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

2021-11-28许萱怡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狂想曲触键李斯特

许萱怡

在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弗朗茨·李斯特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素有钢琴之王的美誉。作为演奏家,李斯特不仅将钢琴演奏技术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更创造了背谱演奏法,对后世钢琴演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作曲家,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乐曲,其中《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堪称是匈牙利民族乐派奠基性的作品”[1]。《匈牙利狂想曲》根据匈牙利民间音乐改编而来,共19首,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气息。《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是匈牙利音乐语言的集中体现,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旋律音阶以及节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成就。因此,深入解读《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就成为把握李斯特钢琴艺术的重要路径。

一、李斯特的生平简介及《匈牙利狂想曲》的风格特点

(一)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的雷汀(现属奥地利),幼年时便表现出巨大的音乐天赋,9岁时举办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被誉为音乐神童。1821年,李斯特前往维也纳,跟随萨列里、车尔尼学习作曲技巧。1828年,李斯特到巴黎定居,结识了柏辽兹、肖邦、帕格尼尼等音乐家,他们在李斯特音乐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1837年,李斯特在欧洲开启了长达10年的钢琴巡演,引发了极大的轰动。1848年,李斯特来到魏玛,担任魏玛宫廷乐长,期间不仅指挥演出了大量作品,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晚年的李斯特往返于欧洲各地,1886年,75岁的李斯特因肺炎发作与世长辞。

(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风格特点

李斯特一生创作颇丰,《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的代表性作品。青年时期,李斯特曾遍游匈牙利,对匈牙利的音乐与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并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李斯特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及民间舞蹈为主题,分别于1846-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主题与狂想曲》,“乐曲由匈牙利民族器乐舞曲、匈牙利城市歌曲以及吉卜赛风格民歌的旋律特征创作而成”[2],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狂想曲的钢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的创作分析及演奏处理

(一)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创作背景

《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No.8 in F sharp minor)是献给奥古斯先生的,创作于1853年,当时的李斯特正担任魏玛宫廷乐长,因此,作品既有浪漫的幻想,也有庄重的情绪。这首狂想曲既有极具乐队音响效果的辉煌炫技,又有强烈民族风采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其旋律跌宕起伏,时而舒缓,时而豪放,将一幅生动的匈牙利风俗画卷展现在听众面前。

(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曲式结构

《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引子部分与之前的乐曲相似,是带有随想性的舒缓的慢板,为A大调,并在第3小节出现了升B音。接下来是极具匈牙利吉普赛人风格特征的“查尔达什”的“拉苏”该段音乐旋律质朴,节奏自由且富有变化性,而A大调在谱面所标注的情绪至44小节方结束。

第44小节为乐段与下一乐段的衔接,出现了一个延长音的符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乐曲“情绪、速度乃至调性的转换留出足够的空间”[3]。第65小节处,快板开始活跃,并在106-132小节间不断加速,形成了疾风暴雨式的急速曲调,极为震撼。

乐曲的后面部分为“弗里希”,140小节后升F小调的快节奏强化了音乐的紧张感,而141、144、147、150小节的切分节奏则呈现出狂躁暴力的特点,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吉普寨人肆意狂欢的情绪,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仅加入了吉普寨人民间乐器以及舞蹈特征,也汲取了许多东方元素,这使得乐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拉苏”变奏中便模仿了洋琴的音响。最后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乐曲最华彩的部分,左右手采用的都是柱式和弦的演奏方式,且乐曲速度达到最快,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艺术分析

1、旋律分析

浓郁的民族色彩是《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最为基本的风格特征。“查尔达什”是吉普赛舞曲,这种舞曲既适合表现狂喜,也能以冷峻的形式来表现悲哀,深受吉普寨人的喜爱。《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受到了“查尔达什”的深刻影响,在结构上沿用了“查尔达什”结构。“查尔达什”由两个部分组成,对应到乐曲中,则是“拉苏”和“弗里斯”,“拉苏”的意思为缓慢,多用来表现忧郁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查尔达什”的男子圆圈舞中,“弗里斯”的意思为急速,具有热情、欢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双人舞中。《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的旋律受到了“查尔达什”的深刻影响,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征,前半部分的旋律舒缓柔和,缓缓流动,后半部分的旋律急剧变化,逐渐高昂,在作品的高潮部分,李斯特更将钢琴音乐与民族传统音响效果柔和,赋予了钢琴旋律交响化的特点。得益于此,高潮部分钢琴音色不仅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力,更具有饱满的感染力,极大地提升了乐曲的整体欣赏效果。

2、节奏与速度分析

《匈牙利第八狂想曲》采用的是典型的2/3拍子,“节奏规律源自匈牙利民族语言的节奏韵律”[4]。作曲家李斯特将钢琴音乐巧妙地融入到了匈牙利吉普寨人的民族舞曲中,并创造性地将匈牙利民间特殊的节拍形式“反强弱”节拍与乐曲有机地衔接起来,使乐曲中的弱拍在演奏中转变为强拍,这一处理方式突破了古典音乐中强弱节拍规律的束缚,赋予了节奏更大的自由性,也提升了乐曲的整体表现力,使乐曲整体的韵律更为突出。《匈牙利第八狂想曲》的节奏不仅快速,且富有变化性。从作品分析可以看出,乐曲第43-141小节上分别标注了Allegrettocongrazia、unpocoanimato、pocoapocopiuanimando、prestogiocosoassai,可 见,从第65小节开始,乐曲节奏处于不断加快的状态,且在动态化的变化中。

