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生态观*

2021-11-27

教学与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环境

张 瑜

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8页。作为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的发展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环境从信息技术环境到成为人的虚拟交往环境,以至于逐步发展到人机融合的智能社会环境,呈现着不断发展演进的态势。当前,如何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换言之,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推进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伴随着人类网络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网络环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整体统一性、要素多样性和开放动态性的复杂系统。因此,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认知和把握,应当顺应网络环境的发展特征及其趋势,以生态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来深入研究。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生态观,就是以生态理论视角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与网络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生态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环境的内在机制,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以生态系统类型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一、以生态理论视角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页。伴随着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在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构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体系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等教育实践创新,都充分蕴含着整体关照、关系思维、动态发展等生态理论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于育人环境深刻变化的信息时代,生态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境遇,在全面分析人与网络环境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以生态观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与网络环境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被认为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这一界定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侧重于把环境看作是一种与人相分离的外部实体,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互动作用。生态的理论范畴强调生命主体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体现出一种系统观、整体观、动态观、联系观,确立起一种富含动态性、联系性、依存性、整体性、共生性、发展性的分析方法或研究思维。(3)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46页。生态理论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克服实体思维的缺陷,注重在把握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基础上认识和改造环境。基于生态理论的视角,教育者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把握。首先,人作为互联网的创造者,是网络环境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从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来看,网络环境的出现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网络环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空间建构过程,正是凭借一批批网络开拓者和使用者的技术创造和社会建构,一个丰富多彩、无穷无限的网络世界逐步发展起来。正如互联网的设计者所言:“互联网是一个技术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社群的集合体,它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它既满足了基本的社群需求,同时又利用这些社群成功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4)贝瑞·M·雷纳等:《互联网简史》,载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3页。可以说,网络环境的生成是人的社会需要和劳动创造能力的对象化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和发展。其次,网络媒介的发展演变和广泛渗透促进人与信息网络不断实现深度融合。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7页。网络环境的要素和生态出现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是人创造新媒体并以之作为主体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存在方式,从而极大激发了人的个性发展及能动性的创造,延展出丰富多彩的网络虚拟生活世界;另一方面,是信息媒介与主体“绑定”而建构起基于技术网络和人际网络深度融合的新型社会网络,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拓展了交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网络生态中,每个网民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于一身,成为整个网络社会架构里不可或缺的信息“节点”。由此,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既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也是思想交互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信息实践活动与网络环境的发展演进成为一个同一的进程,其成长和发展受到网络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再次,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趋势下,社交网络与智能机器实现广泛连接,不断促进人与人的普遍交往和人与机器的交互融合,网络环境进一步演进成为一个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的智能社会有机体,人与机器处在一个共存共生的整体生态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主体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由此,人与智能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网络生态,人的思想发展与其交往实践之间发生着深度关联的互动作用。“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22页。总体而言,在信息时代的网络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作为主体不断创造和发展着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是网络环境深刻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和精神发展,从而构成了人与网络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基于网络实践对现实环境的积极改造和对虚拟环境的主动创造的社会产物,是人、网络和社会的统一体。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而言,“人、自然和社会是一体的,所谓一体,是指它们处于内在联系之中,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整体。”(8)林泰主编:《唯物史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页。在人与网络环境所构成的这样一个整体系统中,作为主体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互联网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从主体的实践工具发展成为实践环境,进而形成了一个人与网络共生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关注人与网络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与网络环境之间作用关系的系统性和动态性,从而在信息网络时代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创新。

(二)以网络文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4页。生态是文明之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启示我们,生态文明作为人们在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中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实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文明状态。当前,网络空间作为人的社会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需要符合人民利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满足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明就是人类在信息网络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应当建立和维护的一种人与网络和谐共生、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的社会发展进步状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6页。网络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新领域,反映人们对美好网络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在网络创造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因此,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保障人民利益福祉的必然要求,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和工作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观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以网络文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是发挥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对网络环境建设的导向功能。对于网络环境这样一个动态运行的系统,注重以人的自觉能动性克服环境影响的自发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导向性和自主性的关系,主动开展因势利导、造势引导的工作,以网络实践的进步状态和创造活动的文明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目标,努力营造和发展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生态。二是提供更多优质网络内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网络生活需要。网络环境是多元的,包括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倒退、精华与糟粕的所有因素,而网络文明则是一元的,那些先进的、积极的、进步的因素才是网络良好生态所需要的,网络文明建设就是要治理和摒弃网络实践中那些糟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悖的部分,留下精华、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内容,做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0页。三是大力倡导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实践。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明实践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共享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网络生态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3页。网络文明建设关系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在建设实践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培育和践行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网络价值观,在网络文明实践中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以生态分析方法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内在机制

