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动因、实施及其启示

2021-11-29林,许峰,杨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资助

王 林,许 峰,杨 静

(安徽理工大学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面对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新要求,各国均愈来愈关注自身的高等教育实力。在19世纪中叶,德国曾经作为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的样态及发展。然而,步入21世纪以来,德国高校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式微,这一现状极大地冲击了德国政府。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打造德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计划”,其要义在于提升德国高等教育整体的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德国高校世界一流身份的确认。无疑,中国的“双一流”战略与德国的“卓越计划”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均为一种自上而下形塑高等教育体系的行动。因此,探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卓越计划”有助于我国“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德国“卓越计划”的动因、实施进行讨论,以期获得有益于中国实践的启示。

一、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启动的原因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启动源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压力。从国际角度而言,全球性的大学排名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均从侧面激发了德国政府、高校及民众对于高等教育体系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关注。一方面,从21世纪初开始,全球范围内的大学排名迅速崛起,一种全球性的高等教育竞争系统及其表征开始逐渐生长为影响全球高等教育行动的重要力量。如今,软科排名、Times排名、QS排名、U.S.News排名等排名系统中的关于大学的衡量指标正在发展为诱导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隐形力量[1]。不仅如此,这些排名体系也日益生长为判断高校卓越与否,判断一国高等教育系统优秀与否的一种标准。全球高校和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争取排名体系中的有利位置。然而,德国大学在4大排名体系中的排名并不理想,这无疑激发了德国政府“重拾辉煌”的理想[2]。另一方面,全球性的追求卓越大学的政府行动愈演愈烈,例如,中国政府在世纪之交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2001年,日本政府陆续推动了一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世界顶级研究中心计划”;法国为提升其自身大学地位推出了“高等教育发展计划”“卓越大学计划”;韩国政府启动了“智慧韩国计划”“卓越大学计划”等等。无疑,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出了“倒逼”德国政府实施“卓越计划”的巨大压力。

从国内角度而言,德国高等教育的式微则是“卓越计划”诞生的又一动因。从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变迁史来看,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先后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在这一历程中,德国也有着曾经的辉煌,即19世纪的高等教育中心。在这一时期,德国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世界其他国家都将德国视为了其大学变革、发展的重要的榜样[3]。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德国及德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了大量德国科学家的美国一跃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新中心。不仅如此,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就教学而言,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德国传统的“硕-博”二级学位制度使得德国高等教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通愈加困难,这严重地制约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同时,德国大学学制和学业压力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内辍学率逐渐攀升,这都为高等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就高等教育投入而言,德国也稍显不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统计,近年来,德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例不足5%,同期,OECD成员的平均值则为6.1%,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拨款占1.1%,低于OECD成员1.9%的平均值,同时,德国研发支出的比例也一直低于以色列、瑞典、日本和美国等国,而且大量的德国科学家长期在美国等其他国家工作,其中,有近3/4的德国诺贝尔奖得主远赴重洋[4]。再者,德国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院校文化也掣肘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德国高等教育仅仅关注了横向的科类划分,而没有注重形成一个垂直方向上的功能适切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些都使得德国大学与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开始脱节,严重地制约了德国高等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也就催生了德国政府的“卓越计划”。

二、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实施

(一)评选领域和评选标准

1.评选领域。德国联邦与各州政府于2005年签署的《联邦与各州政府促进德国高校科研的卓越计划协议》(简称“协议”)规定:评选对象必须是大学,即只有大学具有申请和获批卓越计划的资格[5],同时,协议设计了三条资助路线,即“研究生院”“卓越集群”“未来构想”,其中,“研究生院”服务于良好科研人员培育的目的,其意在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研究的服务平台;“卓越集群”旨在支持高校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与团队,鼓励大学与马普研究所等实力雄厚的校外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开展合作,以推动尖端科研;“未来构想”旨在帮助德国顶尖大学拓展自身强势学科的优势,提升德国作为科研强国的地位。协议指出,德国政府将于2006~2012年给予入选上述机构的大学提供总额共计19亿欧元的支持,预计资助40个左右的“研究生院”,并为每个“研究生院”提供每年100万欧元的拨款;资助30个左右的“卓越集群”,并为每个“卓越集群”提供每年650万欧元的拨款;资助10个左右的“未来构想”项目,并为每个“未来构想”提供每年2100万欧元的拨款。

