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转变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式

2021-11-29宋迎昌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文明绿色

宋迎昌

(责任编辑 胡秀荣)

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进行系统化改造,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式尽快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以人民为中心,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为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受传统思维惯性和体制机制束缚,我国城乡建设方式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功能划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城乡建设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没有退路,唯有迎难而上,砥砺奋进。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进行系统化改造,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式尽快落地生根。

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发展力度。推进传统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型,把节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乡建设进程中。鼓励城市新城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按照国家现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城市旧城旧区改造中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将节能、节水、绿色、低碳、智慧等生态文明要素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分类分区,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地区绿色农房评价标准,并将其应用到新村建设和农村旧房改造中。

全面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绿色基础设施的评价标准和国家规划设计建设标准还没有成型。要尽快研究出台绿色基础设施国家标准,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流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一体化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新城新区建设中,鼓励同步配套绿色基础设施。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强制要求同步配套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旧城旧区改造中,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推进绿色基础设施替换工作。对涉农基础设施,逐步推进节能、节水、智能改造。

对既有工业园区进行绿色化改造。工业园区是能源消耗、水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集中地,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必须重点关注的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既有产业体系进行改造,以集群化发展降低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科学设置产业准入和退出门槛,以更高的环境质量标准和要求,推动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工艺改造。

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新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基础。要科学划分并统筹好生态空间、城市化发展空间和乡村振兴空间三大空间的规划布局建设。

统筹划定并严格保护生态安全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也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布局体系的基础。要按照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划定工作,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草原、湿地、海洋、沙漠等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以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要求,全面构建起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同时,要对划定的生态安全空间严加监管,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打造生态城市体系格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对承担发展职能的各级城市的规划建设布局进行生态化改造,全面构建生态城市体系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依据,科学确定各级城市的人口、用地和用水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对城市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体系进行生态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循环化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住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完善水、电、路、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加强农村既有住房节能和新能源改造,保护农村传统风貌。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建设发展力度,加强城市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扶持力度。立足资源优势,放手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经济,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城市要素下乡,着力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民宿休闲、健康养老、采摘体验、传统手工艺、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作为,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强化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的顶层制度设计。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经历了诸多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需要把地方经验转化为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以法治化思维清理已经过时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多层级、多地区、多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涉及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把控,确保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系统化、协同化推进。构建一套科学评价地方政府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有效作为的科学依据。

进一步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在已有“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要求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给予较高的权重。评估结果要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以此促进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中积极作为。

加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除了政府积极作为外,还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要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参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具体活动,切实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是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受益者。要确保社会公众的监督权,督促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过程中不走过场,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请文明演绎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