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甘正传》中的场景、人物及台词的隐喻分析

2021-11-29王晓驷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布巴中尉阿甘正传

王晓驷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财经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改编自美国著名编剧、作家温斯顿·格鲁姆(1944-)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影片以20世纪50-80年代美国二战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传奇的生活经历,为美国失去传统美德的一代青年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1]。该影片久经不衰,百看不厌,学者对该影片的研究不断深入,从美国文化、美国传统价值观、美国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到从人性、叙事、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隐喻理论来系统分析和探讨的文章还不多见,为此本文运用隐喻原理对影片《阿甘正传》里的场景、人物及台词等方面进行隐喻分析。

一、隐喻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隐喻的结构通常被人们接受为“A是Y”,即,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喻体的特征经过映射转移到本体上,用喻体的特征说明本体的特征,将自己能够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与一些抽象的事物相联系,通过联想找出他们的相关性,以获得新知识和理解,在理解过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需要听者或读者去推断、理解和体会。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的基础,人的隐喻认知结构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与人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自从认知语言学把隐喻从狭小的修辞语言研究圈子里解放出来并纳入认知研究、思维研究和语言研究范畴之后,隐喻在认知、思维、语言应用和语言解释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2]。

二、场景设计的隐喻分析

场景设计隐喻是电影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动画、道具或人物动作等可视化事物作为一个场景或片段,将某种抽象的深奥的哲理映射出来。也就是说,影片的导演将场景设计赋予一定的喻意,使观众看后需要发挥充分的想像力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达到“距离产生美”之效果。《阿甘正传》是一部成功的人生励志影片,有很多场景设计都镶嵌有一定的喻意,折射出深奥的人生哲理,很有教育意义。

(一)羽毛的飘浮

在影片的开头,一片随风飘荡的洁白羽毛伴着悠扬的音乐,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经过高楼大厦、汽车厂房、树木花草等场景,缓缓地飘落在阿甘的脚下。阿甘拿着书正坐在路边的椅子上,他将这片白色羽毛捡起,顺便夹在了书本里。接下来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开始了阿甘的人生故事。在影片的结尾,当阿甘把自己的儿子小阿甘送上校车时,那片洁白的羽毛又从阿甘的书本里掉了出来,像在影片的开头一样,它随风飘起,从阿甘的脚下向天空自由地漂游,越飞越高,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此时此景,老阿甘望着远离的校车,浮想联翩,一切都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就像这片自由飘浮的洁白的羽毛,本是洁白无瑕、无忧无虑,但谁又会知道它会飘向何方,又能落在何处,有人会迎风搏击,有人会随风飘荡,有人会翱翔太空,有人会坠入深渊。人生经历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

(二)脚架的散落

阿甘自幼体弱腿残,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特制了一个笨重的脚撑架以辅助他行走。不幸的是每每放学后,同龄儿童就会在路上讥笑他,甚至扔石块追赶他。往往这时,那位小女生珍妮就会朝他喊道:“阿甘,跑!”阿甘在惊慌中跌跌撞撞地向前跑,以致脚撑架散落下来他也全然不顾,继续地跑,而且越跑越快,甩掉了所有追赶他的人。他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奔跑的潜能,从此跑出了奇迹,跑出了成功人生。在这里,助他行走的脚撑架象征着“枷锁”,蕴含“束缚”之义。人生的双腿被套上了“枷锁”,被束缚住了,自然就跑不动了。脚撑架的散落象征着甩脱枷锁,摆脱束缚,获得了身体的自由,从此阿甘放开手脚向前奔跑了,这就是阿甘脚撑架散落的隐喻意。

(三)阿甘的奔跑

阿甘奔跑这一动作几乎贯穿影片的全过程。开始是在同龄人的石块下逃跑,后来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又跑进了校橄榄球队,最后在战场上他冒着枪林弹雨跑出了越军的埋伏圈,回国后又情不自禁地跑了三年多,跑遍了美国。他说:“人要往前看,千万不要被过去拖累。”阿甘的奔跑向人们展示:人总是在前行中不断成长,当你找不到生存的动力时,要忘掉过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朝着前方一个目标,勇敢地跑下去,不要停下来。奔跑也象征着大众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强身健体的快乐生活方式。

(四)战争的伤亡

《阿甘正传》影片中有一段美国对越南的战争场面。越战是美国为转移国内矛盾而对外发动的战争,战士在战场上流血牺牲,国内百姓在举行反战聚会,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战争中丹中尉失去了双腿,巴布失去了生命,丹中尉因失去双腿而绝望过,巴布的母亲为失去儿子而悲痛过。“战争就是伤亡”,战争会给人们带来创伤和痛苦,这就是战争的隐喻意,也是丹中尉的伤和巴布的死的隐喻意。

三、人物台词的隐喻分析

《阿甘正传》中有许多人物角色,不同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台词,不同的台词蕴含不同的意义,充满着人生哲理,需要观众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去理解、去体会。

(一)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这是阿甘母亲在教育儿子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她把复杂的和抽象的人生比作大家都熟悉的巧克力。巧克力是好吃的,人生也是美好的,一盒不同味道的巧克力,只有你认认真真去品赏才会知道它的味道,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是不可预测的未知数,只有你努力经历了才会知道。人们只有以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念,把上帝赋予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把你该做的做到最好,才能踩出自我精彩的人生轨迹。

(二)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

“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这是母亲在教育儿子阿甘时说的一句话。“傻”的字面意思是“认知缺损”“呆”“死心眼”。面对儿子先天弱智,母亲怕儿子受别人的歧视,更怕儿子产生自卑心理,便将“傻”的实际概念抽干后赋予“傻”字新的内容,即“只有做傻事的人”。虽然儿子身残智障,但母亲坚定只要儿子不做傻事,行善积德,把自己该做的做到最好,就不会是傻子。