2.评选标准。协议从整体上规定了“卓越计划”的资助条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科研能力进行评估,要求大学至少能够在一个广泛科学领域培养卓越的科研后备力量;二是要求大学有良好的学科交叉以及参与或构建国际科研网络的总体规划;三是强调大学与大学、校外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就3类资助计划而言,“卓越计划”也各有侧重。“研究生院”评选的标准主要包括在特色领域展开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能够吸引国内外大学毕业生;为科研人员提供指导,以使其具备独立承担科研的能力。“卓越集群”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具有一个富有前景的研究计划;大学本身具备广泛的影响力,且具有广泛地合作网络,能够形成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大学与校外科研院所的合作等等。“未来构想”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大学至少需要具有“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提供能够证明其广泛影响力和合作网络的证据;提供其能够实现全球顶尖人才培养、实现顶尖科研任务攻关、实现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的证据。

(二)评选组织和评选成员

1.评选组织。协议指出,整个“卓越计划”的实施主要由德国科学基金委员会(DFG)与德国科学理事会(WR)实施。DFG是联邦层面的科研资助机构,主要为德国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提供资金保障,资助领域涉及所有学科;WR是德国顶尖的智库机构,主要针对科技体制变革、科研发展方向等为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DFG和WR都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对于国家的需求、未来的科技走向都有着较为敏锐的嗅觉,这样的组合保证了“卓越计划”资助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具体而言,DFG与WR将组成一个联合工作组,通过有序协同来完成“卓越计划”的评估和认定工作。其中,联合工作组由专家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组成,专家委员会由DFG任命,负责评选“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战略委员会由WR任命,负责评选“未来构想”;资助委员会由联合委员会和联邦、各州主管科研的人员组成。

2.评选成员。联合委员会共由26名成员组成,其中,专家委员会有14名成员,由来自大学的10人和其他研究机构的4人组成;战略委员会有12名成员,科学委员会和非科学委员会各有5名成员。资助委员会拥有对3条资助线的最终决定权,该委员会由43名成员组成,除26名联合委员会成员外,还包括联邦教研部部长和16名各州主管科研的人员。在最终表决环节,联邦教研部部长有16票表决权,联合委员会成员、各州科研部部长每人拥有1.5票和1票的表决权。

(三)评选程序和评选反馈

1.评选程序。多步骤、多阶段、多循环是“卓越计划”申请、审查的突出特色。首先,“卓越计划”要求具备申请资格的大学通过各州的政府主管单位向上提交申请书到DFG。其次,会有相应地专家对所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讨论和论证,其中,专家委员会主要就“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进行审核,战略委员会则主要对“未来构想”进行审核,并分别向联合委员会提交通过筛选的名单。联合委员会则根据已经提交的说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研讨确定能够进入第2轮竞争的名单,并通知相关院校提交、补充相关院校信息。再次,再由专家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对二次提交的大学申请书进行再审核。联合委员会在评估的基础上给出最终的推荐意见,资助委员会根据联合委员会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并确定最终名单。最后,由联邦和各州主管科研的部长共同发布资助决议。

2.评选反馈。整个“卓越计划”的实施都有“评选反馈”的参与。在具备申请资格的大学申请阶段,德国联邦-州教育规划与科学促进委员会(2008年更名为“德国科学联席会”,简称GWK)就已经开始进入学校开始了实地考察。通过初评的申请书和审议报告将由GWK归入多个评审小组,进行再次核验。评审小组由300名左右的专家组成,其中,仅有10%是德国本土专家,其余有60%来自欧洲其他国家,30%来欧洲以外的国家,这种第三方性质的国际化评估团队为申请书评议过程提供了有效、充分的反馈和保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德国研究信息与质量保证机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和研判。这些评选反馈均为“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启示

