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左手手型框架运用与训练探究

2021-11-28陈晓菡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手型音型八度

陈晓菡

人们常说,二胡之难,难在音准。音准的把握不仅取决于演奏者的听觉敏锐感,还需严格的后天训练。大众印象中,二胡是以抒情表达见长的弦乐器,但随着现代二胡技术的发展,表现力挖掘的深入,各类高难炫技作品层出不穷,演奏中也更需秉持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手型达成作曲家谱面之高质量要求。笔者认为,左手保持良好手型框架,既可为把控音准打下基础,也可为攻破各类左手技术难题打开思路。

一、左手手型框架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手型不仅为了美观,也是科学方法的体现。在技术难度较大的作品段落中,良好手型框架带来的把位稳定感,牢固支撑感,音准的把握性和精准音律结构感是完成作品的基本保障。

(一)增强左手整体感

将手型作为框架且重视其结构的理念体现了重在抓整体、抓关系的思维。演奏快速音型时,要求左手保持一个整体结构,以便运用更直接的换把和更便捷的手指动作。在非传统换把即“新把位”运用中,千斤至琴筒的琴弦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指临时建立新的把位,内弦一指为此把位最低音,其位置决定了整个把位的准确性,这也是常说的“一指定位法”。此类换把动作基本可以分解为“纵向的手型移位”+“横向的指距关系调整”。梁云江的《论二胡倒把与臂部换把》里认为“倒把”应“强调臂腕的联合动作,淡化手指的主动性,解放和缓解手指不必要的负担。”演奏中可把同把位音型从意识上当一组整体,而不必拘泥于一个个音与手指,以臂掌为总掌舵,指挥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从上到下、以大带小地准确定位。由于二胡把位越高指距越窄,在不同的把位的手型框架从上至下是逐步收拢的状态。

(二)增强音准把握性

稳定了外部框架,就要规范内部关系。抓关系即通过调整各个手指间距让音程关系更为精确。在纯四度手型框架中,四个手指构成了一二指,二三指,三四指间上中下三段距离,不同的距离排列会产生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小大、小大大三种内部结构。

要保证手型框架内部关系的准确位置,柔韧性和灵敏性尤为重要。大二度时相邻手指要打开,小二度时相对靠拢,针对不同的指序组合需进行训练。特别是那些反人体舒适感或牵涉到无名指、小指的一些音列组合片段,要通过练习打开手指韧带并改善手指力量的分配平衡,以保证在各种情况下每个手指能游刃有余地做到触弦准确与迅速。在低把位由于指距较大,小指一般为伸直状态,小指较短的习琴者常会借助掌关节的上下半旋动作,确保四指不偏低。此时一四指较难同时准确按弦,指掌关节在意念中会形成一个自然弯曲的弧线,用掌关节辅助确保四指伸展时的音准。

(三)增强小指控制力

虽然小指在力量、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劣势,但它常在旋律表达中承担重任,这就要借助手掌握力和手型框架来加强其力度。在一些重要的风格性指法,如秦派风格的搂弦、江南风格的垫指滑音中也需要小指较强的力度以及与其他手指的协作能力。这些指法作为风格的典型特征,有不可替代的艺术表达,不可随意替换改用,于是为了增强小指控制力以表现其独特性和饱满的音色也需借助手型的整体力量。

二、左手手型框架的典型运用

当代二胡作品中涌现了各种新鲜音响和创新音型组合片段,其中体现典型手型框架运用的有各种连续八度进行、快速音型模进和人工泛音等。我们在学习这些段落时要先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找到最适宜的练习方法对高难技术进行有效简化。

(一)连续八度音型

八度演奏在很多乐器中都是一项重要技术能力,二胡左手的纯四度框架手型,内弦一指至外弦四指即构成纯八度音程关系。当代二胡作品中常出现连续八度片段,有的是为塑造音乐形象、也有的将此作为过渡衔接或快速音型的推进。如《蓝色星球》的69-71、356-358小节以及结尾的394-402小节等处用连续快速八度表现机械的推进感,《第五二胡狂想曲》的149-155小节用八度丰富技术以表现热烈的情绪,《杨柳青青》(关乃忠曲)的116-129小节,用八度表现活泼兼有力度的音乐形象,《雪山魂塑》的66小节,用慢速的八度进行、坚毅的音色表现雪山的雄伟,在237-238小节用八度急速推向结尾高潮,其他的如《第一低音二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132-135、147-156小节,《炫的狂想》的294-295小节、《弦歌吟》的155小节等处都有连续八度的运用。

