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促发展 提质增效硕果丰
——奋进中的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

2021-11-27张保华

北方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种安康市蚕桑

安康市蚕种场始建于1956年,是集一代杂交种和三级原种生产为一体的专业桑蚕育种场,年生产一代杂交种30万张、原种1万张,是国内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规范,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场家之一。

“十三五”期间,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深挖行业潜力,围绕提质增效,积极适应市场,以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企业发展稳中向好,两次获得中国丝绸协会“创新型企业”荣誉称号,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园艺系统先进单位。

狠抓原蚕基地建设,实现了蚕种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方面重大突破。积极争取商务部蚕桑基地建设、陕西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多个项目支持,向原蚕基地扶持农桑14号、强桑一号等优质品种桑苗300余万株,向原蚕户发放肥料、升温炉、消毒器械、农药等大量物资;加强对原蚕饲育户的技术培训,规范饲育技术,在巩固原有原蚕基地的基础上,扶持新建标准原蚕基地3个,增加原蚕饲养专业户9户。全力进行自动化浸酸、智能催青、小蚕智能化共育、蚕种冷藏、大蚕蚕台育、制种设施等硬件方面技术改造,保证了蚕种生产安全和质量可控。

优化品种结构,做好引繁、推广和选育工作。在做好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选育复壮现行品种,引繁优质高产品种,逐步实现品种换代。2020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签订协议,正式获得华康2号知识产权。2021年4月引繁家蚕人工饲料育新品种取得成功。历经6年选育出家蚕彩色茧品种秦巴·明珠,已进入中试阶段,该品种将为“黄金蚕丝被”品质提升提供坚实基础。

构建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西南大学、浙江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多次组织技术骨干赴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等地蚕桑科研单位和蚕种生产单位考察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和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与安康学院深入合作开展野桑蚕、长蛹龄创新利用研究,取得初步进展。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课,指导交流,对提升员工科技素养和业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4月集合国内10家重点蚕种生产场家发起成立蚕种产业创新协会,2018年参与组建全国“华康3号”全国推广联盟,初步形成了市场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好局面,对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我国蚕种行业良性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修建蚕桑科普楼,对场区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保护,提升企业历史文化底蕴。增加科技投入,完善营销工作机制,加大蚕丝被、蚕沙枕、桑叶茶、雄蛾保健酒等金康系列产品的研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综合收益良好。

脚踏实地,笃定前行!

“十四五”期间,安康市蚕种场将在巩固扩大“十三五”工作成果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促发展,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赋能人才建设,形成全面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抢抓丝绸产业链建设机遇,结合区位优势,打造集工业遗产保护、蚕桑文化博览、文旅、研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逐步加大产业开发收入比重,突破蚕种生产单一模式下经济效益低的瓶颈,形成反哺蚕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局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陕西蚕桑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蚕种安康市蚕桑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陕西省安康市蒿坪镇:“认养农业”让市民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召开申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预审暨培训会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