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2021-11-28刘建玲

绿色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滨州市滨州节水

刘建玲

(山东省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1 滨州水资源概况

1.1 滨州市情和水情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形大体是南高北低,山地不到全市面积的1%,平原区占全市的96%,以小清河为划分线,小清河以南处于鲁中山区北麓冲洪积平原中下部,小清河以北属黄河冲积沉积平原,全市总人口392.3万人,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大部分浅层地下水为苦咸水,深层水高氟高碘,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在2 g/L以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0 m3,仅为全国的1/7。该市属于滨海引黄灌溉水网区,水生生物区系以黄河下游淡水区系和渤海近岸生物区系为主,主要水源是黄河水,分配的引黄量指标为8.57亿m3/a,多年平均降雨量575.4 mm,淡水资源总量10.16亿m3,年均过境河流水资源量11.95亿m3,以年内集中为主,年际变化大,具有“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水文气象规律,有“十年九旱”之说。

1.2 滨州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2000年以后,滨州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实施追赶战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水资源问题凸显。

(1)水资源短缺。滨州市企业群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传统工业散、小、弱的状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化工、京博集团、齐星集团等一大批重点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工业逐步成为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提出了新的水资源需求,而水源主要来自黄河水,在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形势下,引黄指标严重不足,缺水问题严重。

(2)水污染严重。滨州市企业多以化工、热电、电解铝有主,其传统式粗放生产模式,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小清河、徒骇河、孝妇女河等河流湖泊,加之滨州地区河流多处于下游,接收了上游地市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全市除黄河外没有一条河流符合饮用水质标准,水污染问题严重,重要河湖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29.4%。

(3)农业生产用水方式粗放。受家庭土地耕作模式限制,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少,“大水漫灌”现象仍比较普遍,加之水费偏低,农民节水和节费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4)跨区域管理问题协调难度高。水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治理、水资源调度等多涉及流域、水系沿线,是一个系统工程,跨区域协调的难度较大。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也是动态的、变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利用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滨州市解决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就要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思维方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改变用水方式,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2 滨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滨州市结合申请全国水生态建设试点,按照水利部和山东省政府批复的《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滨州市高端生态城市、粮丰林茂灌区、洁净繁荣港口的发展定位,制定了“生态-社会-产业”多目标协同的总体思路,加强对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2.1 主要做法

2.1.1 分散式智能化节水灌溉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滨州市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60%以上,针对分散式农业灌溉节水和水价改革的难题,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立智能灌溉系统,泵站运行数据、灌溉用时、用电和管道压力在线监测,并开通灌溉水费电子支付渠道,农民只需轻松插卡、用手机拨号控制开关机,就可完成浇地任务,节水灌溉具有省水、省时、省力等特点,截至2018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此外,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的路径,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性地形成了“阳信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T)模式,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经营+村级服务+利润分成”农业水价模式,不仅实现了分散式田块的智能化节水灌溉,还在减轻了农民负担前提下实现农业水价改革,被国家五部委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典型案例。

2.1.2 农业水肥一体化与资源化利用创新

(1)水肥一体化。滨州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水肥配方,并建成水肥一体化农田进行推广实验,该技术是将灌溉胶水和施肥融为一体,具有节省水、节省肥料和降低人工成本的特点,滨州市试验田推广后,实现农田用水量减少30%-40%,肥料施用量减少40%,产量增加15%。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滨州市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和果树为主要作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生物质燃料,将果树和林木废弃树枝、木材、秸秆为原料,通过粉碎、挤压、烘干等工序制成块状和颗粒状,可直接燃烧的一种新型清洁燃料,生物质燃料可替代煤、天然气成为北方家庭取暖新燃料。二是生产生物有机肥。滨州市利用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食用菌菌粕、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产品,实现年产生物有机肥10万t,秸秆利用量可达14万t。

(3)畜禽-沼气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是基于生态系统规律,将生物安全、物质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养殖,以维持农业生态平衡、低排放、低消耗为基本特征,追求农业畜禽的可持续发展。滨州市农业主要采取“猪-沼-果”、“猪-沼-棚-菜”形式,实行种养业和生物能利用相结合,实现面源污染负荷削减和生态农业增收双赢。其中滨州市阳信县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同时大力推进粮改饲,形成“粮改饲农区养牛模式”的阳信经验,被农业部“粮改饲”纳入数据资料库。

