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快速推广

2021-11-29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王庆安

河南农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旱作墒情水肥

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庆安

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程丽红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就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水肥利用现状

获嘉县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种子、农药、肥料、机械化耕作、管理水平等因素差异化较小。由于全县常年干旱,降水偏少,严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的产量。浇地次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田作物的产量丰歉,农田水分的科学管理是实现全县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大田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欠缺的短板限制了种植大户的规模扩张和种植效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田应用上具有明显的节水、减肥、省工、赶农时等优点,特别是对解决田块平整度差、玉米后期施肥困难等种植大户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获嘉县常年降水量为559.1 mm,季节分布不均匀,其中,夏季降水量为342.7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1.3%;春季降水量为98.8 mm,秋季降水量为100.2 mm,冬季降水量为17.4 mm。全县非汛期降水稀少且长时间不降水,干旱现象时有发生,近年常有“五年三旱”的说法。全县30 年间水分平均蒸发量为1540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2.8 倍。水分的大量蒸发是造成干旱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

获嘉县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多年平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1.9 m3。全县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大,丰枯非常悬殊。多年来,由于超采地下水,在县域中部形成了较大的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加之持续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重要方式,是将浇水和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具有省肥节水、省工省力、省时省电、增产高效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直接把作物所需的肥料随水分均匀输送到植物根部,作物“细酌慢饮”,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节水率在30%以上,节省肥料率30%~50%,人工成本降低70%左右,且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保证作物能够“吃得舒服,喝得痛快”。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获得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根据获嘉县农业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农业节水减肥技术是获嘉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 年6 月9 日下午,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了解这里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解决好水的矛盾,使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获嘉县要调整好种植结构,保护好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

(二)农业水肥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获嘉县是河南省有名的农业强县,耕地质量、农业管理和产量水平都在全省名列前茅。但这样的粮食高产是建立在高水肥基础之上的,大水漫灌和大量施肥成为农户维持粮食高产的普遍做法。农业灌溉用水的超采造成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灌溉成本日趋增加。肥料施用量居高不下,致使肥料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三)灌溉次数已成为粮食产量的最大影响因素

由于近年获嘉县降水总量偏少,分配不均,且有连年干旱趋势,特别是2017 年靠天气预报判定是否灌溉的经验做法给许多农户造成不少损失。不论夏粮和秋粮,灌溉次数和粮食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多浇水就能多增产已成为种粮大户的普遍经验。

(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需要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制度创新,要不断推进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实现农田用水计量、水费征收、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水权交易、用水奖补等改变。为不增加农业种植成本,改变原来大水漫灌的习惯,采用节水灌溉已成为农业的发展必然。

(五)减肥增效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业节水技术的进步,根据农作物需要随时施用肥料成为一种可能。在大宗粮食作物上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适时适量施肥,增加肥料利用率,满足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内的水肥需求,已成为节水减肥取得种植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四、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一)墒情监测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

获嘉县是国家级墒情监测网点县,自2012 年就开始了县域土壤墒情监测。获嘉县每月10 日、25 日在全县10 个监测点定点定时取土测墒,及时向全县发布墒情旱情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存入国家墒情信息监测数据库。2018 年,全县新建自动墒情监测站一座,并纳入国家级墒情监测网络。目前,全县累计发布《获嘉县农田墒情简报》221 期,为科学灌溉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测墒灌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果蔬作物上有较好的发展

获嘉县大部分温室大棚和部分果蔬种植户已小规模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三)粮食轮作区已有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尝试者

2019 年麦播季节,河南大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南务村种植大户在小麦种植上各建立6.67 hm2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区。示范区负责人表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灌溉方便,节省人力成本,施肥便捷。2020 年6 月11 日,河南大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反馈的信息数据显示,采用滴灌的小麦示范田,平均每667 m2产量630 kg,比常规大水漫灌的田块每667 m2增产近100 kg,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2020 年9 月30 日,根据新财豫〔2020〕320 号文,下拨获嘉县2020 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资金200 万元。为切实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大力推进技术落地,在项目资金到位较晚的情况下,获嘉县对旱作节水项目中的蓄水保墒(土地深耕翻)、水肥一体化(播种或定植时铺滴灌带)技术模式示范区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全力推进。

2020 年10—12 月,全县小麦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按计划完成了预期目标。目前,全县共建立小麦蓄水保墒深耕示范区204.48 hm2,采用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区155.72 hm2,采用测墒灌溉技术服务指导示范区333.33 hm2。2020 年12 月前后小麦冬灌过程中,示范区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大农户的积极认可和肯定。

五、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思路

(一)打造一个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园区

2021 年初,获嘉县拟在新乡市金鹏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建设果园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园6.67 hm2。一是该园区紧邻获嘉高速口,交通便利,便于发挥示范宣传效果。二是该园区位于获嘉县2020 年度高效节水灌溉示范辐射区,便于集中展示全县不同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模式。三是该园区管理比较规范,是全县打造的新型农业综合生态园区。四是该园区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性较高。

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帮助生产者实现水肥一体化自动管理,通过与供水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化控制。整个系统可协调工作实施轮灌,充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节水、节肥、节电,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投入成本,省力省时,提高产量,必将引领全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选用

一是大力推广测墒灌溉技术。获嘉县利用每月2次的全县农田墒情监测结果,及时制定农作物灌溉计划。二是开展相关技术试验,制定完善全县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推进测墒节灌,减少灌溉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三是广泛采用蓄水保墒技术。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农业生产区域,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示范推广深松蓄水、镇压保墒、保水剂拌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配套深墒播种和长效肥等措施,促进水肥耦合。四是示范推广抗旱抗逆技术。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示范推广抗旱剂、保水剂、蒸腾抑制剂等,改善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五是水肥一体化技术运用。在地下水超采区,示范引导推广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配置高效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水分养分自动监测等设备,配套施用水溶肥、液体肥等,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

(三)抓好技术宣传引导

政府部门要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公众号和现场培训等宣传手段,大力开展节水行动等政策宣传,组织开展现场教学、田间学校等活动,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不断树立以节水减肥为主的思想理念,发挥个人主动性和规模化优势,并摸索建立不同农业种植条件下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逐步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强化墒情监测工作

政府部门要继续坚持定点定期墒情监测,及时发布信息,提供墒情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墒情监测与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成果,科学制定农作物灌溉制度。技术部门要认真实施旱作节水条件下的肥料利用率试验,充分展示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功效,迅速提升全县节水减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的认识和利用水平,确保农业技术创新,切实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旱作墒情水肥
智能水肥灌溉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研究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玉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