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奥艺术歌曲的研究及演唱对中国艺术歌曲演绎的启示

2021-11-28吴明方祥光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元音咏叹调艺术歌曲

吴明 / 方祥光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产生与发展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产生及演变

德奥艺术歌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时期的德国抒情歌曲。从12世纪开始,逐渐在德国演变为一种被称为“恋歌”的方言抒情歌曲。到15世纪时,一种被称为“名歌手”的群体由市民阶层中产生,逐渐取代了恋诗歌手。名歌手歌曲在德国流传了好几百年,它是德奥艺术歌曲起源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到16世纪时,德奥作曲家把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四声部的世俗声乐体裁--Lied。18世纪时,柏林乐派的出现又成为了现代意义上德奥艺术歌曲诞生的最后推手。

(二)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特征及代表作曲家

艺术歌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作曲家为之创作过大量的声乐作品。然而,只有被冠以“艺术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将音乐、诗歌、伴奏高度融合在一起,使这种体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有以下三大特征:

1、德奥艺术歌曲最主要的特征是音乐和诗歌巧妙地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这是德奥艺术歌曲最为本质的特征。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他往往用特定诗人的诗歌谱写歌曲。

2、德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利用钢琴伴奏,让浪漫主义诗歌在钢琴的配合下显现出了一种新的内涵和意蕴。钢琴伴奏承担着人声所不能表达的内涵,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3、德奥艺术歌曲在整体结构方面比较完整和精致。德奥艺术歌曲篇幅一般不大,但十分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精华的音乐艺术。

至于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可以在与另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咏叹调的演唱特点的比较中得以初步揭示。

咏叹调起源于16世纪到17世纪的歌剧中,演唱方式以美声唱法为主,是戏剧与音乐高度融合的产物。咏叹调在歌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剧的发展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平淡沉闷的宣叙调,而是期待更富有变化、旋律更加婉转起伏的音乐形式,咏叹调这一艺术形式就此应运而生了。其特征是脱离了宣叙调的语言音调而富于歌唱性,常用于表现激烈的情感碰撞。使用钢琴或管弦乐的伴奏形式以及特定的曲式结构。

相比于咏叹调这一艺术形式,艺术歌曲有以下基本特点:

(1)艺术歌曲着重于角色的再塑造

通常来说,歌剧中的咏叹调一般由主角独唱,类似于戏剧中的独白,用于抒发主人公情感,表达戏剧性冲突。演唱时要求表演者同时进行舞台表演,有较多动作、需要身体全面地参与表演。同时,由大型管弦乐队作为伴奏。伴奏需要更多地配合演唱,演唱居于主导地位。歌唱演员需要按照作曲家的意图来演绎角色,不应加入过多的个人因素。

反观艺术歌曲,角色再塑造是演唱艺术歌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歌曲注重的是一种情景和心境,作为独立的唱段,它通常单纯描写一种事物,演唱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演唱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往往要求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伴奏通常以钢琴、吉他或小型乐队来承担,伴奏与人声完美融合,二者是对等的,没有一方依附于另一方的关系,许多伴奏甚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外,艺术歌曲套曲的形式还要求演唱者能够迅速地进行角色转换,从一种情感状态过度到另一种情感状态中,以完成不同角色的演绎。

(2)艺术歌曲多以抒情性见长

咏叹调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具有宽广的音域,极强的声音控制力。同时以管弦乐队配合演唱,强调的是戏剧性的碰撞与对抗,往往对演唱者具有不小的挑战。

艺术歌曲则更加注重于细腻情感的表达。与歌剧不同,它是一种以抒情见长的小型声乐体裁。艺术歌曲不强调咏叹调所追求的婉转华丽的极端音区,而是要求演唱者适当地控制音量,声音不宜过分夸张,让自己的声音与钢琴伴奏协调一致。

(3)艺术歌曲的演唱对声乐技巧的要求更为细致

艺术歌曲是一种小型的声乐体裁,以抒情性见长,往往需要表达极为细致的内心情感。这就对声音的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相比于歌剧演唱时激烈的情感碰撞,艺术歌曲的演唱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有时是欲说还休的感觉。在声音上强调控制,要达到弱而不虚,强而可控的声音效果,自然对发声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德奥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在美声唱法被引入中国之前,我国传统的古诗词歌曲就有着鲜明的特色。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国内的许多作曲家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热忱,诞生了中国古诗词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中国艺术歌曲,以下文字专指这种艺术歌曲。自青主的《大江东去》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作曲技法效法西方

上世纪初,中国的现代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开始接触西方音乐。他们都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在国外留学期间,他们深入研究了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积累,将其应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偶然》为例,作曲家李惟宁是近代中国著名音乐家,他以徐志摩的小诗《偶然》为歌词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曲式结构为带有再现的三段曲式。呈示段a为1-12小节,中段b为13-22小节,再现段为23-30小节。再现段与呈示段完全一样,旋律匀称且流畅。下方的钢琴伴奏部分是由一条低音旋律线条和右手的分解和弦结合构成。描绘出一副虚幻、朦胧、飘渺的画卷,以此画面烘托出歌曲基调和情绪。中段的调式由大调转入小调,更是将歌曲的意境加入一丝忧郁与惆怅。加浓、加厚的钢琴伴奏能让人感受到,看似平静的旋律中蕴含着强烈的情绪。整体来看,通过大小调色彩的转换,伴奏织体的变化与对比,也使得这首带有几缕幽思,几缕伤感和几缕惆怅的爱情歌曲,情感表达的层次感分明了许多。