生态文明实践带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生态观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价值。运用生态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进行整体考察,分析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以网络为基础要素的整体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由若干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空间维度上,网络环境由线上的虚拟社会和线下的现实社会共同建构而成,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生态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在其交往生态上,网络环境基于主体之间交往关系的多元异质而分化为不同类型的交往场域,从而为主体的网络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空间,由此产生出复杂多变的网络思想政治主客体运动样态。

(一)虚拟与现实的生态关系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整体结构,要充分认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现实中的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和日常生活关系等都会延伸为各种虚拟社会关系,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美好的现象和丑恶的现象都反映在虚拟空间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也体现在网络活动中。与此同时,作为现实的延伸而不是复制,虚拟社会又是具有独特性的,出现大量的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而言,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发展的产物,虚拟与现实之间表现出相互补充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这样一个理论命题来概括:“虚拟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虚拟的根源。”这一命题体现出生态观视角下虚实关系的理论内涵,它强调虚拟是现实的进化,而不是颠覆;虚拟是现实的延伸,而不是断裂。换言之,虚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以及现实向虚拟社会发展的进化性和连续性,是网络环境中虚拟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要特征。这一理论认识对于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上,有研究者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在网络化虚拟社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些观点反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认识。随着网络虚拟与现实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整体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立足于整个网络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形态,在其概念内涵、基础理论、管理理论以及方法理论研究方面都需要因应网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二)网络社会场域的交往生态涵养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中的交往生态,研究主体之间进行网络互动所形成的各类社会场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网络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运动带来的深刻变化。从交往理论的视角来看,网络环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交往结构的丰富和发展,在强化现实社会交往结构的同时,为各类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人机交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型交往结构。换言之,在信息网络与人际网络的深度互动作用下,社会交往模式的再创造、再结构得以不断进行,产生出大量多元异质的社交网络场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场域是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空间,涵养了主客体关系。(13)参见高德胜、张耀灿:《整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2期。基于不同类型网络场域的主体互动关系和社会交往生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表现出交往主体交互融合、交往中介延展创新、交往空间分化并存等特征。首先,从交往主体而言,由于智能机器的进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既有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也包括承担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角色的机器,出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多元化主体关系及其交互作用,从而基于网络人际互动和人机互动形成了主体际意义上的多元主客体关系。其次,从交往中介而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演进,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从传播信息的技术工具发展为连接主体的交往纽带,以至于成为延展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智能机器,由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介体经历了从技术工具系统、虚拟符号系统,进而到智能控制系统的演进过程,主客体关系持续产生了从操作层面、交往层面到认识活动层面的变化。与之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从认识和掌握网络工具特性以增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教育有效性,发展到探究和遵循虚拟交往规律以把握主体际意义上的主客体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到研究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关系以探索人机融合趋势下的主客体结构变化,这一历程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进程。再次,从交往空间而言,网络环境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互动结构,呈现出多元异质的主体交往关系及其活动空间,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主客体交往生态。其中,科层交往关系、熟人交往关系和陌生人交往关系是三种显著的主客体交往形态。科层交往关系是正式组织的社会结构关系的网络延伸,基于此类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过程具有科层化、程序性、可控性的特点,互动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权威性和导向性。熟人交往关系是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亲密关系或人际熟识关系,基于此类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过程具有自组织性、情感性较强的特点,互动内容具有基于身份认同的文化同质性和基于共同价值倾向的圈层性。陌生人交往关系指的是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人际互动关系,其互动过程表现出网络主体的异质性、信息行为的复杂性、舆论涨落的非线性等特点。基于此类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过程凸显出建构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建构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建立起与教育对象的连接纽带,由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特定情境,这一连接的主动权往往在教育对象身上。作为网络主体的教育对象能否主动连接教育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往发生的前提。动态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关系的持续性变化,由于缺乏稳定的交往关系和互动模式,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主客体交替重叠、交互关系动态变化的运动过程。