这些片段要求左手有较高控制力,不仅要熟练运用“一指移位技术”,确保一指作为把位支点的准确位置,还需在不停换把中保持手型框架并对指距进行微调,同时兼顾连弓或分弓的连续换弦。尤其是在快速八度进行时,左手既要求“溜”、“顺”,又处于不稳定中,这时保持好手型框架结构就对音准尤为重要。

(二)模式化快速音型

除八度连续进行外,现代二胡作品中还出现了一类模式化发展的技术性段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它们有些为八度的分解变化,有些为结构式音型模进,大多在演奏时可归为“单指移位技术”+“框架模式”两者的叠加运用。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片段在识谱阶段要先进行肢解分析与指法合理安排,练习中不妨做到两个准确,即“单指支点移位换把准确”和“内部框架关系准确”,抓住这两点即可把握其左手技术要点。在作品《蓝色星球》中有大量此类片段如19-26、117-118、136-140、151-155、332-344小节等,有些为变化的分解八度、有些为小七度和其他结构的模进,《漓江吟》的45-48小节,是略有伸展的分解九度模进,《雪山魂塑》的238-241小节为非严格急速模进,《炫的狂想》中37-41小节也是非严格模进,213小节为全音阶的下行模进。在这些“行走中的”左手手指运动中一方面要保持手型框架,另一方面要避免僵硬,尽量找到最佳的松弛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容易保证左手的速度与质量,也更容易把握音准。

(三)人工泛音的运用

二胡泛音有着空灵清越的音色,作为一种特色技法,它常在作品中点缀使用,偶尔也作为色彩音色整段使用,如在移植曲《查尔达斯》、《卡门主题幻想曲》,高韶青先生的随想曲《炫动》中。常用的有自然泛音、四度或五度人工泛音,其中四度人工泛音运用了典型的纯四度框架手型。人工泛音的训练对音准和手型框架尤其有效,如果位置不准,框架不稳,泛音就不干净、不清脆、甚至无法出音。这就需要左手在训练中保持住框架感,一指按实,四指以指面轻触泛音点,在低把位时手掌要打开,四指要伸直,保持框架距离绝对准确。

除了以上典型技术片段运用,其他情况下手型框架也同样重要,在此就不展开论述了。

三、非纯四度手型框架的运用

除了常见的纯四度手型框架外,二胡作品中也大量出现非纯四度左手手型框架,可分为宽于纯四度的扩张伸展类手型和窄于纯四度的收缩密集类手型。

(一)扩张伸展类

常见的有一四指间同弦上五度关系的运用,如江南风格作品中,D调传统外弦二把位,四指常向下延伸,按“5”,即三四指为小三度,一四指为纯五度,便于演奏“1235”四音的排列组合,在《江南春色》、《姑苏春晓》等作品中都有此类用法。而在F调和bB调传统一把位中,一指有时要“管”两个音,除了把位上的音,有时也要向上做半音或全音延伸,一指上移和四指之间形成减五或纯五度关系。再如五度关系的人工泛音,也是扩张的手型框架,演奏时常需改变手型,一指打开伸直,使音程距离足够准确。此外,在二胡的高把位由于指距更小,为便于演奏,相邻指间也会安排为三度、四度等大于二度的音程关系。

(二)收缩密集类

是指食指小指之间小于纯四度或任何相隔手指间小于小三度的手型,手型收拢,指距较小。此类运用在现代二胡曲中较常见,最典型的是各种半音顺接音型的演奏,如移植曲《野蜂飞舞》,《新赛马》后段快板部分,《长城随想》第二乐章烽火操,《第五二胡狂想曲》终段快板的微分音段落、《第一低音二胡协奏曲》第一乐章华彩乐段等,都用到此类收缩排列的手型。

