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东早春巨菌草育苗高产栽培技术

2021-11-29周口市川汇区蔬菜科学研究所赵启光刘建立何金法王亮

河南农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菌草开沟行距

周口市川汇区蔬菜科学研究所 赵启光 刘建立 何金法 王亮

巨菌草,原产于非洲,由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从国外引进并选育,是一种高产优质的多用途草种,多在我国南方种植,因其抗病、高产、优质,近年开始引入北方种植。巨菌草用途广泛,可用作菌料栽培食用菌,也是牛、羊、兔、鱼、鹅、鸭等畜禽的优质食草。

巨菌草原系热带生长植物,在温度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在豫东不能自然越冬,为一年生植物。巨菌草在12~15 ℃条件下开始生长,25~35 ℃为适宜生长温度,低于10 ℃生长受到抑制,低于5 ℃时停止生长,遇霜冻会被冻死。在豫东地区,巨菌草在谷雨前后可开始露地种植,根据用途每年可收割2~3 茬,至霜降前种植结束。为延长巨菌草全年生长期,提高巨菌草每667 m2产量,周口市川汇区蔬菜科学研究所于2019年开始巨菌草早春育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历时两年,现总结如下:

一、种株选择

巨菌草留种田要适当稀植,增施有机肥。行距100 cm,株距60 cm,每667 m2施用25~30 kg 复合肥、3~5 t 农家肥作底肥,促进分蘖,培育壮苗。选择生长期在5—10 月、腋芽饱满、健康无病虫害的巨菌草植株作种株。

二、棚内整地做畦

巨菌草从3 月中下旬开始进行早春育苗工作。扦插前2~3 d 将育苗棚内土地旋耕后做畦,畦内宽110 cm 或140 cm,畦埂宽40~50 cm。畦内平整后小水漫灌1 次。漫灌后次日再把畦内和畦埂整平备用。

三、种节截取

巨菌草截取种节时注意保留叶鞘,节下留1~2 cm,不能超过3 cm,节上长度不限。种节截取后装袋,然后放入水池中浸水12~24 h,水池中可以提前加入适量的生根剂,然后沥干水分备用。

四、装盘扦插

将育苗基质加水拌料至含水量65%~70%,即拌后料手握成团,距地面100 cm 自然落下松散。然后将料装入长55 cm、宽30 cm、高8~10 cm、32 穴或50穴的穴盘,保持处理好的种节腋芽向上直插,插入料内1~2 cm。插满一盘后用拌好的基质平整种节周围。

五、育苗期管理

将插好种节的穴盘整齐摆放在育苗棚畦内,摆满一棚后用喷淋系统喷水20~30 min,然后闭棚。4 月10日前后于晴天11:00 左右用喷淋系统喷水1 次,时间20 min。4 月15 日,巨菌草苗基本出齐,然后每天于10:00、15:00 各喷水1 次,时间20 min。随气温回升,可以适当延长喷水时间,若棚内温度超过35 ℃,要通风降温。定植前7 d,要加大通风量,进行低温炼苗。

六、种植田整地施肥

谷雨前3~5 d 整地施肥,每667 m2施农家肥2~3 t,或施20~25 kg 复合肥(45%平衡肥),然后旋耕15~20 cm,深翻20~30 cm 后耙平。

七、移栽

定植前用开沟机按行距80 cm 开沟(也可用铁锨人工开沟),开沟深度12~15 cm。用定播器在沟内打孔定植,定植密度为株距50 cm,行距80 cm,每667 m2定植1600 株。谷雨前后定植到大田。育苗移栽时大苗要去除叶梢,减少水分蒸腾,并及时浇水定根,以利缓苗。20 天左右根据苗情、草情,于晴天上午中耕除草。除草后下午凉快时将草移至田外,次日顺沟每667 m2施分蘖肥(45%平衡肥)20~25 kg。施肥后及时浇水。

八、生长期管理

分蘖期和拔节期是巨菌草种植形成产量的两个关键时期。因夏季杂草生长旺盛,根据草情,及时中耕除草,根据土壤墒情和雨水情况,保持土壤见干即浇,促使早分蘖、多分蘖。一般每株巨菌草可形成有效分蘖10~15 个。定植后30 天左右巨菌草开始拔节,此时需追施拔节肥1 次,每667 m2用量为45%平衡肥10 kg,另加20 kg 尿素。追肥后及时浇水。巨菌草抗逆性强,管理粗放,抗病虫害,生长速度快,对病虫害一般不需要防治。

九、收割

巨菌草根据用途不同,收割高度也不同。养兔收割高度为100 cm 左右,养家禽收割高度为120~150 cm,养羊收割高度为150~180 cm,养牛收割高度为180~220 cm。若用于栽培食用菌,生长期达到6 个月以上最好。收割时尽量沿地面收割,收茬越低越好,一般为5 cm 左右。收割前注意天气变化,收割后3 d 最好晴天或无雨,以免病原菌通过收割后的伤口侵染草料。

猜你喜欢

菌草开沟行距
果园履带式偏置开沟施肥机研制与试验
悬挂式旋转开沟机的设计
种花生的合理行距和株距
“巨草”长宝丰,山海情未了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秋施基肥单、双边开沟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平茬对北方地区巨菌草生长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渭北旱塬东部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