三、以生态系统类型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

在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类型是具有相同生长型、相同结构功能和相同食物链关系的一类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型分布在特定的生境内,具有形态、生理、遗传和适宜性的差异。(14)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6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022页。以生态系统类型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我们可以依据相同的网络媒介类型及其结构功能划分出相应的传播系统生态类型,并基于其特定的媒介内容、传播机制以及信息受众特征来建构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网络媒介作为网络信息环境的基础要素之一,是网络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支撑。由于每一类网络媒介都吸引着相应的用户群体,展现出独有的媒介文化内容和形式,因此形成众多不同类型的媒介生态子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根据各类系统中媒介传播特性及其用户主体、信息内容的特点,深入研究和把握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对象之间的结合方式和作用规律,从而主动建构基于不同类型媒介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容主导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大众传播类型媒介为载体建构内容主导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新闻舆论引导和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大众传播类型的网络媒介包括门户网站、机构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移动媒体传播平台等,一般由正式的社会组织进行建设和运营,以一对多的模式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信息传播。主流新闻媒体、思想理论教育网站以及各级党政组织的官微官博等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此类媒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工作,通过信息发布、新闻报道、理论宣传、文化传播等方式开展新闻舆论引导和思想理论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目标是以主流媒体和权威内容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高地,实现对社会思想舆论的引领。要建好用好网络新媒体阵地,“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9页。要注重科学性和价值性原则,注重把握“时、度、效”,以准确、权威的信息和事实报道作为基础开展全面系统的舆论引导工作,及时消除虚假消息,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导权。在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建设红色网站、理论宣传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在线开放课程等载体,主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针对网民信息接受特点不断改进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手段,提升网络思想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当前,网络信息舆论出现了“后真相”传播的新特点,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以情绪性、想象性事实代替客观性事实,以偏离或脱离客观事实的主观愿望、想象和倾向的主观性信息代替客观性信息。(16)骆郁廷、吴楠:《论“后真相”空间的价值澄清》,《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为化解“后真相”传播的负面效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事实和科学作为话语权的基石,遵循“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好知识性和价值性的关系来增强正确价值观的主导力。网络信息中的新闻事实报道、客观事物描述等都属于知识性的内容,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客观的认识,正确的知识性的认识是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依据的真理尺度。价值性的内容则包括各种网络议论、价值观点等,反映了人们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正确的价值性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作为目标发挥驱动和导向作用的价值尺度。从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而言,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在实践中对真理的揭示和遵循;而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则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当人们接受和认同一定的事实和知识时,就容易接受或认同相应的价值观点;要使人改变或者放弃某种评价观点时,就必须充分阐明其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没有以相关事实和知识为根据。这一规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舆论环境中显得更为重要,为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化解矛盾、疏导舆情,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主导力和教育有效性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群体凝聚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社群网络媒介为载体建立群体凝聚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集体建设和思想教育。社群网络媒介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区范围内传播信息的网络媒介,最为典型的是高校社交网络、城市社区论坛等。社群网络媒介以群体传播为特征,在一定的交往社群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媒介内容主要反映社群成员所共同关注的信息,并体现出该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社群媒介具有增强社区归属感、维护群体利益、凝聚集体共识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社群媒介可以主动创设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建共享的网络交往社区,把现实组织延伸到虚拟空间并通过现实与虚拟的良性互动来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建构起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以大学文化为凝聚核建设校园社交网络,主动把师生共同体关系、学生集体文化转化为校园社交网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现实中的物质、制度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网络社群中价值观传播的信息位势,在现实集体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的互动融合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社群网络媒介在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也加大了网络交往的群体分化,各类网络社群由于信息和交往行为的圈层化封闭倾向,导致出现信息传播的“茧房效应”和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因此,群体凝聚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好社群网络媒介生态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这样一对矛盾关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社交网络所带来的交往关系多样性和社群发展的动态性,主动进入到诸如知乎、豆瓣、B站以及各类直播社区等新兴社群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及时调整以往“单点着力、统一发力”的工作思路,不只是依靠传统组织建设“一种药方”来“医治百病”,而是根据不同网络社群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教育方法,以“最大公约数”凝聚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以一元引导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引导网络社群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三)主体交往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自媒体为载体建构主体交往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网络主体平等互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自媒体这一名称由“We Media”翻译而来,指的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网络媒介,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传播具有个人化、自主性、交互性、碎片化、多媒体等特点,形成了全民参与、内容多样的网络传播生态。在自媒体空间中,既有以微博为表达渠道的舆论场,也有以微信为交流纽带的朋友圈,还存在着以各类视频直播媒介为展示平台的才艺“秀场”。在网络传播生态系统中,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能够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相融合形成合力效应。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7页。教育者通过自觉创建自媒体平台,可以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表楷模力量延伸转化为网络交往中的人格吸引和精神感召,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发挥网络传播的倍增效应,放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一些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辅导员主动创办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能够赢得大量学生的关注,在网络空间产生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当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话语和思维方式等都已经与网络深度融合,在知识学习、信息获取、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方面形成了媒体依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成为新媒体新技术的行家里手,主动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联系和沟通教育对象,开展基于日常生活的思想交流、心理沟通和价值引导,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过程和结构而言,基于自媒体传播生态类型所形成的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交往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由传统上单一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际关系并存的状况,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互动性关系就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教育者必须坚持自身在自媒体舆论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做正确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并敢于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达到澄清模糊认识和纠正错误观念的效果。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注重通过发挥自媒体的双向互动作用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以平等的关系、真诚的情感、网络的语言、朴素的逻辑与教育对象进行积极、深入的对话和沟通,引导其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环境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环境清洁工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漫观环境