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提高原蚕区公斤茧制种量的生产管理技术

2021-11-27丁少观

北方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种制种养蚕

丁少观

(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陕西安康 725000)

陕西省原蚕区生产兴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盛于上世纪90年代,曾经是各蚕种繁育单位扩大生产规模满足蚕桑生产蓬勃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生产一直延续至今,在汉滨区、汉阴县、平利县等周边地区建立了多个标准化原蚕生产基地,实现原蚕区年饲养种蚕900张以上,收购种茧30 000 kg左右,年合计生产一代杂交种25万张以上[1]。公斤茧制种量是衡量原蚕区蚕种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公斤茧制种量高,则原蚕区投入产出的效率高,生产成绩好,反之,公斤茧制种量低,一代杂交种的生产成本高,蚕种生产受损。影响公斤茧制种量的因素较多,原蚕的饲育水平包括原蚕的强健性、公斤茧粒数及良蛹率等直接影响种茧的产量和质量,种茧的保护和削茧鉴蛹等技术环节也影响到制种量的高低。本文结合安康市蚕种场的生产实际,就提高原蚕区公斤茧制种量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作一探讨。

1 建立、巩固和发展一个良好的原蚕饲育区是提高单产的基础

1.1 原蚕区的选择

依据原蚕区总体规划、布局及其应该具备的条件,组织专人对所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着重考虑水源、交通、蚕室蚕具情况、养蚕技术水平、历史发病情况、污染程度、养蚕规模、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程度、积极性如何等方面,综合评定,进行取舍,选择的侧重点要放在该区的发展潜力上[2]。

1.2 原蚕区政策制定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由场方制定种茧质量标准,给予原蚕区种茧优质优价政策和农户蚕种、蚕药及消毒器械等扶持政策,配套建立原蚕区规范化管理制度,以调动蚕农参与原蚕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户养蚕技术水平,提高种茧产量和质量[3]。安康市蚕种场的种茧价格政策主要包括在当地丝茧价格基础上的加价政策和种茧质量奖罚政策,农户养蚕其种茧于场部制种经微粒子病检验合格则加价40%收购,无“毒”则每公斤上茧追加奖励1.00元;春蚕其健蛹率达98%以上则按增加或减少1%每公斤种茧对应奖励或扣罚0.20元;春蚕其公斤茧粒数中系少于650粒、日系少于700粒不奖不罚,中系多于650粒、日系多于700粒则增加1粒每公斤种茧扣罚0.02元。

2 强化原蚕区养蚕管理技术,使之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2.1 原蚕区的技术培训

扎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每季生产前对驻点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蚕前消毒、原蚕饲育技术、品种特性、制种技术、综合管理要求等方面;二是对蚕农的培训,将蚕期与非蚕期相结合,将各期的培训与现场管理、讲解相结合,切实提高蚕农的养蚕管理水平[4]。

2.2 加强原蚕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质量,重视叶蚕平衡

相对于丝茧育,种茧育是以繁育优质蚕种为目的的养蚕生产方式。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蚕的体质、茧质、造卵数、产卵量及卵质。造卵数的多少主要由4龄及5龄前半期积累的必要营养物质所决定的,因此建设种茧育专用桑园,通过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获得高质量的桑叶,才能实现蚕种优质高产[3]。桑园管理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季节抓好栽桑、桑园管理知识的培训和现场指导,让原蚕户系统学习桑园管理实用技术。二是驻点人员按时布置检查阶段性工作,并对双方的工作情况进行验收综合评定,予以奖惩,以促进桑园管理技术真正落到实处。叶桑平衡就是量叶养蚕,不养“过头蚕”,要求根据该户上季(或上年)养蚕数量、用叶余缺,当季桑树长势等因素由管理人员与养蚕户共同确定原蚕饲养量并留有余地。

2.3 严格饲养管理,狠抓良桑饱食,增强蚕体体质

良桑饱食,不仅能使蚕体生长健壮,茧形匀整,茧质优良,卵质卵量明显提高,而且对原蚕区的微粒子病防治工作也起到积极的作用[4]。重点要做好这七个方面:①抓好统一管理,集中收蚁,小蚕共育和大蚕分养工作;②根据蚕的生理特点提供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气象条件;③做好眠起处理;④提供蚕儿各龄不同发育阶段所需的适熟叶,尤其是在大蚕阶段的盛食期提倡加量给桑,这是增加造卵和提高茧质的关键;⑤加强匀蚕、扩座、分箔工作,防止蚕头稀密不匀或蚕头过密造成食桑不匀与食桑不足;⑥做好桑叶的采、运、贮及给桑等工作,精选良桑,力求饱食[5];⑦周密计划各龄期用叶、用劳安排,防止缺叶或劳力不足造成给桑不足和给桑不及时的问题。