“卓越计划”是德国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一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更加国际化、更具竞争性,其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显然,这一改革有着某种借鉴意义。具体而言:

1.要立足本土,设立符合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传统上,德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就有一种集权化的倾向,这种性质使得在德国推动一场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了可行性。不仅如此,德国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德国当前和未来需要的知识、人才、技术等资源,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和流程的设计上更是充分地体现了上述需求。这就使得相关改革能够获得最广泛群体的支持,也能够更加切实地回应德国真正的需求,有利于相关改革的成功。这与我国当前的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不谋而合。显然,我们应继续坚持这一思路,继续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迈进。

2.探索第三方评估改革路径,充分发挥全社会、全世界的力量来助力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提升。德国的“卓越计划”评选是通过委托第三方的非营利组织——DFG和WR来组织实施的。在此过程中,DFG和WR有充分的自主权来完成对申请院校的审查和筛选,同时,其借助GWK邀请了国内、国际上的专家学者汇集成了经验丰富、行业领先的评估团队,通过对整个评估过程的监督和反馈保证了整个“卓越计划”从申请、到遴选、再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有序和科学运作,助力了评选客观性、民主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的实现。因此,我们在进行“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借鉴德国的经验,主动引进卓越的第三方评估单位参与对相关院校的评估和审核,适当减少行政力量对相关评估和建设的干预,努力让“双一流”的评估和建设更具自主性、科学行和发展性。

3.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卓越的高等教育新体系。德国的“卓越计划”规定了“研究生院”“卓越集群”“未来构想”3条资助路线。这3条资助路线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和建设重点也各有差异。这种资助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产生一批重大、前沿、高端的科研成果和领军高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特色鲜明、功能迥异高校的差异化发展。研究认为,这种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生态搭建理念有利于未来敏捷性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的生存、人才的培养、科研的进行和社会与国家的服务。因此,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也应适切地参考分类发展、分科推动的理念,以此打造一个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4.严格评审程序,并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卓越计划”要求受资助的大学要至少接受3次评价,即事前的遴选评价、事中的实施评价和事后的检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卓越计划”能够通过遴选评价来保证项目实施的公平性、科学性,通过实施评价能够保证公共资源被合理、有效和高效的运用,通过检验评价能够帮助相关机构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并可以据此形成一种滚动式地、非终身制的项目资助体系,例如首批入选“未来构想”的哥廷根大学就在第2轮评选中被淘汰出了“未来构想”队伍。无疑,评审程序的严格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将会有利于激发高等教育组织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有利于让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自身的优化和国家战略的实现之中。

5.注重高等教育领域的跨学科发展,切实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兴技术做准备。“卓越计划”有3条资助线,获得资助的大学能够为博士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跨学科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之中。此外,在“卓越集群”的评选中,大学被鼓励推荐最具特色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参评,以此实现多学科、多院系之间的强强联合,以期产出更多创造性的成果。无疑,这种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团队组合有利于多类型、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有利于个体、团队乃至国家更好地适切这个不确定性的社会。因此,我国“双一流”在建设过程中,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对跨学科、跨平台的建设支持,鼓励多学科、多院校、多类型教学和科研机构的融合,进一步整合全社会资源,以此更好地实现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

6.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地担负起大学教学的使命和功能。“卓越计划”要求大学在注重科研质量的基础上,也要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卓越计划”要求大学担负起人才培养的使命,要确保充足的资源被用于实现教学、实现人才培养、实现德国人力资源累积的完成。“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重要的德国大学传统,也是德国能够在19世纪成长为高等教育全球中心的重要原因。“卓越计划”也意在再次复兴、赋能这一传统,进而实现德国高等教育的重新崛起。同样的,我国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应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通过制度性的顶层设计为人才培养环节赋予恰当的权重,避免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的加剧。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资助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