效改革。

1.把牢师资建设“四大关”

所谓教师“过四关”,一是多渠道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把好教师“准入关”;二是完善三级(国家、省级和学校)“双师”队伍培养体系,把好教师“培养关”;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标准,把好教师“考核关”;四是完善绩效工资政策,把好教师 “激励关”。[5]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三准备”,即一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包括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研究性和学习内容的挑战性。二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充分自主的学习时空、合作共进的学习团队和多向畅通的资源平台。三是提供必备的教学保障。包括教师的深度设计、深度指导和深度评价。

2.教材建设实现“三及时”

所谓教材建设“三及时”,一是及时建立教材更新机制。如,每年一次小修订,三年一次大修订;推行教材分类审核、抽查和退出制度等,从制度上确保教材的及时更新。二是及时完善教材建设体系。教材建设要实行分层规划制度,即首选国家负责编写的教材,次选国家尚未编写出版而省级已编写出版的规划教材域,再选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暂缺下高职院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三是及时更新教材的覆盖内容。不仅通过校企合作将行业企业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反映到专业课教材中,而且要使教材既科学严谨,也通俗易懂,内化外行。

3.教法确保突出“五重点”

所谓教法突出“五重点”,一是将重点放在以“学”为中心的目标建构上。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养成好学习惯,以较强的学习能力支撑高质量的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将重点放在以“情(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础、接受程度等)”为起点的教学方式上。针对学生来源多样化、知识来源多样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通过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由浅入深地进行课堂教学,以确保学生学了并学会乃至内化于心、言于可表、行能迁移。三是将重点放在以“生”评教的主体创新上。将久已习惯了的由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评定学态学绩的教学评价机制转向根据学生实情决定教师教学内容并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四是将重点放在以“标”(职业标准、工作标准、教学标准等)为准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上。教师必须及时拓展课程资源、科学遴选教学内容、运用模块教学方式,使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工作标准高度一致。五是指将重点放在以“赛”促学的教学能力机制建构上。要将以“赛”促学的理念体现于学情分析、内容遴选、语言表述、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和质量评价等所有环节和完整过程之中。

(四)健全“三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所谓“三层”,指从专业、课程、单元三个层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首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而且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核心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链”,也是衡量课程体系目标达成的重要尺规,要求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都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活动,以确保人才培养中设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其次,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专业目标必须细分于课程目标之中,且以所有课程目标的实现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实现。这就要求所有课程目标都必须覆盖各自对应的核心能力,以确保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与课程培养目标之间高度契合。最后,对单元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终端必须体现于每门课程的每个单元培养目标,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加具体和更加可行。评价依据是学习态度、问题回答、作业完成、课堂纪律和阶段考试成绩等,评价主体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时机为随堂随机式、期中式和期末式。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结果与目标达成之间的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确保有效实施,而且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情况来帮助其认识自我和制定科学可行的能力提升方案。

[1]王益富.职业人格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49-52.

[2]向罗生.贯彻《职教20条》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校企“五对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1-4.

[3]陈岳堂.湖南工程学院:构建“四链融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20-10-27(16).

[4]邵建东.制约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需破解[N].光明日报,2020-10-20(14).

[5]温贻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N].中国教育报,2020-10-27(9).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Education

Guo Hongming, Zhao Shanqing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the talents should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utilitarian value of technical skills to students, but also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y should not only be familiar with the current technical skills, but also be able to grasp the law of development from a historical and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ey should not only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echnical skills and specifications, but also give oneself a unique experience, perception, judgment,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 They should not only shoulder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ina, but also seek the spiritual destination.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s ar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talent",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actical practice". The realization path is to build a diversified, integrated, and integrated holistic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to ensure that talent training is fully matched with talent needs, to guide students in deep learning with the "three education" reform, and to improve the "three-part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Holistic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standard

2021-06-29

文化与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WLRCS2019-069);江苏省教育改革课题(19sjgkt05)

郭洪铭(1981—),男,山西太原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赵善庆(1961—),男,山西襄汾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校财务及职业教育研究。

10.13685/j.cnki.abc. 000582

G712

A

1671-9255(2021)03-0070-04

猜你喜欢

岗位技能职业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