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29杨韦雷陈少宇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竞技竞技广东省

杨韦雷 陈少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运会)形成定制以来,成为国内规模最高、最大的少数民族体育赛事,民运会的举办对于民族团结、民族交流意义重大,为此,各省纷纷确立竞赛选拔机制,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有中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窗口。正是得益于较为宽松的对外交流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成为我国经济大省。最为重要的是在对外交流中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才,因此文化交流频繁,广东体育产业及体育氛围明显优于国内其他省份正是得益于此。广东居民除汉族以外,还生活着壮族、畲族、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这也为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1 竞技水平探析

体育领域,不管是日常用语或相关研究中,在表述中惯用“竞技水平”一词,属于典型的高频词汇。但从概念来说其定义并未统一,对此有学者指出研究中存在术语混用情况,如由于“竞技水平”“运动成绩”与“竞技实力”三者含义不清,因此存在混用的情况,并因体育项目不同而不同。[1]如同文中所言,与汉语语境变化及项目不同有关系,也与术语之间的趋同有关,如竞技水平、竞技能力、竞技实力等,归根结底是体育术语概念不清,未形成规范、权威的、统一的定义所造成的。

“竞技”在《新编汉语词典中》中指“竞赛技艺(多指体育比赛)”,[2]现如今,一提到“竞技”首先会联想到竞技体育,毫无疑问“竞技水平”表述的频繁出现与竞技体育密切关联,严格来说竞技体育属于外来体育文化,奥运会是与竞技体育相关的、影响最大的国际赛事,追寻更高更快更强。虽然我国古代也有竞技项目,然而遗憾的是,直至目前本土体育也未形成被世界所认同、采纳的竞技形式,换句话说,没有能够入奥的竞技体育项目。

事实上,我国古代是有竞技项目的,比如古人的武艺活动击剑和角抵,在历史长河之中随之遗失了。如今虽然将这些竞技活动归之于武术范畴,但以套路为主的武术早已面目全非,曾几何时为了武术入奥而借鉴竞技体操等体育形式,武术作了大量的改造,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竞技武术。但此“竞技”非彼“竞技”,真正意义上的竞技提倡对抗,武术的本质也是竞技对抗,竞技武术正是剥离了这一层关系而只保留了套路演练,饱受诟病在所难免。当然个人演练有存在的价值,但并非武术的主流,如今长短兵大有复兴趋势,且看其后续发展如何。

“竞技水平”在《体育科学词典》中被表述为:“通过运动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文中还指出竞技水平因项目不同衡量标准有较大差异,时间、距离、特定区域、分数、个人表现等为衡量依据。”[3]显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的高低也可通过这些要素作为评判标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竞技水平与竞赛成绩(运动成绩)的关系,竞技水平的高低与竞赛成绩成正比,竞技水平越高运动成绩可能越好,反之,运动成绩越好则竞技水平越高,因此对于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可以将运动成绩作为参考。

2 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分析

前文提到竞技水平可通过运动成绩来体现,也就是说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的高低,可通过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结果作为参考,基于广东省代表队运动成绩来进行判断;同时还可借助广东省省内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成绩,分析项目及地方优势,对于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对于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实力的整体情况,在此之前小组成员就已经进行研究,即《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实力分析》一文,文中对广东省运动成绩进行统计,并借此分析竞技实力以及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图1可知,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与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差距明显,对此文中认为整体竞技潜力不强,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快基地建设、依托学校等措施。[4]

图1 广东获得奖牌或一等奖主要项目比例图

此外,还有学者对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如张晓林《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状况的研究》一文通过整理广东省第一届、第二届至第三届各地区参赛人数、参赛代表队及项目设置整体情况,认为广东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逐步接轨,但同时也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即一是限定为少数民族反而成为发展局限、二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淡忘、三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致使逐步失去了本民族传统体育、四是文化传承缺乏,文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从学校层面进行探讨。[5]

截至目前,广东省共举办了六届民运会,前三届已做了统计分析,缺少第四届、第五届及第六届民运会统计,下面是广东省民运会第四届至第六届整体情况,主要整理竞赛项目、代表队及团体总分排名情况。

表1 广东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统计

首先,广东省民运会竞赛项目整体上变动不大,与前几届相比,从第五届开始将民族式摔跤纳入竞赛项目,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式摔跤在广东的回归。其次,广东民运会赛事规模越来越大,代表队几乎涵盖所有地级市,参与人员多,越来越受到重视。再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代表队中包含一支高校队伍,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除赛事之外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最后,通过团体总分排名能看出广东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情况,从表格数据来看在整体实力上广州市最为突出,其次是韶关市、清远市及佛山市,也能看出地区竞技实力不平衡。虽然与其他地级市相比,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有更好的基础与开展条件,但显然这并非最主要的,最终取决于地区的具体实践。

综上所述,从全国民运会所取得的运动成绩来看,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仍有大幅上升空间;而从广东省民运会的结果来分析,具备一定的竞技潜力。

3 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提升策略

3.1 加强地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

事实证明,故步自封不仅不利于发展,反而是倒退的催化剂,抱残守缺终究不长远。竞技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交流,只有开展广泛的交流,才能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之处,取各家所长。交流区域也不局限于广东地区,有条件的前提下全国各地都可成为交流对象,不仅利于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大有裨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是同一民族,因所处地域不同、孕育的文化土壤不同,造就的风俗习惯、人文情怀、文化特质差异明显,这就为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广东民运会来看,广州市代表队运动成绩最好,竞技水平相应较高,清远市与韶关市竞技水平也是如此,总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经验,如选拔机制、训练计划与方法等,同时其他地区也要作相应的总结,举办交流座谈会,分享经验,提高广东少数民族整体竞技水平。

3.2 依托高校,开展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

理论研究水平往往成为制约体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体育人多是技术见长而理论欠缺,而社会对体育的刻板印象并未完全转变过来,造成体育研究不足、研究水平不高等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自然受制于理论问题,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传承体育技术,同时也要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此竞技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广东高校资源丰富,人才济济,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有着民族学院前身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高等民族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高校民运会参赛队伍,且承担着赛事中的组织与裁判工作。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作用不应仅局限于赛事方面,在加强理论研究、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训练水平等方面同样至关重要,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教研室,加强教学与训练实践及理论研究,以此促进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提高竞技水平服务。

3.3 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经费的持续性投入,发挥长期优势

广东积极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999年于中山小榄镇建立毽球训练基地,2002年于乳源县成立龙舟培训基地,2008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建立了1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此外清远市专门修建1315平方米的训练基地,供射弩、陀螺等项目训练。虽然训练基地颇多,然而成绩却并不太理想,毽球、珍珠球和龙舟成绩稍好,但其他基地成绩一般,未能充分发挥训练基地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经费支撑,没有持续性的经费支持,导致训练难以维持,竞技水平自然偏低。因此,应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经费的持续性收入,立足长远,发挥长期优势。

3.4 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时代机遇,助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产业建设,完善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浪潮下,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数字产业建设,积极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体育竞技竞技广东省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体育竞技之跳绳
体育竞技之径赛
体育竞技只之钓鱼
竞技精神
体育竞技之台球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