四、左手手型框架在不同阶段的训练

对演奏者来说,二胡左手手型框架结构在不同阶段的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与实践过程,各阶段对左手手型框架结构的感知与训练要义也有所不同。

(一)入门阶段:建立左手松弛自然的初步感觉

很多乐器的入门手型都为“握鸡蛋状”,二胡亦是如此,在左手正式按弦前应让学生先做一下半握鸡蛋状,让左手保持自然松弛的纵向半握拳状态,各个手指自然半弯曲,内有微微气感,整体为一个拱形,拱形是承受力量最佳的结构,也是良好左手手型的呈现形态。

(二)初级阶段:基础的手型框架结构养成训练

在初学阶段,学员要从零建立起每个把位的手型框架,感受框架内部结构细腻而不同的距离感,并且习惯于不同把位结构以及内外弦左手结构变化时的距离调整。

二胡学习一般从D调开始,此时D调一把位为左手建立的第一个手型框架,从一指至四指为“大(二度)小大”关系,内外弦一致。第一个手型结构的养成,对后续学习有良好的延展作用。接着到G调一把位,学习者会首次面临内外弦左手手指结构关系的改变,内弦仍为“大小大”,外弦改为“小大大”,这也是初学时教师应提醒学员的地方。到换把初期,如G调的传统二把位,内外弦手指内部关系皆为“大大小”,而D调传统二把位,外弦为“大大小”,内弦则为三全音变为“大大大”,为非纯四度手型框架,要尤为注意。对这些传统把位的框架结构如能做到习惯成自然,可为之后各类变化手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此阶段中特别要关注的有:

1、内外弦不同指距关系的情况。初学者常由于手型内部的指距调整,造成音准偏差,如前所提的G调一把位、D调二把位的内外弦的指距关系变化。在二胡演奏中,当把位内外弦一指首调音高为15,26,37时,内外弦自然音指距关系一致,而当把位一指首调音高为41,52,63时,内外弦演奏自然音面临着手指距离结构的调整,这也是训练自然大调音阶音准的要点之一。学习者要首先从理性和听觉上认清音阶结构对应的指距关系,其次应加强手指韧带灵活性的训练,才能在此情况下做到指距关系的及时调整,保证音准。

2、注重保留指的运用。对二胡初学者来说,保留指对养成框架手型、巩固音准有很大作用。首先,保留指的运用会减少手指无用的抬按动作,其次,保留指可锻炼手指独立性,当某一手指单独运动时,其他保持原位,手型框架不变。所以在学琴初期,应有意识培养保留指的习惯,但随着二胡演奏学习的深入,保留指就需依情况而定了。

(三)高级阶段:手型框架的深度运用与自由拓展

演奏者进入综合运用的进阶拓展阶段时,会接触各类现代二胡作品,此时就需打破传统把位的束缚,运用“新把位”,同时在牢固掌握基本手型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开放伸缩、自由变化的手型。笔者认为此阶段应注重以下两点。

1、重视各类基本功训练,即重视各类音阶、八度、琶音的训练。现代作品的兼容并包要求演奏者有较为宽厚的基本功。音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小提琴家海飞兹曾用每天一半以上的练琴时间来练习各种音阶。除五声音阶、七声大小调音阶外,笔者认为各类全音阶、爵士音阶、减音阶等都可以拿来练习,通过加强理性认识,熟悉并建立相应的手型结构。八度与各类琶音的练习也不可或缺,尤其八度音程的熟练掌握,对把位稳定感,手型框架的指距调整都颇为有用。

2、以曲代功。在当代二胡作品中,许多片段都需要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大量练习时间支撑,其中的复杂快速音型,是各种手型框架结构关系的综合运用。如果演奏者截取其中自感相对薄弱的片段作为练习重点,并辅以各种训练方式,每天有计划地将难点进行10至20分钟的碎片化练习,假以时日坚持不懈就可将难点逐步攻破。尤其对非专业习琴者来说,每天难以抽出连续几小时从慢长弓、基本功、练习曲到作品进行系统化训练,可尝试用此方法针对自身技术弱点安排练习。同时演奏者也可就此自编一些衍生辅助练习以进行技术强化,提高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手型音型八度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手型问题
钢琴手型的重要性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教琴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浅谈少儿钢琴教育中的几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