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格林模式为核心的服药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1-11-27余小定郑春美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9期
关键词:格林精神病服药

余小定 郑春美

1.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六病区,浙江绍兴 312000;2.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三病区,浙江绍兴 312000

精神分裂症是高发性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0%,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明显增加治疗负担及照顾负担[1]。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其有效方法,据郭妹等[2]调查联合2 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占比为40.63%,3 种及以上用药占16.25%。若患者用药不合理、遗漏用药,或擅自停药,用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多数患者存在疾病复发风险。因此探索一种可行、合理的用药干预方法,让患者有效服药,提高服药依从性,显得极其重要。格林模式是一种健康干预过程,通过系统性评估不良健康问题,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设计合理的健康干预方法[3]。目前,格林模式在各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管理中取得显著应用效果,得到诸多研究认可[4-7],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干预中的应用,临床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以格林模式为核心的服药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在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8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掷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 例,其中男24 例,女17 例;年龄24~68 岁,平均(52.69±3.69)岁;病程1~13 年,平均(7.95±1.56)年;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6 例,高中18 例,大专及以上7 例;未婚18 例,已婚23 例;观察组41 例,其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24~68 岁,平 均(53.10±3.72)岁;病 程1~14 年,平 均(8.12±1.5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5 例,高中20 例,大专及以上6 例;未婚15 例,已婚2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纳入标准:①符合第5 版《精神病学》[8]中精神分裂症的判定标准;②有1 名家属陪同;③具备基本的理解、沟通交流能力;④家属对研究目的、方法持知情态度,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认知障碍;②急性期病情不稳定;③精神发育迟缓、重大躯体或脏器疾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资料不完整。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接受相同的用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干预,由医护人员向患者、家属讲解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及时间、剂量,于药盒详细标明药物方法,适当说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放松患者心情。并指导患者合理的散步、慢跑等运动,准确饮食,减轻其心理负担。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采用以格林模式为核心的服药训练。①成立用药干预小组。小组成员:主管护师1 名、主治医师2 名、护士4 名、调查与评定员2 名。并由1 名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用法、用量,掌握格林模式干预技巧。②因素评估。由小组成员通过面谈法、调查问卷法及引导式访问法,调查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倾向因素:患者受到社会歧视,存在消极心理,对用药、疾病认识不足;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坚持等。强化因素:患者被动用药,缺乏用药自主性、积极性,家庭支持系统薄弱。促成因素:缺乏专业、合理的专业干预,护士健康教育不足,宣传、健康资料不完善。③倾向因素干预。健康知识培训:通过个别沟通、健康讲座、角色扮演、内观认识疗法,讲解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坚持用药益处及停药坏处,准确识别用药不良反应,树立健康康复信念,反复介绍服药管理意义、注意事项,每次干预60 min,每周2 次,共4 次。行为干预:设置独立病区,制作宣传手册、公告栏,由护士管理口服药物,让患者主动服药,连续2 周;由患者遵医嘱合理摆放药物,按时到护士面前服药,连续2 周;患者自行摆药,自行用钥匙打开柜门,无需护士监督管理,连续2 周;制作出院后服药记录单(药物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等),在就诊时,由医生查看记录单,评估其用药情况,连续2 周,共8 周。同时运用操作手册、光盘、写字板等方法,详细讲解药物方法、作用,告知服药产生的副作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利用问答法使其掌握用药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填写康复知识基本信息。④强化因素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鼓励其说出自己的内心需求,了解患者的用药态度、感受,引导其准确认识疾病、认识用药方法,与每个患者、家属交流,搜集患者的情绪、家庭信息,开展家庭式健康讨论,提供一定的疾病知识、应对策略,发挥家庭支持力度,促进家庭间的交流。每周组织病友交流会,了解患者用药情况,设置药物监督、反馈机制,提供最佳的用药干预方法,增强治疗信心。⑤促成因素干预。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明确每位成员职责,制作服药管理计划表,并纳入健康教育监督项目,提高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9]共5 个因子: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思维异常、敌对猜疑,前三项为4 个条目,后两项有3 个项目,各记0~7 分,分值越高,临床症状越差;②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10],设有项目11 个,每项记0~2 分,无自知力:0 分,部分:1 分,完全:2 分;评分越高,自知力越强;③精神状态。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11],分为总积极、消极因素,前因素有3 个维度,后因素有4 个维度,总共30 个条目,记0~4 分,分值高,积极能力越好,消极越明显;④用药依从性。Morisky 依从性表[12],8 个条目,基本依从:6~7 分,完全:8 分;不依从性:<6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比较

干预前两组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各因子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量表各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 <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知力与精神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总积极因子评分高于干预前,总消极因子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总积极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知力与精神状态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知力与精神状态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 <0.05

2.3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是其主要方法,但5 年疾病复发率达到80%,多是与患者擅自停药、自知力缺乏等因素有关,一般患者依从性越低,复发率越高[13]。因此准确用药、高服药依从性是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阻断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患者药物治疗期间,需要长期接受全程治疗,但患者用药自知力差,使服药坚持性受到影响[14-15]。因此加强患者抗精神病治疗干预,强化患者服药管理行为,培养患者掌握疾病管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疾病复方预防能力,以此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格林模式是由美国健康教育学家提出,考虑影响个体健康的多重因素,从结果入手出发,设计规范、合理的健康促进计划[16-17]。因此在患者服药训练过程中运用格林模式,通过面谈法、调查问卷法及引导式访问法,调查影响药物的多种因素(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及促成因素),注重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培训患者用药信念干预,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及自知力[18-19]。本组研究,观察组用药依从性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65.85%,干预后用药自知力高于对照组(P <0.05)。朱晓洁等[20]表明服药训练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高于干预前(P <0.05)。李文秀等[21]证实药物训练后患者服药自觉性高于训练前(P <0.05)。因此合理、有效的用药训练,对提高患者用药准确性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积极因素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极因素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显示基于格林模式的服药训练,可减轻患者病理特征,提高积极情绪。原因是在服药训练中运用格林模式,了解到患者因病因而受到社会歧视,存在消极心理,对用药、疾病认识不足;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坚持,缺乏用药自主性、积极性,家庭支持系统薄弱,以及缺乏专业、合理的专业干预,护士健康教育不足,宣传、健康资料不完善等因素均会影响用药准确性[22-23]。此时根据疾病影响因素,强化患者用药指导,训练其养成准确、合理的服药行为,建立高度的、积极的服药管理态度,可间接性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同时经过反馈机制、开展家庭式健康讨论、组织病友交流会等,给予患者足够的社会支持、同伴支持,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心理指导,以此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康复效果及用药依从性[24-25]。基于此,基于格林模式开展用药训练,可丰富患者用药、疾病等健康干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拓宽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能够提高精神病管理质量。而在实施前,需要强化医护人员对格林模式干预的认识,制订合理的用药管理手册,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以格林模式为核心的服药训练,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用药自知力,改变患者不良情绪,转变社会功能,临床意义高。但研究尚有局限性,样本量少、资本来源受到影响,且缺乏长期跟踪随访,仍需临床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格林精神病服药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麻辣老师
精神病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我喜欢小狼格林
绿毛怪格林奇
都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