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2021-11-29徐昌灿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琅琊山醉翁亭醉翁亭记

徐昌灿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徐昌灿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育系,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名满天下。数百年来,醉翁亭历尽劫难,屡毁屡建,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十一次之多。这些记体文章的写作与当时的政治时局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与民同乐的思想意蕴、匠心独运的行文结构、质朴精练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此类文章共同的艺术特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使这类重修记具有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欧阳修;醉翁亭;重修记;艺术特征;思想意蕴

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迄今已有974年历史。披览文史,和醉翁亭重修有关的记体文有南宋孙觌《滁州重建醉翁亭记》、明代杨士奇《重建醉翁亭记》、周叙《滁州重修醉翁亭记》、商辂《重修醉翁亭记》、杨瞻《重修醉翁亭记》、赵鋱《重修醉翁亭记》、秦致恭《重修醉翁亭记》、叶向高《重修醉翁丰乐亭记》、杨于庭《重建翁亭记》和清代薛时雨《重建醉翁亭记》、熊祖诒《重修丰乐醉翁二亭、立二贤堂、王欧二公祠祭田记》共11篇文章。本文对这11篇记体文进行全面的比对研究,以期使我们对这一类记体文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

一、醉翁亭历代重修记的特征分析

“记者,纪事之文也”,记体文以叙事为主,唐宋后期表达方式由记叙发展为议论[1],情感丰富,有较强的说理功能。记体文可以分为记事、记物两大类,“记事又分为游记、学记、修造记、厅壁记和其它杂事记;记物又分为书画记、花卉草木记、其它杂物记”。[2]本文研究所依据的这十一篇文章为记事类中的修造记。

(一)与民同乐的思想意蕴

明成化五年己丑十一月,南京太仆寺卿郑悠、少卿鲁崇志及滁州知州周正等人因“风雨震陵梁柱摧折,几于复圮”痛心不已,各自捐出薪水为众人做表率要重修醉翁亭,完工后请当时的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作记以纪其事。商辂听说此事后非常感动,在文中特别强调“此厅堂之修建所为有補于风化,非徒游观之乐而已。”醉翁亭的重修是为了让人们尤其是当政者内心时刻警醒,要勤政爱民,而不是为了游玩之乐。一篇四百字的《醉翁亭记》,引出了一篇千余字的《重修醉翁亭记》,一位是北宋的文学泰斗,一位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兼大学士。商辂《重修醉翁亭记》的流风余韵,追随着山间的淙淙溪水,应和着欧阳修先生《醉翁亭记》旷达潇洒的绝世遗响,谱写了与民同乐的和谐之音。

薛时雨的《重建醉翁亭记》详细地描述了重建醉翁亭的初心、集资的艰难过程和建设的基本情况。文中还提到了吴棠、曾国藩、李翰章、刘铭传等名人大吏的支持赞助。文中强调,动工重修醉翁亭的意义在于传播和弘扬欧阳修的流风善政,企盼疆域乂安、民物殷盛、天下太平。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薛时雨再次表达对滁州山水的依恋和贤人君子的敬仰,升华了重修醉翁亭的意义,款款情深,令人动容。

(二)匠心独运的行文结构

文章的行文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主题和中心思想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写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孙觌的《滁州重建醉翁亭记》层次分明,先讲述了醉翁亭的由来,再用优美的文辞细致地描述了滁州的地理位置和琅琊山一带的美景,

并想象巨儒宗公、高人胜士同游琅琊的盛景。接着笔锋一转,由历史转为现实,醉翁亭已遭战火毁坏,“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支欹柱坏,趣了目前,日不暇给”。当时滁州知府魏安行顺应民心,应寺僧所请,“另建大屋数楹,刬剔芜秽,疏治泉石”,终于恢复了醉翁亭百年前的旧貌。

明朝叶向高《重修醉翁丰乐亭记》开篇叙述了三过滁阳皆不成游的遗憾,终于在甲辰之冬得偿所愿,与太仆寺卿林烃游览滁州名胜。但是心驰神往的林壑之美早已不复存在,山水干涸,醉翁亭破败,两人遗憾叹息离去。至第二年再次入京并留任,收到仲山先生的信,告知醉翁亭附近所有景观均得到了治理修饰,知州庐洪夏亲自谋划,现已山高水清,令人心旷神怡。一波三折,娓娓道来。文章后半部分阐述了琅琊之山川由寂寥无闻到闻于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久而渐废的原因,过去百姓“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现在的当地官员以文忠公为榜样,休养生息,百姓们的生活有了好转,慢慢变得宽裕自足起来。整个重修的过程作者虽并未亲历,但用一封信让读者知晓了整个事件的始末,结构新颖、过渡自然。

(三)质朴精练的语言风格

与现代汉语相比,记体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明精炼,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多的信息。重修记里,作者们多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将修造醉翁亭的细节及工程的最后成果准确地表达,并对琅琊山的景物和醉翁亭有着精心描述和细腻描写,表现出高超的文学修养。孙觌《滁州重建醉翁亭记》是文辞优美精炼的代表。

“盖滁为小州,在淮海穷绝处。晋琅琊王尝国于此,遂名其山。山舒水缓,年丰事少,公日从僚吏宾客徜徉泉山,把酒临听,乐而忘归。于是望清流关,吊古战场,而川堙谷变,不可复识矣。登怀公怀嵩楼,酌庶子泉,观李阳冰小篆,而笔划雄怪,号天下之奇迹。记菱溪石,徙置幽谷中,以遗好奇者,洞心骇目之。观穹林巨植,干霄蔽日,曲栏幽榭,隐见木杪,泉鸣涧中,乍细乍大,若奏琴筑,嘉葩异卉,红紫低昂,百鸟相命,鸣声上下,千岩万壑,回巧献伎,意其天造地设,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3]