3、调性与和声分析

从调性布局的角度而言,《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开始部分的旋律建立在#f小调上,具有忧郁、抒情的特点,完美地将“拉苏”部分的音乐性格呈现了出来,而随着#F小调的应用,乐曲的情绪特征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忧郁、抒情的沉重气氛转变为热烈、欢快的气氛,营造了吉普寨人载歌载舞的热闹氛围。李斯特在此处对比式地使用同名大小调,这种作曲技巧,不仅将乐曲不同部分的性格有机地衔接了起来,也使得乐曲的和声色彩丰富多变,极大地强化了乐曲的审美效果。从旋律音阶的角度而言,《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采用了著名的匈牙利音阶。匈牙利音阶以#f小调升高四级音为主要特点,是《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民族化和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乐曲第3、16、22小节均出现了#B音。不仅如此,乐曲小调音阶中还出现了当时欧洲和声学中极为罕见的不协和音程,如减六度音程、增七度音程等,这些不协和音程极大地丰富了乐曲和声的音响色彩,也彰显了乐曲独特的异域风情,形成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独具个性的艺术风采。

(四)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演奏处理

1、歌唱性音色的演奏

《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具有独特的歌唱性音色,而民族音乐的融入则是歌唱性音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对祖国音乐有着高度的热忱,并将民族音乐素材巧妙地融入到钢琴音乐中,创造了不朽的《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民族风格与钢琴作曲技巧的结合为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正确地处理好传统匈牙利民族风格舞曲旋律与钢琴多声交织的立体化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掘匈牙利民族风格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使匈牙利民族风格音乐在钢琴艺术中绽放出新的魅力。同时,也要具备歌唱性演奏方式的能力,准确把握钢琴的触键技法,比如在主题旋律弹奏时,触键技巧要凸显出轻巧、活泼的特点。为保证歌唱性音色的演奏效果,演奏者要重视连音弹奏的训练。演奏中注重运用“随和并且速度断断续续,伸缩但是却不连贯的手法”[5]。

2、装饰音的演奏

装饰音是李斯特钢琴曲的一大特征,装饰音是修饰音乐的装饰品,巧妙地运用装饰音,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的审美表现。以第144-166小节为例,乐段中融入了大量时值短、弹奏速度快的音符,使乐曲宛如风铃晃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效果。不仅如此,乐曲还通过音阶的分解和弦构华彩式走句。装饰音的广泛运用使《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具有风格明亮辉煌的特点。装饰音的演奏是《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演奏处理中的难点,一方面,钢琴装饰音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不同装饰音的审美效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弹奏方法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要结合装饰音的类型以及具体的演奏要求,做好训练工作。比如,装饰音演奏中,演奏者容易出现左右手指按键位置的问题,而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演奏中要注意处理好此问题。在第185-202小节的华彩式走句演奏中,要提高演奏速度,以左右手的协同配合将节奏弹准确。左手演奏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对此,可以多借助手臂以及手腕来传递力量,适度降低手指的积极性。

3、指法的艺术

李斯特习惯在乐曲演奏中加入华丽的炫技,因而,《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对指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如第12-15小节,需要演奏者保持手腕僵硬,加强落指的力度,又如从第197小节开始,力度由弱变强,需要演奏者将手臂、手腕的力量集中到指尖。对此,演奏者要做好指法训练。首先,把握触键的力度。触键与钢琴音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钢琴演奏的实践来看,触键对钢琴音色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或者说,什么样的触键决定了什么样的钢琴音色,其中,触键的力度对钢琴音色的影响最大,因此,在乐曲演奏中要高度重视手指下键的力度和深度,避免出现力度、深度不均匀的问题,使“统一性和对比性辩证地组织在一起”[6],提升乐曲演奏的审美效果。演奏者要根据乐曲的变化,把握触键的力度。其次,训练触键方式。作为键盘音乐,钢琴触键对演奏者手指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的手指具有敏捷、灵巧、力量、速度等素质,因此,必须以手指为中心做好钢琴触键的训练工作,其中,高抬指训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高抬指训练不仅可以提升演奏者手指肌肉的训练效果,也能辅助演奏者强化掌关节技能,使演奏者具备满足触键需求的各式各样的肌肉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乐曲的演奏水平。此外,手腕也是触键训练的重要内容。因为手腕在钢琴触键中发挥着力量传导的作用,手臂的力量需要经过手腕才能传导到手指。

4、踏板的运用

高频地运用右踏板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一大特点,根据踏板使用的深浅程度,李斯特钢琴作品的踏板分为1/4踏板、1/2踏板、3/4踏板、全踏板四种,而从踏板使用的时间出发,则可以分为同步踏板、音前踏板、音后踏板、颤音踏板。《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对踏板有着精妙的运用,并且,踏板的运用不但没有损害乐曲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更与和声音效取得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提升了乐曲整体的感染力。在乐曲的华彩部分,踏板的运用是乐曲形成了恢弘磅礴的气势,“展现出如同交响乐队般的丰富效果”[7],强化了乐曲欢快的氛围。因此,在演奏中要重视踏板的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踏板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踩、放而已,而有着独特的技巧体系。演奏处理对踏板的运用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高度注意踏板的干净程度,换言之,踏板的使用必须基于音响效果清晰的大前提,再根据演奏效果,适当加入踏板。尤其是在作品音符密集的地方,更要发挥好踏板的作用。对此,可以在每个小语汇的开始部分利用踏板来烘托气氛,这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结 语

作为李斯特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历来是钢琴演奏的常备曲目。《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对演奏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而准确地把握乐曲的艺术特征则是在演奏处理中得心应手的先决条件。对此,必须从曲式结构、旋律、节奏、和声等角度来剖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并处理好歌唱性音色、装饰音的演奏。■

猜你喜欢

狂想曲触键李斯特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保持肃静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