(二)诗歌是艺术歌曲歌词的主要选择

与德国艺术歌曲基本相同,大多是使用优秀的诗人创作的诗歌。但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出现在后期,大约在20世纪初,所以作曲家不仅使用中国古典诗歌,而且还使用了中国近代风格的诗歌。

(三)歌曲结构短小精炼

在结构方面非常注重内容和细节的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通常将丰富的内容压缩进短小的篇幅中。结构虽精练,但内容完整且饱含深意。

(四)时代特色格外鲜明

以萧友梅的《问》为例,描述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中国,人们受到欺凌和压榨。慢板的节奏,舒缓的旋律都在表达着对当时的中国动荡时局的担忧。歌词中含蓄地向此时的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这种以现实为题材的艺术歌曲不仅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对心灵的强烈冲击。在欣赏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音乐之美,更能体味到歌曲创作年代的风风雨雨。

三、德奥艺术歌曲的研究及演唱对中国艺术歌曲演绎的启示

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先生说——“我在演唱中国的艺术歌曲时借鉴了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状态”,引发笔者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如何向德奥艺术歌曲借鉴的思考。下面仅就发音咬字和歌唱状态两个方面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发音咬字

德语单词构成较为复杂,德语有二十六个字母,其中五个元音字母(还包括了三个变元音、三个元音组合、三个双元音),二十一个辅音字母,德语中元音是发音的基本元素,只有元音唱得准确,才可能把声音唱得动听。在演唱中,元音的口型不能改变,要保持到下一个字才能改变口型。如果是复合元音,两个音要自然地转换,不留痕迹。而元音与辅音的关系又很重要,要想把字唱得生动,也要把辅音唱好。德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很多单词是以辅音结尾的,这就要求演唱者更多地朗读歌词,将辅音念的既快又准,才有可能在演唱时将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同时,德文中词尾弱化音现象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那就是,在演唱过程中弱化音不需强调,但又要让听众听清楚,这就要求大家在演唱之前加强练习,首先要把弱化音的感觉念出来,在演唱中才不会造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吃字”现象。

这些德语语音上的特点,与我们汉语歌唱语音上“字正腔圆”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字正腔圆”是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润。在演唱中,每个字每组词都需要按声调系统把字音咬准、把字意表达清楚,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这就是“字正”。“腔圆”则是在“字正”的前提下,强调曲调的流畅与圆润,以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最终达到“动听”的效果。正所谓“由字寻腔,字领腔行”,想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必须做到“字正”与“腔圆”的完美结合。

掌握汉语发音的规律,是字正腔圆的根本。相比于德语,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四声的概念,每个汉字都由三个因素构成(声、韵、调)。首先作为歌唱者要明辨四声即:阴、阳、上、去和十三辙,想要做到字正腔圆,就一定要掌握好歌曲中字的规律及唱法。字头要咬准,在字头部分应该唱的轻巧灵活,声带与气息对抗要及时准确,一触即发。字腹要圆润饱满,音韵准确。字尾要归韵到位,放松舌、唇和牙关,避免因过重、过长而破坏字声统一。这些要求与德语在歌唱中对元音辅音的要求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有相护借鉴的必要和可能。我们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需要借鉴德语咬字时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则,同时,也必须遵循汉字的特点,使其为我所用。

(二)歌唱状态

上文提到,德奥艺术歌曲相比于歌剧咏叹调,更强调细腻感情的表达,关注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细微的情感变化。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的时候,音域基本都控制在了换声点附近,往往并不追求宽广的音域,极强的穿透力等等。所以在演唱德奥艺术歌曲的时候,不会出现像演唱咏叹调时出现的声嘶力竭、超出演唱能力的现象。德奥艺术歌曲强调的是演唱者的声乐技巧和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中国艺术歌曲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以及自身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承,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中国艺术歌曲给人以一种微妙、内向、朦胧的感觉。演唱时不追求音量的宏大和声音的戏剧性效果,而是以细腻、抒情、亲切见长,重在表现歌曲的诗词意境和丰富情感。其演唱时的状态,受德奥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影响,以对声音的精准控制见长。声带与气息对抗的力度不需要到极强的程度,气流的速度也相应地放慢。中低声区的歌唱状态接近于说话的状态。高音时控制声音的力度和腔体打开的程度,以达到满而不溢,弱而不虚的声音效果。

结 语

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宝库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古老而富有内涵。是声乐学习者曲目库中艺术价值与训练价值兼具的选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曲家手中发展至巅峰,创作出的作品流传至今,精品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无一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蕴含着每位作曲家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风格。

通过对德奥艺术歌曲与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析与比较可见,中国艺术歌曲受德奥艺术歌曲影响极大,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中国艺术歌曲又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绎有很大的启发,与德奥艺术歌曲相比,中国的艺术歌曲发展的时间与曲目的数量与之仍有较大差距,但不能否认的事实,中国艺术歌曲是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的。■

猜你喜欢

元音咏叹调艺术歌曲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Playing with “ar”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The song of/i:/
音乐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