在这篇文章里,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描述引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浸透着作者的思想与用意,都是为后面行文做铺垫,或抒情或议论。质朴精练的语言展现出作者们不同的主观情感。从宋代开始,记体文的作者以观自然山水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与人生[4],用大自然之美来慰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语言表达的重点不再是客观外在景物和事物的描写,而转为对内心和思想的关照。

(四)变化多端的修辞手法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能给文章添彩,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这十一篇记体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1.排比的运用。杨瞻《重修醉翁亭记》:“山有开化寺,有白龙泉,有明月溪,有归云洞,有望日台。”写出了琅琊山昔日的美景。孙觌《滁州重建醉翁亭记》:“殆欲骑云气、跨汗漫、追绝尘于八极之外,固有抱乌号之弓、藏曲阜之履,以为宝者;固有聆优孟之谐笑、睹虎贲之容貌,以象贤者;固有爱南国棠而赋诗,过西州门而恸哭者。”语气一贯、节律强劲,有加强语势的效果。

2.反问的运用。杨士奇《重建醉翁亭记》:“既而复起,践立清华,从容庙堂,与诸君子坐致国家于磐石之安者,非由君之明乎?”履历清贵的官员能复用,自由地出入于朝堂,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贡献是因为君主的圣明。周叙《滁州重修醉翁亭记》:“沦逝未几,高闳厚陇人辄毁败焉有之,讵非德有可愧哉?”周叙指出醉翁亭屡次荒废又重建是因为某些人的德行有愧。反问句增强了语势,情感浓烈。赵鋱《重修醉翁亭记》:“有终岁而不一至者,有一至而不复再者,且无乐乎其职,于山川何故?”文忠公之后来滁任职的官员不能安于职守,跟自然山水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是个人的操守品行问题啊。

3.对比的运用。对比既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浅显易懂。重修记中经常出现醉翁亭昔年盛况与重修前颓败景况的对比,或是重修前与重修后对比,孙觌、杨士奇等人皆使用了这种手法,此处不再赘述。

二、醉翁亭历代重修记的文化价值

醉翁亭的兴衰是社会前进、历史发展的缩影。醉翁亭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历无数风霜雨雪和战乱纷争而存续至今,并构成了琅琊山最核心的景观,是因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的热心推崇和对这一景点的反复重修和维护。1956年,醉翁亭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1年,琅琊山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茂林修竹、高楼古亭,“山行六七里亭影级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历代重修记中所记载的故事,不但体现了历代文人名士关注民生的政治情怀[5],更体现出滁州拥有着丰厚的“亭文化”土壤。

十四五时期,滁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局之年,我们更应当注重将时代需求与地域文化的发展有机融合[6],在传承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元素以顺应时代的发展。目前,滁州已经在古迹修护、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小小的亭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千年亭城”的美好形象正呼之欲出。此时,研究滁州历史,解读醉翁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和滁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久弥新的精神助力。

三、结语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让人流连忘返,醉翁亭因《醉翁亭记》而传誉古今。历代重修记中,对于滁州山水、草树、泉石和聚友畅游的逸情盛况都有描写,并对每次修葺的具体情形都做了记述。文中皆阐述了古亭意蕴,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情怀,是此类文章的一大特色。[7]清代以后,醉翁亭的修葺虽与明代之昌盛形成了鲜明反差,但薛时雨的敬贤重建,是醉翁亭营建史上较为全面的一次重修,从他仍保留至今的楹联可窥见一斑。醉翁亭绝不仅仅是一座亭子、一处景观,更寄托着千百年来滁州人民和历代游人崇敬先贤、咏怀古迹的深厚情怀。

[1]刘兴超.唐代记体文的文体特征[J].钦州学院学报,2013(6):11-14.

[2]牛丽娟.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6.

[3]张启胜,张锐.滁州历代名亭诗文集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5-7.

[4]帅志圆.宋代记体文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陶会平.论滁州亭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当下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7(2):73-77.

[6]平燕.丰乐亭文化内涵对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J].文学教育,2019(2):103.

[7]张锐.滁州古亭文化的考证与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4-4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Reconstruction Notes of Drunkard Pavilion in the Past Dynasties

Xu Changcan

Drunkard Pavilion in Langya Mountain of Chuzhou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 Ouyang Xiu and his The Story of Drunkard Pavilion. Over the centuries, Drunkard Pavilion has gone through many disasters, repeatedly destroyed, and built, and there are as many as 11 written records. The writing of these essay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real life at the time. The ideological meaning of sharing with the people, the ingenious writing structure, the simple and refined language style, and the varied rhetoric have formed the comm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rticles. The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make this kind of re-editing notes have unique cultural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uyang Xiu; Drunkard Pavilion; Reconstruction notes; Artistic features;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2021-07-07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0jyxm1314);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9jyxm07)

徐昌灿(1983—),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571

I207.62

A

1671-9255(2021)03-0058-03

猜你喜欢

琅琊山醉翁亭醉翁亭记
琅琊山游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琅琊山野生老鸦柿资源调查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醉翁亭和丰乐亭
春天的琅琊山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琅琊是个什么东东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