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例

2021-11-27赖冬寅梁益铭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9期
关键词:轻工产教师资

赖冬寅,吴 琦,梁益铭,黄 浩,王 昊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都江堰 611830)

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现状

目前各个行业企业都实施“抢人战略”, 应用型技能人才市场逐渐从需求方市场转变为供给方市场,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相对优势发生转变[1],这为高职院校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目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着多种困境:(1)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偏重于院校自身发展而忽视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2],很多校企合作也仅仅局限于签订合作协议, 没有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作为保障,难以有实质性进展[3];(2)实训基地建设落后于行业产业实际,严重限制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也限制了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4];(3)师资科研力量薄弱,为企业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持严重不足[5]。

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针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困境,着重从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入手进行了创新和实践。

2.1 产教融合创新师资建设机制

2.1.1 多方共建智能制造学院,搭建师资融汇平台

学院联合985、211本科高校、研究院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都江堰等地方政府支持下,共建智能制造学院,并聚集机电行业国内外顶级企业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平台发挥各方优势,通过智能制造学院汇聚各方专家名师,面向社会进行智力输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教师团队融入其中,突破学校边界,充分发挥专家 “传帮带”作用,在科研、社会服务、专业建设方面突破瓶颈,越级发展。

2.1.2 搭建人才双向流动渠道,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校企搭建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常态化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吸引企业技术人才来校任教,并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面深度合作,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紧密结合。校企共建一支由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优秀学生组建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引入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型研究,开拓创新研究方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力争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形成特色创新成果。

2.1.3 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完善师资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根据产业发展与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完善常态化培训制度、国际师资培训机制,突出师资管理考核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建设专业教师发展数字化系统,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大数据的有效依据,动态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开发人才资源、匹配人才保障投入,促进师资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高。

2.2 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2.1 加强育人实践平台建设,筑牢人才培养基础

依托智能制造学院资源集聚优势,在校内建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基地下设工业设计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轻工机电技术研究中心3大科研中心。科研中心以智能制造技术与绿色轻工综合集成应用为基础,覆盖从“绿色产品设计—打样—小试—小批量生产”全流程,形成对轻工产业链的有效支撑,为人才培养打造集研发试制、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教育培训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基地平台建设,形成产品艺术设计、印刷、食品生物、信息类专业与机电专业群交叉融合。

2.2.2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

充分发挥学院建立的四川轻工产教联盟优势,积极将企业项目和学校科技项目转化为育人资源,全面推进“政、校、院、企”协同育人。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与企业之间的教师双向互聘、校企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开发绿色轻工、智能轻工的培训体系,把校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聚焦到人才培养上。

2.2.3 围绕智能制造、绿色轻工关键技术,打造优质课程资源

瞄准轻工行业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接轨国际,与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绿色元素贯通全过程的“基础通用、核心能力模块组合”专业课程体系,将绿色制造技术融入课程内容,实现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的菜单和项目模块化。着重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建设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着重围绕绿色轻工关键技术,建设配套的绿色轻工项目化教材和融入绿色元素的课程标准。

2.2.4 强化德育教育,坚持质量优先,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专业教学平台和学校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融入专业课堂;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诊断与改进”过程中,着力健全专业层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过程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着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2.3 产教融合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瞄准轻工行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关键需求,打造聚焦先进智能技术与绿色科技应用的创新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四川轻工产教联盟,密切联系轻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开展传统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工作,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与水平,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产品和技术“双升级”。同时,立足四川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优势发展产业,通过建设面向轻工行业的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立体式、多元化的智能、绿色技术培训和职业岗位培训,开发系列精品培训项目,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人才发展需求。

2.4 实践案例介绍与分析

2.4.1 校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大幅增加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科研项目的机会。以学生创意作品“膝关节运动数据监控系统”为例,企业将目前康复医疗过程中被逐步重视的“膝关节感知系统”真实案例和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引进课程。通过校企师资团队的共同培养,指导学生重点围绕“膝关节感知”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场景,从患者、医生2个视角切入,进行项目创意设计和系统研发,通过将各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团队的创新意识。该作品于2020年12月获得第十五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类全国一等奖。

2.4.2 校企跨专业协同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校企以项目为载体,打破学生的专业界限,开展跨专业、跨领域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以“校园智能导游系统”的开发为例,校企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实时的应用和真实的体验,通过组建由旅游、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多个专业构成的学生团队,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将自身的知识技能与学校的绿色校园建设相结合,而且增强了学生跨专业的协同能力,强化了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在校企师资的指导下,学生开发出了“校园智能导游系统”的硬件实物和配套的“校园智能导游平台”,并在校内进行了试运行。

2.4.3 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校企通过导入科研项目,共同培育和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科研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共同实现科研项目的落地。以“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为例,校企师资团队先以校内科研项目进行指导和培养,指导学生团队掌握科研研发流程并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逐步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之后,再将项目与丹巴县当地的高原草莓大棚种植相结合,共同为丹巴县丹东镇的乡村振兴助力。其中,师生共同为丹巴县丹东镇开发的“高原草莓远程种植系统”,具备种植环境数据的远程实时监控、农事操作的远程指导、种植过程预警和报警、农资管理等多项功能,不仅能提高高原草莓的品质和数量,也适用于其他高原经济作物。

3 结语

通过3年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建设,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专业30%以上的学生入职国内知名央(国)企、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从事产品设计、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产线管理等现代智能技术和创新设计含量高、信息化集成应用要求高的岗位工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获中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10余人次,团队技术服务带动企业产值1.2亿元;学生在教育部、教育厅主办的技能竞赛中获奖30余项,其中全国奖项10余项;校建教学科研基地获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基地”认定。

(03)

猜你喜欢

轻工产教师资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轻工指数
轻工会议
轻工会议
轻工指数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