2.1.3 水治理环境产业

水治理环境产业可以提高企业水循环利用率,激活传统产业污水末端治理产业化。环境产业是的基础上发展起环境友好和环境保护型产业,涉及清洁生产、环境治理、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产业由于是大多数传统工业产生和城市物质流的价值末端,具有跨界融合、产业交融的优势特点,是最能实现“两山论”的中坚力量。如滨州市使用海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替代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

2.1.4 培育水文化与文明意识

滨州地处黄河下游,是黄河文化、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富集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进而增强水资源治理和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行动自觉。一是将水生态教育作为公务员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制定公务员各岗位水生态考核制度。二是打造体验基地,建成水文化馆、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思源湖、水生态体验的教育基地,通过举行群众性文体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水生态文明体验机会。三是加强水文化宣传,开展了各种水生态宣传活动,组织了企业法人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培训班、水环境形势分析报告会等,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

2.2 取得主要成效

2.2.1 生态环境效益

滨州市通过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从29.4%提高到70.6%,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增加了10%,达到海洋功能区划水质要求的海域面积占全市海域总面积的80.6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市中心城区新增水系生态治理河道长度36 km,水系生态治理率达到97.1%,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63%,列全省第3位。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92%,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2.2.2 社会效益

滨州市通过对水情与水资源节约保护进行宣传教育,挖掘历史水文化和建设现代水文化教育基地、水利风景区和公众亲水平台建设,提升了全市居民的水生态意识和水文化水平,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效益显著。针对地表水、地下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监测增加其测量频率和强度,应用水利信息化管理与调度系统,使得用量水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并建立河道“警长制”,提升了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能力。

2.2.3 经济效益

(1)旅游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水生态与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好了,人自然也就愿意来了。农业观光体验增多,如花卉节会游和采摘游等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水文化教育基地接待旅游人数激增,如打渔张水文化教育基地达20万人次。

(2)海洋经济。滨州市改善了近海水生态环境,保护了水产种质资源,提高了渔业生产能力和品质,海洋经济成为滨州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如2017年渔业产值630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

(3)产业结构。滨州市以两山论引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从宏观和更长远角度看待用水和节水问题,节水和排污的限制,倒逼工农业集约循环发展与绿色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滨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滨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落实两山理念,实现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虽然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在分散式智能化节水灌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资源化利用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疫情后的新发展格局和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滨州水生文明建设需更加坚定两山理念,持续推进其建设。

3.1 构建政绩考核制度

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多功能生态水网建设与提升、节水生态灌区建设与改良、城市节水减排与水系生态化升级、近海滩涂生态修复与保护、全民参与和水文化构筑6个方面共24项指标,并把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作为总体评价考核指标,并且制定《滨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滨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76项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和加大查处力度,为水资源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滨州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并建立半年督察、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激发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与问责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①强化对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评价;②建立简单易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③确保政绩考核制度落到实处;④严格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制。

3.2 构建技术提升制度

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技术提升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多层的水资源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发展实际,目前应对三类技术进行重点开发:一是水资源替代技术,用海水、再生水替代淡水资源;二是开发并推广经济实用的减量化技术,如节水、节肥、节能等技术;三是开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秸秆、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与以上各项技术相适应,还需完善技术创新研发与合作,分别是企业、政府和大学(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体系,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和企业在行业标准和竞争下进行技术创新。

3.3 建立健全水市场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节水和用水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谁也无法离开谁。水资源变成金山银山就需要使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引导和激励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改进技术工艺、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一是创新水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二是提高水资源税,通过税收杠杆进行水资源治理和保护,运用税费手段提高水污染成本,降低污水排放,引导和激励用水企业、个人自觉调整用水方式;三是健全水资源补偿和交易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资源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四是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设立绿色财政专项资金,对低能耗、少污染企业、项目进行奖励和补贴,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猜你喜欢

滨州市滨州节水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滨州天然气终端项目成套设备防爆电气管理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
飞阅滨州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民航飞行大学生体能差异性训练方法的探究——以滨州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