(三)把我变成一只小鸟吧

“上帝啊,把我变成一只小鸟吧。”这是影片中美国小姑娘珍妮祈祷上帝时说的一句话。珍妮是年轻女性的代表,她渴望妇女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勇于反抗,敢于探索,她祈祷上帝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像小鸟一样无拘无束,自由飞翔。

(四)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你不要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母亲在临终前给孝顺儿子阿甘说的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一个人有生必有死,一个生命从诞生到死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坏事,做傻事,活一天,就要尽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注定的命运做得最好。

四、人物角色的隐喻分析

人物隐喻是将人物的言行投射在人物的角色上,再给人物的角色不同的结局,使人看了以后浮想联翩,自然产生对人物的评价,其格式是:A(人物)是或代表或象征Y。如在《阿甘正传》中,阿甘是正能量人物,代表真善美,象征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一切美德。在《阿甘正传》中除了主人公阿甘,还有阿甘的母亲、丹中尉、珍妮和巴布四个人物值得一提,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命运。

(一)阿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美国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实践者和成功者

阿甘是一个先天“弱智”的孩子,思想简单,别人叫干啥就认真干啥,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做事情总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创造出奇迹,制造出幽默,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把自己的情商(亲情、友情和爱情)发挥到了极致[3],他听母亲的话,把自己该做的做到最好;他在战场上不顾个人安危救战友,战后无私帮助失去双腿的好朋友丹中尉重振精神过上幸福生活;他守信诺言,想尽办法完成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好兄弟巴布的遗愿,买了捕虾船,赚钱帮助巴布的妈妈;他有爱情,阿甘只爱珍妮一人,当珍妮问他为什么对她这么好时,他的回答是“你是我的女人”,所以他承受和包容珍妮的一切过错,这就是阿甘的无私和付出的爱情观;阿甘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他做善事,成了百万富翁后,他就把钱都捐给了教堂和医院。

(二)丹·泰勒(简称“丹中尉”)是战争的受害者,是人生的怀疑者,又是身残志坚的成功者

丹中尉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在越战时他是阿甘的上司,在一次战斗中,部队误入敌人埋伏圈,虽然阿甘救了他的命,但不幸的是他失去了双腿。由于战争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一蹶不振,怀疑现实,抱怨人生,天天喝酒买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阿甘积极的影响和帮助下,他重振精神,甘愿做阿甘捕虾船的大副,在两人遭遇台风时,丹中尉勇敢而疯狂地与台风搏斗,甚至坐在桅杆上朝天叫嚣“上帝来了”。台风过后,他们的船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后来丹中尉按了义肢,像正常人一样无事不能。影片最后丹中尉成为百万富翁,并娶了个漂亮老婆,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丹中尉从一个因战争失去了双腿而自暴自弃的怀疑者到身残志坚的成功者告诉人们:人要有点精神,遇到人生低谷时要敢于面对现实,放弃抱怨,振作精神,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母亲是美国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儿子教育的成功者

在影片中,阿甘的母亲没有几个镜头,但她的人物角色却十分重要。阿甘的妈妈是一个智慧的女性,是一个善良而伟大的母亲,她是美国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每个孩子最初的知音都是自己的母亲,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她懂得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人生的道理,阿甘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会对儿子说“我相信你能实现自己的命运,你要凭着上帝所给予的做到最好。”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去鼓励自己的儿子,也对儿子的作为感到满意。如,“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在老阿甘将自己的故事告诉给过路人时,也总是把“妈妈说”挂在口边,永远感恩母亲的教诲。

(四)珍妮(妇女)和布巴(黑人)是美国社会的牺牲品

影片中有两个失去生命的人,珍妮(妇女)和布巴(黑人)。珍妮死于疾病,布巴死于战争,珍妮是女性的象征,布巴是黑人的代表,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同时也意味着妇女和黑人都是美国社会的牺牲品。

珍妮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受父亲的“虐待”,逐渐变得叛逆。影片中珍妮盲目地追求自由开放,终被染上不治之症。在理想和现实不对称的反差中,她后悔过,她曾对阿甘说过她以前做的一切都是一塌糊涂,在她绝望时还是阿甘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在她临死的时候,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陪着,她也是幸福的。这隐喻说明了珍妮有过堕落,但最终找到了温暖的归宿,回到了传统道德之路。珍妮是美国社会的叛逆者,她的死也隐喻说明她是美国社会性别歧视的牺牲品。

布巴出生在美国一个黑人家庭,从小在海上打工,为别人捕虾,一生好像只对捕虾感兴趣,最大的愿望是能拥有一艘捕虾船,自己当上船长。在越战中他和阿甘成了好兄弟,在一次激战之中被阿甘救起,但还是由于伤势过重献出了生命。布巴的死,是作者或导演有意安排的。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布巴是勤劳勇敢的美国黑人的代表,黑人是战争的牺牲品,也是种族歧视的牺牲品,这就是布巴的喻意。

五、结语

本文运用隐喻原理,从场景设计、人物台词及人物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展示影片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召唤传统道德的回归,呈现成功命运的轨迹,突出其教育意义。在道德缺失的时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阿甘集真善美于一身,是成功而完美人生的典范,阿甘的母亲集智慧善良耐心于一身,是儿子成功教育的楷模,丹中尉从怀疑人生到重振精神也是身残志坚的榜样。尤其是阿甘,他就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把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发挥到了极致,对人只懂无私付出,对事只懂得认真去做,对生活永远是乐观面对,他的精神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对当代青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布巴中尉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读后感
友谊是一种责任
不一样的半边人
那些唯美动人的画面
不一样的半边人
不一样的半边人
不一样的半边人
真人版阿甘
这很值得
《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