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1-11-28操龙德陈秋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想

操龙德,陈秋生

(安庆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安徽 安庆246011)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演绎出了无数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故事,整体上绘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宏大历史画卷。红色故事是中国故事和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大学生是党的后备军,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我们党事业的兴衰成败。红色故事将其内涵的革命精神以感性、现实、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以文化的形式代代相传。红色故事因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价值引领性和思想教育性,对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和把稳思想之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故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2]。红色故事鲜活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动图景,讲述了中国奇迹、阐释了中国道路、传播了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再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追梦历程。红色故事植根于百年党史,在新时代育人实践中,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载体上高度契合、同频共振。

(一)同育人目标的契合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旨在培养既可堪大任又让党放心的时代新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通过教育在学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

红色故事是让大学生“以事明理”、教育目标“由隐而显”的最优质教育资源。红色故事内蕴精神形态的生成境遇和时空虽存在差异,如在革命岁月“流血牺牲”,建设时期“流汗苦干”,改革年代“创新担当”,但其内隐的“基因图谱”是一致的,即共产党人追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以及服务宗旨的躬行实践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5]。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滋养一代代国人的精神家园,厚植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育人目标的契合不仅有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有利于促成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同育人内容的契合

红色故事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要核心内容是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故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革命传统教育包括对历史人物、事件及其相关史实的教育,这是一个持续接力的教育过程,“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7]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综上所述,育人内容的契合实现了红色故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衔接、有效融合。

(三)同育人载体的契合

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资源以各种艺术形式和网络新媒介的外化呈现,如口头讲授、影视、戏剧、网络自媒体等,这些均是赋予教育生动性、感染性、体验性的有力载体,是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和实现的方式方法。内容决定形式,方法决定载体。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主要借助于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和载体的育人功能。进入新时代,高校育人客体思想行为出现新变化,尤其00后大学生,他们注重个性、思维活跃,重视个人情感体验,善于实践学习、体验学习和网络学习。这就势必倒逼高校育人主体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除了传统的课程主阵地,目前许多高校已借助多元载体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红色故事的融入无疑增强了寓理于情、情景交融的育人优势,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育人载体的契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教学效果。

二、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

(一)以学理逻辑融入第一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价值领航

理论课堂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课堂,其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在课堂上讲好红色故事必须秉承学理逻辑,尊重客观史实和事实,站在学理的高度阐释故事背后的理论和道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讲明故事背后的历史必然,呈现历史本真和原貌,提升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行为自觉,在引导培育大学生历史理性中促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红色故事在融入第一课堂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科学系统性原则。将红色故事有效转化为课堂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动红色故事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畅通有机融入思政和专业课堂的渠道,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感染性和实效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讲授理想信念时,就可例举陈延年和陈乔年的故事,其无疑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最生动的诠释,陈延年威武不屈,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慷慨赴死,从容就义;陈乔年在临刑前留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遗言:“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8],其所展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必将感染震撼学生心灵,让其懂得只有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崇高,才会有今天“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9],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榜样观。同时为防止在课堂上讲红色故事与主体教学本末倒置,需从理论高度与历史维度结合的视角,将相关主题的红色故事无缝效衔接课程章节,有机融入系统化的课程教学,避免生搬硬套、顾此失彼,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鲜活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坚持客观历史事实原则。切勿为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不顾历史客观事实,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文过饰非,将历史故事娱乐化、英雄人物虚无化,譬如有人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牺牲事件说成是“溜崖”、称七连没有埋地雷、称五壮士吃萝卜违反革命纪律的事件;还有人从生理角度分析邱少云被火烧,以及黄继光堵抢眼的事件;同时,还有人戏谑雷锋、董存瑞、刘胡兰等,说雷锋是帮人累死的,雷锋做好事总写在日记里,而董存瑞炸碉堡是虚构的,刘胡兰有精神病[10],等等。这些消解红色故事的言论极易导致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三是坚持时代创新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330教师在课堂上要能讲故事、会讲故事、善讲故事,讲出新意、讲出味道、讲出特色,改变留给学生一说红色故事就“老生常谈”的固化刻板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1]330教师要学会从多重叙事的视角,结合新时代育人特点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话语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比如为纪念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黄梅戏《不朽的骄杨》,以艺术的形式帮助观众读懂杨开慧这位伟大的革命女性,将其引入课堂能使红色故事历史的“老面孔”呈现出艺术的“高颜值”,再度焕发育人新活力,有效回应新时代育人的新诉求,让课堂效果既解惑又“解渴”,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心喜欢的思政“金课”。