2.4 严格消毒,做好蚕病防治特别是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

消毒防病是养好原蚕和提高单产的前提。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蚕前消毒,共育户和大蚕饲育户的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要全面清洁和药物消杀,不留死角;②蚕期消毒,首先要坚持“三洗手两换鞋”等卫生防病制度,其次要做好桑叶的清洁消毒工作,杜绝食下传染,再次要搞好蚕座药物消毒工作,防止蚕座感染,此外要做好迟眠蚕镜检和淘汰弱小蚕工作,预防脓病及微粒子病的发生;③做好原蚕区桑园的分期分片防虫治虫工作,防止野外昆虫微粒子病交叉传染[6]。

2.5 把好原蚕上蔟关

适时早采茧,能够减少缩尾蛹和创伤蛹的发生,提高原蚕茧质,增加良蛹率。蚕儿造卵的多少取决于幼虫期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转换效率,产卵率的高低则依赖于品种的性能和人们对制种环节的技术管理。合理的上蔟密度、适宜的温湿度和流通的空气,使蚕儿充分吐尽丝液,可以减少蔟中不结茧蚕和病死蚕的发生。实施早采茧可以改变营茧位置,提高化蛹率,减少缩尾蛹、粘尾蛹,提高羽化率及产卵率[7]。把好原蚕上蔟关,增加良蛹率,是提高公斤茧制种量的必要技术措施。

3 严格收茧制度,安全调运种茧

安康市蚕种场依照《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NY/T 1492—2007)及与农户签订的《原蚕饲育协议书》,严格执行种茧收购质量标准,其中公斤茧粒数春季中系多于750粒、日系多于800粒,健蛹率低于85%、鲜茧含水率高于12%的种茧认定为不合格种茧,场方不予收购。种茧调运方面,场方派专人负责调运车辆、用具,专人装卸种茧,专人护送,努力避免路途颠簸震动,尽量减少蛹体创伤机会,确保健蛹率不受影响。

4 加强后期管理,提高公斤茧制种量

原蚕区公斤茧制种量的高低,除与种茧公斤茧粒数、健蛹率等有重要关系外,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后期制种管理。实践证明,蛹期的蚕头损失率比蚕期大,尤其是削茧鉴蛹后一般有5%~10%的死蛹率,高的可达30%以上。因此,加强削茧鉴蛹环节人工操作管理,减少死蛹及其他损失,可明显提高公斤茧制种量[8]。

4.1 搞好发蛾调节是关键

原蚕区原种饲养过程中,由于各农户饲养技术水平差异,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蚕品种的生理特点的不同,尽管对交品种从出库、催青、收蚁、饲育各期按计划进行,实际生产中仍存在对交品种的上蔟日期开差达2~3 d的情况,对交品种不能同日、等量发蛾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制种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一方面要抓好饲养阶段的早期调节,控制对交品种合理的上蔟日差,另一方面是依据上蔟日差结合蛹期各发育阶段的具体特征、数量,确定中日系对交雌雄蛾合理的温湿度保护,每日定时抽样观察,随时修正调节方案,力求准确、及时,基本达到同日等量发蛾的要求。

4.2 加强加大削茧、鉴蛹、摊蛹的管理力度

削茧鉴蛹环节是种茧集中运回场部后进入制种阶段的首要技术环节。后期死蛹的发生与削茧的迟早有关,在劳力、设备充足、发蛾调节正常的前提下,适当推迟削、鉴蛹时间(以蛹的复眼褐色为度),能有效降低蛹体创伤机会,提高发蛾率[9]。削茧鉴蛹环节要周密计划,要对制种期逐日劳力认真组织,防止劳力不足及熟练工过少,影响制种各环节的进度和质量,各生产工序必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减少人为削伤、摔伤、挤伤蚕蛹的情况,确保雌雄蛹鉴别的准确率,及时摊蛹和蛹体蛹床消毒。

4.3 加强雄蛾保护

雄蛾保护要有专人负责,避免因雄蛾短缺或雌雄混杂而造成制种损失。雄蛾摊放的密度,一般不宜过大,每箔800~1 000头左右,过多则发蛾涌时蚕蛾排出大量的尿液,会造成雄蛾鳞毛不易干燥和翅膀难以伸展,严重时造成雄蛾死亡。雄蛾室内光线要均匀,以避免雄蛾羽化后跑向一个方向,影响覆网捉蛾和雄蛾交配性能。此外,可对雄蛾用食用染色剂喷色处理,便于拆对时区分雌雄蛾体,但喷色处理时注意不宜过湿[10]。

5 结 语

原蚕区制种扩大了蚕种生产规模,节省了场部的人力、物力。然而,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养蚕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致原蚕生产基地原蚕饲养量大幅减少,也非常不利于原蚕饲育技术的落实和管理。为此,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原蚕区发展规划,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推进原蚕区基地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产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产条件;二要在合理的茧价政策和严格的分户制种前提下,将饲育户公斤茧制种量和原蚕区平均公斤茧制种量“超奖减赔”的奖罚制度纳入茧价兑现政策和村级管理费兑现办法,以增强蚕农执行各项技术管理要求的自觉性和村级管理人员的配合意识。

猜你喜欢

蚕种制种养蚕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FM系法”破解杂交水稻机械化高效制种难题
养蚕不易
山东:全面实施主粮作物制种保险政策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推出 三大举措力促国家级制种基地升级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嫘祖养蚕的故事
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