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 的“肝肾同源”理论研究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1-11-27刘玉莲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9期
关键词:同源肝肾发文

刘玉莲 刘 政 季 博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山东济南 250011

“肝肾同源”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中医病机理论之一,肝肾通过阴阳、精血、相火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传变,肝病及肾,肾病及肝,进而肝肾同病[2]。诸多疾病的发生均与此病机相关,尤其在更年期综合征、男科疾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病因病机认识方面,“肝肾同源”理论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滋水涵木、滋水清肝等是在“肝肾同源”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疗大法。目前,“肝肾同源”理论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临床多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与治疗都需要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是对于该理论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鲜见报道。

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肝肾同源”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地展示了“肝肾同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为促进中医藏象学说“肝肾同源”理论更好地完善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策略:高级检索,主题(精准)=“肝肾同源”或含“乙癸同源”或含“滋水涵木”或含“滋水清肝”;时间跨度:从建库至2020 年12 月。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筛选符合“肝肾同源”理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排除标准:①专利、消息、报纸、试题、会议论文、硕博论文等;②重复数据发表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对CNKI 中纳入的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导出的文件以download_***.txt 格式命名,然后将文件导入软件CiteSpace 5.7.R3 进行格式转化、分析。软件设置时间分区:1979—2020 年,每1 年为切割点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节点选取合适阈值。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分析

“肝肾同源”理论相关领域在1979—2020 年发文总量为729 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年发文量柱形图

2.2 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李瀚旻、吴小明,各自累计发文6 篇;其次是刘芳,发文量为5 篇。总体来看,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量普遍不高。见表1。

表1 核心作者(排名前5)

在作者共现图谱中可见,发文量最多的李瀚旻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团队,刘雁峰、郭亚楠、谢苗等构成了“肝肾同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团队。总体而言,团队规模均不大,不同团队间的合作较少。见图2。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2.3 机构共现分析

本研究的729 篇文献中,包含557 家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表2 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5 的机构。

表2 高产机构(排名前5)

由图3 机构共现图谱可知,不同地区之间的机构存在合作情况。如:湖南中医药大学与河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存在合作关系,但大部分多为同地区间中医药院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手动合并同义但不同词及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如“乙癸同源”和“肝肾同源”;“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统计出现频次≥10 的关键词。见表3。

表3 出现频次≥10 的关键词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5 突现词分析

为了分析该领域不同时期研究热点,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性分析。从1984—2020 年,该领域共出现16 个主要突现词。临床体会、女贞子、滋水涵木较早出现,近十年更年期综合征、名医经验、病因病机、临床观察、高血压等成为热点突现词。其中,名医经验突变强度最强。见图5。

图5 关键词突现

3 讨论

3.1 研究现状

本研究在CNKI 中检索得到“肝肾同源”理论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729 篇,随着文献发文量逐年增多,提示该领域的关注程度在不断上升;核心作者有李瀚旻、吴小明,不同作者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团队,各团队重点研究内容有所不同。其中,马小娜等[4]、王亚荀等[5]、徐秀丽等[6]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滋水清肝理冲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的作用机制及疗效;从肝肾角度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等;陈素枝等[7]、陈文军等[8]、陈素枝等[9]多是从“肝肾同源”角度论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崔云等[10]、郑军状等[11]的研究方向多是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索男性不育症。

3.2 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关键词能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对关键词分析可以探究该领域的热点问题[12],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肝肾同源”、滋水清肝饮、滋水涵木、更年期综合征、名医经验等。更年期综合征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是指女性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亦称“经断前后诸证”[13]。刘彤彤等[14]总结姜德友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临床多以肾阴亏虚、肝郁气结辨证论治,取得满意效果。王璀等[15]总结了李沛霖对于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经验,认为女子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损,精血化生失源,遂发为绝经前后诸证,肾为五脏之本,一损俱损,肾虚日久常累及肝、心二脏,治疗上立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王玲秀等[16]总结梁建勋老师在临床中运用滋水涵木法治疗辨证属于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42 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滋水清肝饮出自于清代高鼓峰《医宗己任编》卷六,由六味地黄丸和丹栀逍遥散加减变化而成,有滋阴补肾和清热疏肝之功。临床加减化裁多可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如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7],围绝经期瘿病[18]、围绝经期抑郁症[19]、肝肾阴虚型更年期高血压[20]等。近年来,名医经验总结成为“肝肾同源”理论的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如崔云教授从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角度阐释男科疾病与肝肾同源理论密切相关[10-11],并在临床诊疗中取得较好效果[21-22]。何建成教授从肝肾论治帕金森病[23]、王萍教授从“精血同源”论治斑秃经验[24]等,张华东教授从“乙癸同源”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等[25]。

3.3 临床启示

本研究首次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肝肾同源”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近几十年以来该领域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肝肾同源”理论根植于中医学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由此理论衍生出的病因病机理论及治法方药,极具临床实用价值,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深入理解与挖掘其理论内涵与外延,有效指导其临床应用,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猜你喜欢

同源肝肾发文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