(二)以体验逻辑融入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行为遵循

实践课堂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课堂,离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无力的灌输和说教,缺乏说服力和信服力。传承是最好的致敬与学习方式,而践行是最好的传承[12]。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围绕奋斗目标在中国大地进行的鲜活生动的具体实践,其除了先进性和理论性外,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和主体向度。红色故事融入“思想实训”环节能够为大学生创造效果更加突出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在情感思绪上有益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事、魂”的距离,在时空中亲身感受宏伟的国家发展大势和英烈崇高的革命精神,能够激荡洗涤大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有效打通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实践和感悟内化三环节之间闭环融通的“最后一公里”,在学思悟中校准前进方向。

红色故事在融入第二课堂中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注重遴选故事的主题性和典型性。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劳动模范的故事是最好的教育素材,要讲好掏粪工人时传祥式在平凡岗位上坚守与奉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故事,更能衬托中国人民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在专业实习教育中,改革开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工匠故事是最优的教育素材,尤其讲好航天事业中“巧手铸星船,匠心舞九天”力求极致和完美的工匠们的故事,更能阐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3];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新时代各领域涌现的时代先锋故事有益的素材,尤其讲好黄大年式不计名利、无私忘我、攻坚克难的科技报国故事,更能召唤大学生自觉培养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敢于探索的时代精神。以红色故事的融入,促成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追寻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意志,增强承担使命的强烈责任和担当,练就干事创业的过人能力和本领。二是注重故事融入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4]高校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和管理部门建立协同育人合作关系,共同构筑起健全的红色育人实践体系,将当地的革命遗迹遗址、英雄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变成大学生“打卡”红色圣地,组织拜访老红军老模范及其后代,譬如安庆师范大学以主题党团日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到“两邓故居”现场聆听邓稼先旁侄邓敦华老先生讲述邓稼先的故事,在可触可感中追寻红色基因的源代码,深刻感悟“两弹元勋”邓稼先科技救国、淡泊名利、爱国献身的高尚人格魅力,并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地担任红色故事义务讲解员,身体力行地做红色故事的学习者、讲解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将红色故事带进校园、带进生活,带动和影响周边更多的人传播红色故事,营造浓厚的校内外红色育人氛围;在重要节点如雷锋纪念日、劳动节、建党日、建军日、国庆节等,讲好主题鲜明的经典红色故事;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活动,如重走红军路、长征再出发、井冈山行等,在情境式浸润熏陶下将红色基因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血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以创新逻辑融入第三课堂,为大学生提供榜样示范

网络课堂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三课堂,其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空间,切实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95后的大学生被称之为“Z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其审美情趣已贴上感性标签,网络接触已成为学习生活常态,更加注重立体化的感官体验。鉴于此,新时代育人主体必须树立“网络+客户”的创新思维,丰富教育素材,应对育人客体的新诉求。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融入时代的多维视角,瞄准大学生的审美旨趣,生动鲜活塑造红色故事中熠熠生辉的英雄群像,让英雄从历史真实走向生活真实,并最终实现榜样精神的教化。

红色故事在融入第三课堂中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内容为王”,传播网络育人正能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红色故事育人机制,在校院两级网站开辟红色故事和人物专栏,利用学院和班级微信、抖音公众号等,紧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关切,针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遴选红色人物典型事迹,如用新媒体传播好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中90后、00后“青春脊梁”的故事,以青年先锋力量催进大学生思索人生价值;高校党团组织以微视频的形式就地取材演绎当地的红色人物故事,形成品牌化的地方经典红色人物故事的谱系,如皖西学院大学生拍摄了系列大别山红色人物故事视频——红星耀皖西,让大学生感知到英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打造出地方特色鲜明的校园红色文化;要求大学生在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的学习平台打卡学习,养成学习政治自觉。在多元化的新媒体上以红色人物故事为载体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浓厚的网络红色育人氛围。二是坚持“创意为魂”,激发网络育人新活力。借助新媒体,红色人物故事可以从直面讲述向立体展现转变,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将红色人物故事融入网络,以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抖音、网络文章等新媒体呈现,探究听觉感受和视觉体验多管齐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不断增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三、结 语

红色故事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高校要立足新起点重新审视挖掘红色故事的时代内涵,运用多维视角将红色故事全方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其在新时代育人过程中彰显理想信念的力量,让大学生在红色故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精神洗礼和实践锤炼,并让其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和赓续红色基因的先锋力量,培养可堪大任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敢涉险滩、敢挑重担、敢于胜利,真正成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红色在哪里?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